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帝国

人类帝国

名称 人类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人类

  

人类进化过程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上一种相比较来说高智慧的生物,可以说是地球至今的统治者。《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Homo,sapien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目: 灵长目
亚目 类,人猿,亚目
人科
人属
人种
真核域

目录

人类起源

最早的人类

南方古猿阶段

能人阶段

直立人阶段

智人阶段

汤恩头骨

东非的发现

从南方古猿看人类演化

东边的故事

非洲还是亚洲

以色列的考古新发现

人类发展

南方古猿阶段

能人阶段

直立人阶段

智人阶段

人类物种数量 亲缘关系

人类与类人猿的差异

人类与猩猩的差异

生命周期 研究手段 种族概念 相关资料

现代人的定义

人类进化的启示

人类进化的实质原因

展开 人类起源

最早的人类

南方古猿阶段

能人阶段

直立人阶段

智人阶段

汤恩头骨

东非的发现

从南方古猿看人类演化

东边的故事

非洲还是亚洲

以色列的考古新发现

人类发展

南方古猿阶段

能人阶段

直立人阶段

智人阶段

人类物种数量 亲缘关系

人类与类人猿的差异

人类与猩猩的差异

生命周期 研究手段 种族概念 相关资料

现代人的定义

人类进化的启示

人类进化的实质原因

展开

编辑本段人类起源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Homo,sapien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最早的人类

目: 灵长目
亚目 类,人猿,亚目
人科
人属
人种
真核域

南方古猿阶段

能人阶段

  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来自化石。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

  

古猿复原图

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直立人阶段

  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能人

智人阶段

  前200万-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汤恩头骨

  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东非的发现

  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智人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据,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

从南方古猿看人类演化

  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亚一个叫做汤恩的地方,那里的采石场工人采石时爆破出来一个小的头骨化石。这块汤恩头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医学院,交给了解剖学教授达特(Raymond Dart)。达特是澳大利亚人,当时刚结束在英国伦敦的医学、解剖学和人类学学业回来。采石场工人送给达特的头骨化石,包括颅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颅内模,颌骨上保存着全套的乳齿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恒臼齿,属于幼年个体(相当于现代3~6岁的小孩)。

  达特发现,这个化石具有许多似猿的性状。比如,这个幼年个体的脑子大小像一个成年的大猩猩,大约为500毫升,估计成年时也不过600毫升左右。此外,其上下颌骨向前突出,类似猿。同时,达特注意到该化石也具有人类的性状。其牙齿很小,与人类的牙齿相近。尤其重要的是,其枕骨大孔位于颅底中央,与人类相同。枕骨大孔是头骨基部的开口,脊髓与大脑在此相连。人类由于采取两足直立行走的姿势,头平衡于脊柱的顶端,枕骨大孔便位于颅底中央;而猿的头则向前倾,枕骨大孔在颅底相对靠后的位置。汤恩头骨枕骨大孔的特征表明,它所属的个体已能直立行走。

  基于这些发现,达特于1925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这个化石所属的个体是似人和似猿性状的混合体,是已发现的与人的系统最相近的一种灭绝的猿。由于发现于非洲的最南部,因而汤恩头骨所属个体的种被命名为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达特的文章发表后,受到英国解剖学界和人类学界许多权威的嘲笑。他们认为这个化石不过是一个早期猿类化石。在随后的10多年中,由于倍受瞩目的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这个头骨很少再被人提起。

  1936年,在南非德兰士瓦的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个完整的头骨与汤恩头骨极为相似。此后,又在南非的克罗姆德莱、马卡潘斯盖特、斯瓦特克兰斯三处地点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个地点,总共发现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学术界将在南非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归为一个属两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壮种(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或称纤细型南方古猿(gracile 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壮型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ecine),并逐渐确立了南方古猿作为早期人类祖先的地位。

  这里需要指出,虽然南方古猿在名称上仍叫做古猿,但实际上已经是人科(Hominidae)的成员了。国际古生物学命名规则规定,一个种属一旦定名,就不可以随便改动其名称了。因此,古猿之称沿用至今。

