周至皮影戏

周至皮影戏

中文名 周至皮影戏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目录导航

信息简介

所属地区: 陕西· 西安· 周至县

:IV-23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

申报人/申报单位:周至县文化馆

基本简介

广济镇西欢乐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汉族民间传统戏剧———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用炮制好的 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装上用手能操纵的小竹棍而成。演戏时,在台前用一块白布做屏幕(酷似电影银幕一样),操纵者(签手)坐在屏幕后,把皮影贴到屏幕上,屏幕后用一盏灯照亮,操作者就可以开始表演,观看者坐在幕前,可一目了然的欣赏皮影戏。

皮影战由4——6人组成,当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后每个人都操作着三至五件乐器,令人眼花缭乱,但忙中有序。在这皮影戏里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末都由他一人演唱,边唱还边敲大鼓,好像是乐队的总指挥。然后是“签手”专门负责操作皮影,表演各种动作,百万大军全由他双手对舞,百匹战马由他双手嘶奔、斩将封侯,神出鬼没,打情骂俏,鸡鸣狗叫都要看“签手”的演技水平高低。坐在后台的人叫“坐槽”也叫“打后台”专门负责敲锣击铙、打梆子等乐器。另外有“上档”负责拉二弦、弹琴、吹唢呐,“下档”主要拉板胡吹长号和“签手”配合工作。

内容介绍

《周至皮影》,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色彩,在人物手颈部安装上用手能操纵的小竹棍而成。皮影的人头、服装、道具和景片分为专用和通用两种。专用的数量较少,通用的比较多。演戏时在台前用一块白布做屏幕(酷似电影银幕一样)操作者(签手)坐在屏幕后,把皮影贴到屏幕上,在屏幕后用清油灯和煤油灯作为光源,油灯较大.并排放五根捻子,挂灯装置叫“七星牌子”有七星高照的含意,上有七个孔用来调整光源的高低。艺人说:“油灯比电灯好,用油灯演戏,皮影在亮子上不动也是活动。”不过现在都改用电灯了,“签手”就可以开始表演了。一般影人为三根签,手上两根,称为“手棍”。脖颈上一根,叫“项棍”签子与影人的手之间是用小铁环相连接,环和眼结构能使手臂有三百六十度的活动范围,便于表现复杂和细腻的动作。脖颈上的签是主要用于提起,反转影人等。其它人物道具一般是两根签。在长期的表演中艺人总结了整套签子的使用方法,主要技法语言有“挑、抵、推、拉、抖、捻、揉、拖、反转等技法来实现影像的移动以及人物繁复的动作和细腻的情感,给皮影赋于了鲜活的生命力。

皮影戏一般由4---6人组成,当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后每个人都操作者三至五件乐器,令人眼花缭乱,但忙中有序。在这戏班里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末都由他一人演唱,边唱还边敲大鼓,好像是乐队的总指挥。然后是“签手”专门负责操作皮影表演各种的动作。百万大军全由他双手对舞,百匹战马由他双手嘶奔,斩将封侯,打情骂俏,鸡鸣狗叫都要看签手的演技水平高低。坐在后台的人叫“坐槽”也,“打后台”、专门负责敲锣击铙、打梆子等乐器。另外,有“上档”负责拉二弦、弹琴、吹唢呐。“下档”主要拉板胡吹长号和签手配合工作。

艺术特征

1、皮影运用了象征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而且,它将文学语言、动作语言、造型语言的象征性做到了完美的和谐。

2、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是皮影形象构成的典型特征。

3、在表演技巧上,擅长表现神话中的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特技,创造性地发展皮影戏的表演技巧。

4、《周至皮影》的表演艺术语言: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特殊的艺术语言,极大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使皮影艺术增加了无穷魅力。

历史渊源

《周至皮影》源于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皮影戏班由弦板腔老艺人刘麻子创办。刘麻子,礼泉县人,1909年领皮影戏班,年老后由弟子侯三(上孟家村人)领班继续演唱。弦板腔主要盛行于陕西西部地区。其剧目非常丰富,现存的手抄本就有二百四十多本。其唱腔特点:爽朗明快,热烈亢进,有着西北人开朗奔放的乐观豪迈气质。皮影造型形体较大(影人身高17寸)影人多通天鼻,图案花纹简明大方、制作技巧较为粗放,色彩富丽堂皇。

1956年正式成立“民间剧社”,主要从事民间艺术的表演。侯三老艺人的演技堪称一绝。他演唱的弦板腔功力深厚,嗓音宏亮、浑厚,人称“金嗓子”他耍签灵活,刀光剑影,真杀实砍,镫里藏身,出神入化,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那时的皮影戏台多搭于木马车箱内、四角缚棍,围席苫顶,台口用白布做屏幕。有一段顺口溜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八长七短(木料),五条粗绳一挽,四页席一卷,九页大板,掀一个大车,拿一个镢头不用你管(演员自己搭台)。

1960年,西欢乐皮影曾一度瘫痪,后来在司鼓马志超的积极倡导下,皮影班又重新组建起来,并经朱家查老艺人杜三在西北地区与新老艺人同台演出,相互借鉴、交流,演技得到了很大提高,皮影班在侯三老艺人领导下演出正常。侯三老艺人在临终前,把文革消毁后仅存的五十多个剧本,奉献给皮影戏班,并传承给杜三继续领班。数年后,杜三传承给马效远领班。

1985年周至皮影被镇政府收编,“广济镇文化站皮影团”团长朱彦斌,艺传二代,从事皮影艺术四十余载,在当地享有名气,人称“周至皮影人”皮影团正式命名为“周至皮影”。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历尽艰辛,他们保留了这一民间艺术,且愈演愈红火。该团现有演职人员十名,能表演100多个剧目,其现代戏《林海雪原》《血泪仇》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趋势,卡通、 动画等四五个新剧目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主要价值

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周至地区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2004年《周至皮影》参加了陕西省民间艺术展,受到各界人士关注。日本友人及早稻田教授曾两次去西欢乐村观摩考察,并带回皮影收藏,被多家媒体采访报导。挖掘、抢救和保护们《周至皮影》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1、历史价值:《周至皮影》从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挖掘、抢救、保护它,对研究清朝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2、学术价值:《周至皮影》的传承历史、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在其它地区实属罕见。挖掘、保护它对周至民间艺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3、社会价值:因为《周至皮影》运用了象征民间艺术形式重要手段、而且它将文学语言、动作语言、造型语言的象征性做到了完美的和谐。对于周至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物品

皮影制作材料有:炮制好的牛皮、各种颜料、小竹棍、小铁环、专用刻刀等。

制作过程:在炮制好的牛皮上刻画人物、道具、景片,再用专用刀具雕刻,然后涂上各种色彩,在人物的手部装两根签,称为“手棍”,脖颈上一根,叫“项棍”签子与影子的手之间是用小铁环相连接,这样一个皮影制作工序就完成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