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叶羊蹄甲

粉叶羊蹄甲

别称 羊蹄甲藤
中文学名 粉叶羊蹄甲
双子叶植物
分布区域 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南方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所属卷:Bauhinia L.

  所属科:Caesalpini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粉叶羊蹄甲

  文献来源:Bauhinia glauca(Wall.ex Benth.)Benth.(1861);中国植物志(1988)*.

  Phenera glauca Wall. ex Benth. (1852);Bauhinia viridifloraBl. ex Miq.(1855);B.paraglauca Tang et Wang in豆科图说(1955)*,nom.seminud.

  描述字段:木质藤本;无毛,卷须稍扁,旋卷。叶纸质,近圆形,长5—7(—9)厘米,2裂至叶长1/2或更深裂,罅口狭,裂片卵形,内侧近平行,先端圆钝,基部阔心形至截形,叶面无毛,背面粉白色,疏被柔毛,脉上毛较密,基出脉9—11条;叶柄纤细,长2—4厘米。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密集,总花梗长2.5—6厘米,被疏柔毛,渐变无毛;苞片与小苞片线形,锥尖,长4—5毫米;花梗长达2厘米;花蕾卵形,被锈色短柔毛;花托长12—15毫米(花盛开时长达20毫米),被疏毛;萼片卵形,急尖,长约6毫米,外面被锈色茸毛;花瓣白色,倒卵形,近相等,长10—12毫米,边缘皱波状,瓣柄长约8毫米;能育雄蕊3,花丝无毛,远较花瓣长,退化雄蕊5—7;子房具柄,无毛,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盘状。荚果带状,长15—20厘米,宽4—6厘米,果瓣薄,无毛,不开裂,缝线稍厚。种子10—20粒,卵形,扁平,长约1厘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长达10米,茎卷须略扁,旋转。

  叶片纸质,近圆形,长5-9厘米,2裂被柔毛,脉上较密,裂片卵形,先端钝圆,基部心形,有时截平,上面无毛,下面疏被柔毛,脉上较密,掌状基出脉7-9(-11)条,叶柄纤细,长2-4厘米。因其初生的叶为粉红色故名。

  伞房式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具密集的花;总花梗长2.5-6厘米,疏被脱落性柔毛;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5毫米;花梗长6-20毫米;花萼筒状,长1.5-2厘米,5裂,裂片卵形,先端急尖,外被锈色茸毛;花冠白色,倒卵形,各瓣近相等,边缘波状,长10-12毫米,瓣柄长给8毫米;能育雄蕊3枚,花丝无毛,长于花瓣,退化雄蕊5-7枚;子房具柄,无毛,花柱长给4毫米,柱头盘状。

  荚果厚革质,带状,长15-30厘米,宽4-6厘米,两缝线稍厚,果颈长6-10毫米,无毛,有10-35粒种子。种子绿色,长圆形,长给10毫米。花期5-6月,果期8-10。

  本种与龙须藤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叶全部2裂,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裂片先端钝圆,下面脉上有红棕色毛;总状花序伞房状,子房无毛;荚果较大,长15-30厘米,宽4-6厘米。

粉叶羊蹄甲花果粉叶羊蹄甲花果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东、江西、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生境习性

  生长于海拔200~2,4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阳处疏林中、山谷蔽荫的密林以及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