东边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非洲寻找人类化石的活动,逐渐转移到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非的地质特点是,存在一条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为一系列峡谷和湖泊。这个地区有几百万年以来大量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沉积,这为同位素年代测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这些火山层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确地测定出来。

  1959年7月17日,经过30年的寻找,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

  

路易斯.利基

及其妻子玛丽·利基(Mary Leakey),终于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了一个粗壮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头骨和一根小腿骨。头骨特别粗壮,牙床上带有硕大的臼齿。利基夫妇将这个头骨所属个体的种命名为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后又改为南方古猿鲍氏种(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们认为,鲍氏种是粗壮种的东非变体。属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东非的人”,而boisei这个种名则缘于鲍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过利基一家在东非的工作。用钾-氩法测定化石的年代,确定“东非人”生活在175万年前。在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了石器和灭绝动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为取食营养高的骨髓而造成的)。“东非人”是否已能够制造石器,甚至狩猎动物呢?从头骨来判断,要完成这样复杂的技术操作和劳动,其脑子还是太小了。如果这些石器不是“东非人”制造的,那么又是谁制造的?

  1960年,在发现“东非人”头骨地点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an Leakey)发现了一个10~11岁小孩的部分头盖骨和下颌骨,不同年龄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锁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一件头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齿的下颌骨。对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比“东非人”更进步的人。其脑量比“东非人”几乎大出50%,头骨的形状更为进步,牙齿比“东非人”小,生活于178万年前。根据达特的建议,路易斯·利基等将其命名为“能人”(Homo habilis),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Homo habilis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东非人”的发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制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认为,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继续向后一阶段的人类演化,并最终产生现代人。“东非人”和东非“能人”的发现,也是两种类型的人科成员同时生活于同一地区的最早的证据。此后,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又发现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个儿子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东岸发现的编号为KNM-ER1470的头骨。

  从60年代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阿法地区的哈达尔,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从约350万年前到150万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达尔发现的构成一个膝关节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两段骨头,已显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这些化石的年代为350万年前。197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为“露西(Lucy)”。根据对她的骨盆、脊柱和膝盖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两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测定为340万年前。

  1976年,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地区,发现了一组凝结于火山灰中的人类足迹。这组370万年前留下的足迹相当完好,对其进行的年代测定也相当可靠。根据对足弓形态和步态的分析,可以认定是直立行走时留下的。上述发现是人类两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证据。

  根据对哈达尔和莱托里化石的对比研究,约翰松等认为,这两个地点的标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两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较小的脑子和大的犬齿,故属一类,应归入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们认为,阿法种的一些性状介于猿与人之间,但其似猿的性状在明显向人的方向转变。因而,阿法种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种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种一方面经过南方古猿非洲种变成粗壮种和鲍氏种,最终灭绝,另一方面发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发现的南方古猿已达5个种,即非洲种、阿法种、粗壮种、鲍氏种和埃塞俄比亚种。这五种南方古猿分别归类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纤细型和粗壮型。非洲种和阿法种属于纤细型。其中,阿法种年代较早,以“露西”为代表;非洲种则年代稍晚,并且只在南非有发现。其余3个种属于粗壮型的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种是根据一块250万年前的下颌骨命名的。这块化石1967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南部。许多古人类学家不承认这个种,认为应将其归入鲍氏种。

  90年代以后,东非的早期人类化石研究又获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怀特(Tim White)等宣布,他们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440万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并命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ramid在阿法语(当地的一种部落语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发现的化石,表示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直接祖先。在此之后,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亚维·利基(Meave Leakey),与美国古人类学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4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于学术界对始祖种的人科地位还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认为湖畔种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

非洲还是亚洲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近年发现的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色列的考古新发现

  学术界一般将人科分为南方古猿属、能人属、直立人属和智人属。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脑子扩大,并逐渐获得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从而向人属的方向转化的呢?

