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轶闻

帝国轶闻

原作品 NoticiasdelImperio
书名 帝国轶闻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2015258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名称】《帝国轶闻》

【体裁】长篇小说

【版本】《帝国轶闻》(中文译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内容概要

1858年1月19日自由党人华雷斯在瓜纳华托就任墨西哥总统并立即宣布进行改革革命。1861年1月1日华雷斯的军队攻入首都,当月11日华雷斯本人及其政府的部长们也迁入墨西哥城。美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先后都承认了华雷斯的政府。但是,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这一斗争同时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继续激烈地进行着。由于华雷斯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匮乏,议会于7月17日颁布法令,宣布两年内停上偿还一切债务,包括外债在内。这一举动导致英国和法国于当月25日同华雷斯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随后,这两个国家又联合西班牙于10月31日在伦敦签订协议,决定共同派兵讨伐墨西哥。联军于当年底及次年初相继开抵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港。旅居欧洲的墨西哥保守党分子一直向往在国内建立君主制度,并希望由一位欧洲皇族成员接掌墨西哥的皇位。为诱使法国参与此项计划,墨西哥前驻英国大使早在1856年就上书拿破仑,明确提出:如果没有一位得到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支持的君主执政,墨西哥势必要变成美国的猎物,以墨西哥政府宣布停止还债为契机,推举以其进步思想当时已在欧洲小有名气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亚诺为墨西哥皇帝的方案正式提出并得到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时支持。在一部分人花言巧语的迷惑下,马克西米利亚诺怀着在美洲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的梦想毅然地接受了在墨西哥重建帝制的使命,但提出了两个条件:欧洲列强保证给予物资和财政支持并得到墨西哥公众真诚而明确的欢迎。由于伦敦协议的签字国本来就是各有用心,协议于1862年4月破裂,英国和西班牙随即撤出了墨西哥,法国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还决定进一步向内地推进。交战的双方于是变成了墨西哥的自由党政府和法国侵略军。法国军队于1863年5月17日攻占重镇普埃布拉城,6月10日进入首都,随即组建了最高执政委员会和相当于议会的“名流大会”。“名流大会”于7月向马克西米利亚诺发出邀请。马克西米利亚诺则于10月正式接受皇位,1864年4月10日宣布登基,14日携同妻子卡洛塔从欧洲启程,5月28日抵达韦拉克鲁斯港,7月12日到了首都墨西哥城。接掌政府之后,为消除党派间的仇恨和争取人心,马克西米利亚诺任用了部分温和的自由党人、颁布了一系列带有改革性质的政令、认可并维持了自由党人已采取的许多措施。这些做法让邀请他来的保守党人大为不满。此后,他同教会的矛盾已经发展成公开决裂,他的独立倾向又导致法国减少了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他在财政方面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他一度产主了遣散军队、退位回欧洲的念头,但他的妻子卡洛塔却没有失去信心,决定独自返回欧洲谋求支持和援助。她于1866年7月8日离开墨西哥,一去没有复返。此前一直因忙于内战而保持“中立”的美国这时候明确宣布不承认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政权,并向法国施加压力,要求它停止对墨西哥的干涉。在军事上,侵略军的优势大体上只持续到1865年。1866年1月拿破仑三世开始考虑撤军。这一消息极大地激励了自由党政府的军队。到年中,形势急转直下,保守党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于法国军队仍然占据着豹城镇里。1867年初法国撤走了全部军队。马克西米利亚诺决定亲自率军对内地进行征讨。他干2月19日在克雷塔罗城集结了一万多人马。自由党政府的军队从3月6日起开始围城,5月15日攻破,将马克西米利亚诺及其麾下的将军们全部生俘。华雷斯命令按照1862年1月25日颁布的法律审判马克西米利亚诺。这项法律规定对一切危害国家独立的人处以死刑。审判于6月13日至15日举行,马克西米利亚诺及两位将军被判死刑。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朋友们以及驻墨西哥的各国外交官们纷纷要求华雷斯赦免马克西米利亚诺。但是,他们的一切努力得到的结果只是死刑延迟三天执行。华雷斯声称:即使所有的欧洲君主都跪到我的面前求情,我也不会应允,“因为要处死他的不是我,而是人民、是法律,如果我不执行人民的意愿,人民会自己将他处死,同时还得要我的命”。6月18日,马克西米利亚诺致电华雷斯表示甘愿受死,但希望他的两个将军能够保全性命。1867年6月19日清晨,马克西米利亚诺和他的两位将军一起在克雷塔罗城郊的钟山上被处决。临死前,马克西米利亚诺拥抱了他的两位将军,然后说道:“我将为墨西哥的独立和自由这一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愿我的鲜血能够结束我的新的祖国的苦难。墨西哥万岁!”处决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枪声宣告了墨西哥历史上短命的第二帝国的终结。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布舒城堡,1927

第二章 你置身于众拿破仑之中,1861—1862

第三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四章 裙子问题,1862—1863

第五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六章 “大公长得很漂亮”,1863

第七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八章 “我真的应该永远舍弃金摇篮吗?”,1863—1864

第九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十章 “Massimiliano:Non te fidare”,1864—1865

第十一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十二章 “咱们就称他奥地利佬吧”,1865

第十三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十四章 没有帝国的皇帝,1865—1866

第十五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十六章 “永别啦,母后卡洛塔”,1866

第十七章 布舒城堡,1927

第十八章 克雷塔罗,1866—1867

第十九章 布舒城堡,1927

第二十章 钟山,1867

第二十一章 布舒城堡,1927

第二十二章 “历史将会对我们做出评判”,1872—1927

第二十三章 布舒城堡,1927[2]

