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福教授是我国材料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在材料科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完成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他在科研工作中坚持自主创新,走艰苦创业道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成绩显著,曾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其专利成果于1999年参与安徽省某新材料公司的项目在上海证交所正式上市,被誉为“安徽高校第一个吃螃蟹者”。
王成福教授和合肥工业大学应美芳教授共同主持研制的在碳纤维连续镀铜技术基础上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JF390-1银碳石墨电刷被用在“神六”运行三大系统之中的地面测控、卫星通讯两大系统之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为此发来贺电,认为这种产品质量万无一失,保障了地面测控、卫星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转,称赞王成福院长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王成福教授从合肥工业大学卸任后,继续实践着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和余热。在其任新华学院院长期间,学院实现了四个跨越:在师生规模上,在校生由建校时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万人,专职教师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七百多人,且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支老中青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在专业规模上,已设有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和电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五个系,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8个专科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在办学硬件条件上,学院建有50个实验室、24个多媒体教室、20个实验室基地和图书馆,学院的三期工程即将动工,全部竣工后将达到能容纳两万人在校生的规模;在办学层次上,由建校初期的职业类的专科教育层次发展到现在的普通本科教育层次,由原来专科教育发展到现在本专科并存,并逐步向本科教育过渡。
以王成福教授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在新华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学院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学院实行“集团投资、专家治校”的治校方略,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民办教育机制灵活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倡导建立学习型高校,向先进高校和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办学五年来,学院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设施上都得到了质的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肯定。2005年王成福院长荣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单位颁发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杰出校长提名奖”。 五年前从全国重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来到还是筹建中的安徽新华职业学院,新华学院.从2000年第一届招生只有139名学生报到,发展至今在校生近万人的本科院校,王成福教授和新华都做出了非常的选择,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日前记者来到了王院长那间陈设简单的办公室,倾听这位从教四十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谈谈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1959年王成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随后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国家重点院校——合肥工业大学任教。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的办学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是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有一种激情燃烧的感觉,来到合工大不久的他以助教身份带了一个大本科班材料学课程,100多名学生对他的教学反映良好,事业的成功是最好的褒奖。尽管各方面的待遇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从1959年到1978年他一直是助教身份,每月仅43元半的工资拿了好多年,但最让他们这代老知识份子痛苦的是,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他们很难有机会真正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
文革期间,当时王成福和很多合工大的老师们随工宣队到淮南煤矿劳动,还能否回校谁也不知道,不少老师心灰意冷,把藏书都当废纸卖了,当时王成福老师对自己的未来也是难以预测,但有个信念支持着他,一是年轻时能在艰苦的地方锻炼不是坏事;二是中国总是需要高等教育,需要老师。也许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在文革后期学校一片混乱,百事萧条之际,王老师却参加了当时外语系的一个德语培训班,这在当时既不是他的任务,也没有人鼓励,做出这样的决定只是知识份子一种学习和求索的本能。当年谁能料到这样一种精神给王成福的命运带来了极大的转机。
文革结束后,学校百废待兴,当时要选择一批访问学者去德国科学院在斯图加特大学的分院进行学习,在全校既会专业知识又懂德语的教师聊聊无几,第一批四人名单中当时还是讲师的王成福名列其中,一年多访问学者阶段,王成福老师受到了德国同行的良好评价,回国后不久,作为年轻化和专业化的代表,王成福被充实到领导班子队伍中来,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高峰。??回首往事,王成福教授感叹:追求事业不能功利色彩太重,机会总是青睐有远见有信念和愿意付出的人。人生如此,办高等教育亦然。??
1999年新华集团的负责同志请王成福教授出山,担任筹建的安徽新华职业学院院长,当时他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担任主任工作,民办大学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课题。??
王成福教授最终选择了新华学院,从他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体会到中国要发展,教育要有突破,传统的精英教育,计划经济模式的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民办教育,高等教育面向全民是大势所趋。??如何办好民办教育,这位材料学教授的观点很明确:你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塑成什么样的器物;民办大学要打好基础,树立办一流民办大学的信念。??
本着这样的精神,他提出了“改革、稳定、规范、质量”,而他特别强调“规范”。??
很多人认为民办大学不规范,这有时是一种偏见,但更重要的是民办大学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全社会树立一种规范的形象,办大学是一项长期投入,不能太急功近利。??
在一所民办资金投入的事业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要有很大的气魄,特别是当新华职业学院第一年招生,500人的招生计划,实际招收的只有130多名学生,当时新华集团董事会和院领导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王成福和新华人选择了未来,选择了远见。从创办之初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新华都高标准、严要求。很多新华的员工对一件事记忆犹新,办学初期,当时以参加自考形式组织生源参加培训是很多民办学校办学的重要形式和财源,当时省外一些民办院校以这种形式使所谓“在校生”达到了近万人。而当时新华学院的领导们提出了停办这种办学形式,因为从规范的角度看,这不能作为颁发学历文凭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这一决策对新华学院的发展产生较为长远的影响,而这种规范操作和质量要求也成为2005年新华学院升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由于年岁已高,王成福教授卸任安徽新华学院院长。
针对当今社会上人们对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带来的生源和教学质量降低等问题,王成福院长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面向大众是大势所趋,对于生源质量的问题王院长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一本录取的学生和三本录取的学生有什么差别,重点是在一本的学生基本上每门课都相当优秀,而三本录取的学生会有一些偏科,但从今后专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三本学生的潜力一点也不比一本的差。即使是一位高考成绩只有300多分的学生,他的身上也有特长,重要的是学校要善于因材施教。??
谈到这一点王院长颇为自豪的是新华学院很多生源的质量并不太高,但在毕业之后在用人单位却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一方面这是学校面向市场设置专业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教学和管理成功的标志。??
王院长最不爱听一句话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说:我们当年读书时如何如何,而当今的学生又怎么怎么样。时代不同了,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教育平民化的现实,我们培养的不仅是经天纬地的栋梁,更要培养能安身立命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是一项面对人的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被教育者。??
而今已古稀之年的王成福教授实现了他们那代知识份子的梦想,“为国家,为自己的事业工作五十年。”他创事业和科研所创造的财富也许很难用金钱来统计了,当年他负责的科研课题,作为技术入股已价值千万,但他的日常生活极为简单,至今住在八十年代初分的房子之中,“家中的剩饭剩菜我是从不浪费的,因为经历过那些艰苦岁月”。对于新华的未来他认为是办一流的民办大学,而第一步是要争取在近期内尽快实现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办学目标。目标远大而又脚踏实地,这也许不仅是王成福教授的作风,也正成为新华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