  1500万年前的非洲,从西到东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其中包括很多种类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那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生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时,非洲大陆东部下面的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结果,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像起泡那样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这些高大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非洲的地貌,也改变了非洲的气候。它破坏了以前从西到东一贯的气流,使东部成为少雨的地区,丧失了森林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开始断裂成一片片的小树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丛。大约在1200万年前,持续的地质构造力量使这里的环境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形成了一条从北到南长而弯曲的峡谷。大峡谷的存在造成了两种生物学效应:一是形成了妨碍峡谷东西两侧动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进一步促进了镶嵌型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这种东西向的屏障对于人和猿的分支进化是极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体分成两部分。大峡谷西部的群体生活在湿润的树丛环境,最终成为现代的非洲猿类。而大峡谷东部的群体,为了适应开阔环境中的生活,发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两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从而经过南方古猿向人属方向转化。法国古人类学家科庞(Yves Coppens)将这种演化的模式叫做“东边的故事”。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

  达尔文在1871年提出,人类的诞生地是非洲。他的理由是,与人类最相近的两种猿--大猩猩和黑猩猩都生存在非洲。当时,在非洲还没有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加之许多人认为,像人类这样高贵的

  

达尔文

万物之灵不可能起源于黑暗的非洲大陆。所以,达尔文的观点没有被普遍接受。但如前所述,自从1924年起陆续在非洲发现了多达7个种的南方古猿化石。经过多年的争论,南方古猿已被人类学界一致归于人的系统。其形态远比亚洲的猿人(直立人)原始,年代也比后者要早。由于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如腊玛古猿等),在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还不确定,而且目前的趋势是否定的,所以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且,在非洲以外的地区,迄今还没有发现任何肯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所以,目前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起源地应该在非洲。

  由此看来,人类起源地的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实际上问题远非那么简单,非洲起源说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根据现有的各方面的证据,包括化石的、分子生物学的以及古生态学的资料,一般估计人类最早应起源于约 700万年前。但目前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仅为440万年前。早于这个年代的人类化石只有零星发现,并且对它们的鉴定还不确定。此外,在非洲至今还没有找到介于南方古猿属和人属之间的过渡类型。所以,现在还不能肯定非洲是人类最早起源的地方。这样,人类学界有一部分人在考虑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早在19世纪后期,德国学者海克尔(Ernst Haeckel)就曾提出,亚洲的长臂猿、猩猩与人的相似程度,大于非洲猿类与人类的相似程度。因此,人类也可能起源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其理由大致有三:其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所造成的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与东非极为相似;其二,根据古哺乳动物的研究,在过去的1000万年里,东非和东亚有许多相同的动物门类,表明两地的古环境、古气候相当接近;其三,在中国已经发现多种古猿化石,更发掘出了丰富的直立人及其以后阶段的人类化石,以及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至于中国究竟是不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要解开这个谜,还有待更多的化石证据和深入的研究。

南方古猿阶段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2月27日报道,以色列考古学家近日在该国一个洞穴中发现了距今约40万年的数颗现代人的牙齿化石和其他遗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遗迹,因此可能彻底推翻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进化史理论,对人类史和考古学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以色列一个洞穴中发现的牙齿

特拉维夫大学的阿维·戈福尔教授和拉恩·巴尔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发现了这些牙齿化石。该洞穴于2000年被发现,此后便一直是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这些牙齿化石形状大小均和现代人的牙齿极为类似。经过X光和断层扫描测定,它们距今约40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现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现代人化石仅有20万年历史。这项发现把现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万到20万年。

  除此以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人类打磨过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类活动遗迹。据此,他们认为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石制工具、开始人工取火并且从事打猎和采矿活动。

  根据这次重大发现,戈福尔教授和巴尔卡伊博士上周在著名的期刊《人类学》上共同发表文章称,现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于非洲,而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能人阶段