作品鉴赏

《帝国轶闻》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一部以历史为陪衬的“现代”小说。它讲述了历史,但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而是文学艺术家笔下的历史。这里述及的历史以笼统、概括、模糊同时又过分具体为主要特点:“笼统、概括、模糊”是就其总体而言,只有一个大的框架;“过分的具体”则是指大量的细节的杜撰,其中有的可能有依据,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者的创造。作者采用这种笔法用意是着重于阐明观点而不在于叙史。从形式上看,全书共23章,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即:单数章节——卡洛塔的独白,双数章节——按时间顺序的叙述。卡洛塔是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妻子。她24岁的时候随丈夫到了墨西哥,两年后为谋求能够支持帝国继续存在下去所必需的援助而重返欧洲,旋即精神失常,而后在其亚得利亚海滨的布舒城堡里默默无闻地、孤独地度过了60年的时光,直到1927年才悄然弃世。事实上,她虽然参与了帝国的初创,但却没能目睹帝国的覆灭及丈夫的悲惨结局。作者让她在临终之前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理智与疯狂、悲与喜、悔与怨、爱与恨揉和拼接在一起,概括了近一个世纪的墨西哥乃至整个世界(主要是欧洲)的历史,熔个人的经历、感受、愿望及幻觉于一炉,充满激情、色彩斑斓为历史。这一段约15万字、占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独白,以其抒情性、夸张性和跳跃性为突出特点,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打破了常规的时空观念,将素材“随意”剪接拼联,逼迫读者跟随卡洛塔的意识去流动。这样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却又不可否认地激发着读者持续的新奇感。

与卡洛塔长篇独白交叉排列的另外11章(共33节)虽然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的,但又不是客观地平铺直叙,而是紧紧围绕着墨西哥第二帝国这一中心,选取多种角度、采用各种形式来使情节展开的:有纯客观的叙述,如马克西米利亚诺的“生父”拿破仑二世的历史、普埃布拉之围、帝国宫廷生活等,有纯对话的记述,如法国侵略军审问战俘的过程、华霍斯和秘书议论马克西米利亚诺、法国皇帝和妻子议论卡洛塔的欧洲之行等,有交叉对比叙述,如华雷斯和拿破仑三世的成长过程、墨西哥和欧洲各宫廷记事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德尔帕索非常偏爱独白这种形式,而且对之运用自如。独白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以“我”为叙述主体。在《帝国轶闻》中,作者根据人物间在地位、处境和场合制方面的差异,设计出种种各具特色的独白。如果说作为全书主线的卡洛塔的独白是不需要听众的、完全属于自我发泄性的自言自语或者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思绪的话,那么一位平民讲述亲历的战斗经过、花工讲述马克西米利亚诺与其妻子勾搭成奸的经过、神父讲述女信徒在忏悔时披露如何勾引军官窃取情报的经过等则是有听众的谈话实录,马克西米利亚诺对自己同秘书交谈的回忆和枪杀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士兵对当时情景的回忆,虽然也不需要听众,但情绪明显不同,一个充满自我欣赏,一个则带着悔恨和自责;而参与审判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法官一边准备判同一边同情妇调情的独白,更是别具一格,仿佛是在隔壁房间听到的一般。正是由于为首这样的种种变化,虽然独白的形式一再重复使用,但却并不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燥。《帝国铁闻》摈弃了正史的传统观点和模式。在作者的笔下,马克西米利亚诺这一对外来君主虽然遭到墨西哥人民的唾弃,但他们本人却至死和“至疯”都真挚地深深爱着自己的“新的祖国”:马克西米利亚诺高喊着“墨西哥万岁”死去,卡洛塔正是由于求援未果才发疯。这正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有马克西米利亚诺作反衬,华雷斯才能得以这么光辉。因此,作品中实际上有三个胜利者,即华雪斯和共和制度、美国和它在美洲的霸权利益以及马克西米利亚诺和卡洛塔。所以,作品虽然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但只有这些人物的总和——也就是19世纪的墨西哥——才是该书的真正主角。《帝国轶闻》是一部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的作品。它涉及了近一个世纪的墨西哥、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其中包括上百个事件和数百个知名和不知名的人物,它几乎危害了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文体及表现手段,综其大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体,力求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来立体地表现主题。有人称这种文体为“总括文学、或叫“全景观文学”。《帝国轶闻》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要想能够真正地欣赏它,除了比较广博的世界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至少是对古今各种文学流派及表现手法有个粗略的了解。

作者简介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1935—2018),出生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在年轻的时侯曾先后学习过绘画、生物学和经济学,从20多岁起步入文坛,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36岁时迁居国外,先为英国广播公司服务了14年,后到德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从1986年起一直是墨西哥派驻法国的文化参赞。德尔帕索的第一部作品是《日常琐事的十四行诗》,出版于1958年,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和注意。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塞·特里戈》发表于1966年并获得当年的哈维埃尔·波鲁蒂亚小说奖。不过,他真正成名和跨出国界却仰仗于十年后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墨西哥的帕里努罗》。这部约合60多万汉字、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曾获1979年度墨西哥小说奖、1982年度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和1985—1986年度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帝国轶闻》是德尔帕索的第三部小说,初版于1987年底。这部作品使他一举成了继20世纪60年代震劝世界文坛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新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它的出版不仅轰动墨西哥,而且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及欧洲的书市、书展上引起广泛的注意,成为抢手之作。到1988年底,仅一年的时间,其英文译稿就已完成,法文、德文、葡萄牙文及瑞典文译文也都相继着手准备。评论界将之誉为“拉丁美洲文学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