直立人阶段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的汤恩采石场发现的,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达特(R.Dart)教授对化石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个头骨很像猿,但又带有不少人的性状;脑容量虽小,但是它比黑猩猩的脑更像人;从头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断,已能直立行走。于是,他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汤恩幼儿是位于猿与人之间的类型,并定名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这在当时的人类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那时的大多数人类学家都认为发达的大脑才是人的标志。

  随后,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人类学家又发现数以百计的猿人化石。经多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界才逐渐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初阶段的化石,在分类学上归入人科。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体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智人阶段

  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L.Leakey,1903—1978)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和肯尼亚的特卡纳湖畔陆续发现的。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较大,约在600 ml以上,脑的大体形态以及上面的沟回与现代人相似,颅骨和趾骨更接近现代人,而且牙齿比粗壮南猿的小。在分类学上,古人类学家将他们归入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万~200万年之间,当时粗壮南猿还没有灭绝。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但是,能人是通过狩猎的方法,还是通过寻找尸体来获得肉食呢?能人脑的扩增与制造石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编辑本段人类物种数量

  直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北京房山周口店直立人居住遗址出土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数以万计的石器、用火的遗迹和采集狩猎的遗物,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

  人类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使用打制石器和用它制作的木棒等简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人们利用这些工具同自然进行斗争,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人类从不会用火到会用火,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北京人会用火并能控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兽,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增强了同自然斗争的能力。

  在北京人遗址中,除发现了采集食用的朴树籽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禽兽遗骸,其中肿骨鹿化石就有2千多个个体,说明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编辑本段亲缘关系

  早期智人:1848年,在欧洲西南角的直布罗陀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化石,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类就是最先被发现的、后来被称做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的早期智人,但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尼安德特人的名称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市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1856年8月,在这里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颅顶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在这以后,尼人的化石开始在西起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伊朗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度线的广大地区被大量地发现。尼人的生存时代为距今20万年至3万7千年之间。

  尼人的脑量已达到1300至1700毫升;与直立人相比,头骨比较平滑和圆隆颅骨厚度减小;面部(从眉脊向下到下齿列部分)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直立人相似。欧洲尼人的鼻骨异常前突,显示他们的鼻子一定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有大的牙齿和上颚,因此推测他们的鼻子不可能象现代欧洲人那样有狭窄的鼻腔,而是有一个向前大大地扩展的鼻腔。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一个象现代欧洲人那么高同时又象现代非洲人那么宽的大鼻子;而且,鼻孔可能更朝向前方。

  尼人创造了被称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以细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当时的欧洲气候寒冷,尼人能够用火并且已经能够造火。尼人还开始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

  除了尼人之外,在欧洲还发现了一些同时具有直立人的原始性状和智人的进步性状的早期智人化石,他们包括希腊的佩特拉洛纳人(时代可能为距今16万~24万年,但有争论)和法国西南部的托塔维尔人(也叫阿拉戈人,时代为距今大约20万年),有些学者把他们作为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过渡类型。此外,在德国发现了距今20~30万年前的斯坦海姆人,在英国发现了距今约25万年前的斯旺斯库姆人,两者头骨特征非常相似,其形态显得比尼人进步,但是其时代却比尼人还要早。因此有些学者把他们称为“进步尼人”或“前尼人”并认为他们才是后来的晚期智人的祖先;而其他时代较晚的尼人被称为“典型尼人”,在距今3万3千年前绝灭或者说被晚期智人替代了。

  在非洲,早期智人有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被认为是过渡类型的博多人(年代大约在距今20~30万年前)和发现于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年代为距今13万年以前)。

  中国的早期智人化石都是在1949年以后发现的,材料主要包括北部地区的大荔人(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金牛山人(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县)、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和南部地区的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银山人(发现于安徽省巢湖市)、长阳人(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桐梓县)。

  亚洲其它地区的早期智人还有发现于印度尼西亚梭罗河沿岸的昂栋人(也叫梭罗人),形态上显示出一些直立人到早期智人过渡的状况。

  晚期智人: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头骨残片三块、下颌骨四件、下颌残片三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这些材料和当时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几个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这批珍贵材料失踪前他们被作成了模型,这些模型成为我们今天重新研究这一时间段人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解放后,中国广大地区又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晚期智人化石。其中包括进化程度与山顶洞人相当的柳江人头骨(发现于广西柳江县)、比山顶洞人和柳江人进步的资阳人头骨(发现于四川资阳县)和穿洞人头骨(发现于贵州普定县),以及分别被称为河套人、来宾人、丽江人和黄龙人的零散化石材料。

人类与类人猿的差异

  人的物种数量被称为人口。世界人口超过70亿,联合国估计在2050年时将达到90至95亿。2004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3.13亿)、印度(10.81亿)、美国(3亿)、印度尼西亚(2.23亿)、巴西(1.81亿)、俄罗斯(1.42亿)、日本(1.284亿)、巴基斯坦(1.57亿)、孟加拉国(1.50亿)、尼日利亚(1.27亿)等。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是欧洲小国摩纳哥。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很慢,很多国家甚至已经是负增长。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却没有放慢。200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2%.欠发达地区为1.5%。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2004年世界人口状况》,2004年世界总人口为63.78亿人。其中,发达地区为12.06亿人。欠发达地区为51.72亿人。2005年,全世界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至2011年,全世界人口为70亿。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世界上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国家是摩纳哥,超过22%的人口在65岁以上。意大利和瑞典也超过了17%。联合国预测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由10.0%上升到22.1%。

人类与猩猩的差异

编辑本段生命周期

  人类与类人猿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因此,在分类学上,虽然,都属于灵长目,人类被列为人科,而类人猿则被为类人猿科。

  人类与类人猿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类适于两足直立行走。这样,人类的双手就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都与直立行走有关。人类的头部位于脊柱的顶端,枕骨大孔接近颅底中央,朝下方。人类的脊柱呈S形弯曲,使身体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后肢上,以减轻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跃时的震动。人类的骨盆宽大,髋骨向两侧张开,既便于支撑腹腔的内脏器官,又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体直立的肌肉提供附着区。人类的后肢长而粗壮,使重心下移,保持稳定性。跟骨增大,足底呈弓状,增强了直立行走时的弹跳力。人类的拇指比任何猿类都大,而掌部相对较短,从而增加了人手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准确性。而现代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身体重心较高,脊柱稍稍成弓状,所以它们行走和站立时多采用半直立姿势。

  与类人猿相比,早期人类的食物范围较广,包括植物性食物、昆虫、蜥蜴、鼠类和其他小动物等。火的使用,使得人类的祖先可以先将食物煮(烧)熟,然后再食用,这样,就不需要发达的咀嚼肌和硕壮的牙齿对食物进行较多的机械加工,他们的面部也因此而逐渐退化,变得不象猿类那样凸出了。

  人类与类人猿的脑不仅大小不同,在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人类大脑皮层的面积是黑猩猩的三倍多,而且其额叶、顶叶和颞叶都比类人猿的大,这样区域是与感觉、运动的综合以及语言、记忆相联系的。

编辑本段研究手段

  人与猩猩的基因差异比较小,只有大约2%。但是正是这2%的差异使得人与猩猩的智能、行为、心理和生理变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大猩猩

高级灵长类包括人类和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如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大猩猩、猕猴、猴等,他(它)们又同属于类人猿亚目。今天古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证明中华曙猿是人类的最早的祖先。那么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猩猩或猴到底与人有多大的差距呢?了解这种差距也许能解开人类进化和智能、行为心理之谜。

  从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等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来看,人与猩猩和猴子的差距并不是有好几个数量级的差异,而可能是人类的婴儿与成年的差别。有几个事实可以说明问题。

编辑本段种族概念

  人的生命开始于受精卵。男性通常通过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时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长初期称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宫历时38周经过各种生长时期,最后终于变成胚胎,再变成胎儿。变成胎儿后,就可以准备出生,胎儿被女性从体内娩出后第一次靠自己呼吸的同时改称为婴儿。一直到成为婴儿后,人才开始受到法律保护,少数某些地区可能由子宫内的胎儿时期就开始保护。直至生命的结束于死亡。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人类学家主要是根据出土的骨骼化石来研究和判断人类的进化历史的,他们主要根据以下三个特点来确定人类与灵长目亲族的不同以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生理和行为特征:第一个特点是牙齿的形状和式样;第二个特点是双足的直立行走;第三个特点是颅骨的大小和形状。根据这些特点和人体的其他特点进行推论,并把人类祖先的化石骨骼与现代人及现代猿的相同骨骼进行比较,就能找出人类进化方式的许多重要线索。

  例如牙齿,灵长目中非人类动物的牙齿都很大,适合咀嚼树叶和其他相对坚硬的食物,而且都长着大而突出的犬牙,以抵御敌人的侵袭;犬牙和切齿之间以及犬牙和臼齿之间均有缝隙,且臼齿在切齿后面,排成平行的两排。人类的牙齿则明显不同,最重要的区别是,犬牙并不比其他牙齿特别突出,所有牙齿都比其他动物的牙齿小得多,而且排成连续不断的曲线形,中间没有任何空隙。实际上,人类的牙齿最初是从腊玛古猿开始发展变化的。因为腊玛古猿从其他猿分化出来之后,在地面上度过的时间愈来愈长,于是,巨大的犬牙逐渐退化了,而切齿却变得愈来愈锐利,以便咬碎较硬的食物。与此同时,臼齿也变大了,以便于咀嚼。后来的人类因为吃肉食,再往后又吃熟食,且越来越成为主要食物,这些东西由于容易咀嚼和咬断,所以牙齿变得越来越小,不留缝隙,排列密集而整齐。最后,甚至连颌骨也变小了,嘴巴不再往外突出,面部也便变成一个垂直的平面,和灵长目中所有非人动物往后倾斜的脸截然不同。

  骨骼也是如此,虽然比牙齿要复杂一些,但根据已经发现的骨骼化石足以肯定某些进化趋势。例如,就上半身来说,人类的双臂逐渐缩短,但双手的动作却发展得愈来愈灵巧与协调。下肢则发展得便于直立、行走和奔跑,整个身体的重心后移至骨盆,这样可以使行动所需的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大猩猩的重心在胸部,所以很难长久站立。

  人类能够直立行走的关键还是双脚。所有灵长目动物的双脚只有自前往后的纵向弓形,而人类的双脚还有自里向外的横向弓形,因而可以保持较久的直立姿式而使身体保持平衡。

  当然,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还是人类的行为,这主要是由大脑来控制的。于是,脑髓愈来愈发达,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也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人类的大脑正常大小介乎1000~2000立方厘米之间,比灵长目任何其他动物的大脑都要大3倍以上。与此相适应的,人类的脑颅也越来越大,前额变得往前突出,头顶变平。

  根据考古发现,有相距200万年左右的两个头颅骨,显示出脑髓小的非洲南方古猿和面孔小、脑髓大、会使用工具的现代人的头颅骨的鲜明对照。

  因此,根据各种骨骼化石的不同特点,借助于遗传化学、比较骨骼形态学、对灵长目动物行为的研究以及对简单狩猎和聚集部落的社会学分析等手段,科学家们就可以推断出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并且排列出人类进化的家世谱系。

现代人的定义

  最早记载种族的文学作品,为古埃及的《地狱之书》,其中将人类分为“埃及人”、“亚洲人”、“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四类,可看出这个分类融合了“种族”、“民族”、“国家”等概念。后来的中国、罗马等文化比较注重于氏族,对于以外观划分的“民族”的认知则较少(Dikötter 1992Goldenberg 2003)。中国及周边居住的是黄种人,古代往往认为华夏和四夷的人都是炎帝或者黄帝的子孙。不过古代中国后来也曾记载到白种人,一般称其为“黄毛人”,唐朝以后也记载了黑种人。希腊、罗马、中国等文化对外观不同的“种族”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导致其古代文献中(如中国的《山海经》)出现许多在遥远地方所存在的奇异种族的描写。同时也有一些罗马作家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居住环境决定的(Isaac 2004)。但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过采纳所在社会的文化标准而成为该社会完全的一员(Snowden 1983;Lewis 1990)。古代犹太人以及欧洲中世纪根据《圣经》认为人类是挪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的后代,地球由三洲组成,其中闪族为亚洲人,含族为非洲人,雅弗族为欧洲人。

  近现代对于种族的理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产物(Smedley 1999)。欧洲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对于这些民族之间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猜想。同时由于非洲奴隶贸易使欧洲人的奴隶来源渐渐地由欧洲、中东转变成非洲,欧洲也因此产生了将人类分类的动力,以作为奴役并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过借鉴希腊罗马的文献以及当时欧洲内部的关系,例如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之间的不和(Takaki 1993),欧洲人开始将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划分为外表、行为、能力皆有分别的群体,并把可以遗传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的智力、行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联系(Banton 1977)。虽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观点(Lewis 1990;Dikötter 1992),但是这种观点开始影响社会的构造,主要是在欧洲及其殖民地开始的。

人类进化的启示

人类进化的实质原因

  由于人类演化的各大区域内在直立人阶段已经出现的一些地区性形态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开始逐渐明显起来,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得各地区的晚期智人在形态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人种分化形成了现在我们这种情况,即由于皮肤颜色、头发的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又称澳大利亚人种)这样四大人种。

  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头骨残片三块、下颌骨四件、下颌残片三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这些材料和当时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几个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这批珍贵材料失踪前他们被作成了模型,这些模型成为我们今天重新研究这一时间段人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在继承从中国直立人到中国早期智人一脉相传的黄种人所拥有的一系列独特性状的基础上,中国的晚期智人已经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黄种人的特征,虽然,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一些原始性状。在确定是属于原始黄种人的前提下,山顶洞人与现代的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特别接近,而柳江人则与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凯洛头骨有明显的相似性状。

  澳大利亚所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属于现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万多年,因此估计人类最早到达澳洲的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前。

  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骨骼粗壮、身材魁梧,例如科萨克人、塔尔盖人、莫斯吉尔人、科阿沼泽人等;另一类骨骼较为轻巧、身材较为纤细,例如凯洛人、芒戈湖人等。他们的文化也不一样。

  这些骨骼粗壮的类型与爪哇发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栋人)在形态上有明显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轻巧纤细的类型则与中国柳江人在头骨上有明显相似的性状,显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贾克人类头骨、菲律宾塔邦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亚头骨和新几内亚的艾塔普头骨,都表现出一方面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国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黄种人相似的性状。

  上述这些事实说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两个来源。许多学者在分析了上面这些情况尤其是澳大利亚两类不同的古人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后相信,人类从亚洲向澳大利亚散布时曾经发生过两次互不相关的迁徙:一次是南路,一批来自东南亚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从爪哇经过蒂汶迁入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然后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来自华南的骨骼轻巧身材纤细的人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迁入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然后沿其东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还经过陆桥迁到塔斯马尼亚。后来,这两批来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杂交,结果产生了现代澳洲土著人,他们的形态则介于两种祖先类型之间。

  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温度很低、冰川大规模发育,因而海平面较低,现代的白令海峡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连接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黄种人追赶着他们的猎物,穿过这个陆桥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陆,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散布到了整个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地安人和因纽特人)在形态上与西伯利亚和其它东亚地区的黄种人非常一致,因此他们与东亚黄种人分离的时间不会太长,估计最多不过1万4千年~2万年。

  美洲大陆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1万1千5百年的尖状器,1932年出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附近;同时出土的有猛犸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该州的福尔索姆附近发现过时代稍晚的另一种尖状器,伴有现已绝灭的一种野牛骨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