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长华,女 ,1939年5月出生,江西金溪人。1954年12月 加入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点1975年11月参加工作。
1955年8月至1958年12月 江西省金溪县浒湾公社丁家村妇女队长
1959年1月至1975年10月 金溪县浒湾公社丁家大队火箭生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丁家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1975年11月至1977年9月 江西省抚州地委常委,抚州地区妇联副主任,中共金溪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
1977年10月至1983年6月 抚州地委常委、抚州地区妇联副主任,中共金溪县委副书记
1983年7月至1987年7月中共金溪县委副书记,(期间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 江西行政管理干部学院政治理论专修班学习)
1987年8月至1992年10月金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2年10月至1994年9月金溪县委调研员
1994年9月至2000年11月江西省政协抚州地区工委副主任。中共第11届中央候补委员。
丁长华,1939年5月出生于江西金溪县丁家村一个贫苦家庭。1953年,15岁的丁长华参加互助组,1954年加入共青团。1955年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她邀请5个女社员组成花木兰队,向队里要了两块最差的田进行试验创高产。这一年,她们种的0.96亩棉花达到亩产皮棉903斤,0.82亩水稻亩产达1200斤。1958年11月,丁长华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她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任火箭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和丁家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由于他们苦干加巧干,火箭队成立第一年就创造丁家村有史以来的高产纪录。全队水稻两季亩产1070斤,棉花亩产皮棉达400多斤。1962年全队粮食亩产过千斤,皮棉亩产600斤,多种经济作物成倍增长,社员摘掉了长期吃返销粮的帽子,还向国家交售粮食4000余斤。同年12月,中共抚州地委号召全区生产队和农村干部向丁长华和火箭队学习。1963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大会主席团成员。1964年3月,省妇联号召全省妇女向丁长华学习。同年,丁长华出席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青团第九届中央委员,并代表江西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1966年参加国庆观礼,多次出席全国、华东和省劳模积极份子会议,先后16次进京,5次见到毛主席。1969年任中共抚州地委委员、地区妇联副主任。1973年8月兼任江西省妇联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75年11月调任金溪县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抚州地委常委、金溪县委副书记。同年,她随中共党的工作者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1983年到江西行政干部管理学院政治专修班学习。1987年任金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4年9月任政协抚州地区联络处副处长。
1939年,丁长华出生在金溪县 浒湾镇丁家村,幼年丧父,母亲丢下她和三个弟弟很快改嫁。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丁长华当时才12岁,就不得不辍学回到家里,顽强地担负着照顾三个弟弟的重担。靠着政府救济和自己微薄劳动所得,她和弟弟几个艰难度日。为了当好家,她既做姐姐又做妈,里外一把抓。人们看在眼里,夸在嘴上,很快,丁长华" 小当家"的名声在丁家村渐渐叫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特殊的家境,锻炼了她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也成就了她的精明强干。
1953年,丁长华参加农业 初级社。在党和政府的 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的丁长华,为了报答党和政府的哺育恩情,重活苦活抢着干,处处表现出色。1955年,上级推荐她参加全省青年造林积极分子大会。在会上,她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标兵,听到许多令她热血沸腾的 劳动竞赛故事。回到家乡,丁长华坐不住了,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荣誉。次年,丁长华搞了个创举,邀请5个志同道合的姊妹成立了花木兰生产组,向队里要了2亩田做试验,决心领着姐妹们创造出奇迹。
打铁先得自身硬。丁长华作为组长,处处身先士卒地带领全组姐妹们劳动。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肥料庄稼缺不了。丁长华深知这个道理。肥料不足,她和姐妹们在田里深挖沟、广积肥,你追我赶挑塘泥。田里 长草,她带领姐妹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跪在田里耘禾,别人耘三趟她们耘四趟。干旱少雨没有牛,她就和姐妹们用手推着牛车提水浇灌庄稼。 那段时间,丁长华拼着命地干,天一亮就下地,每天都几乎忙到半夜才回家。有时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饭都未吃就和衣躺下睡着了。 天道酬勤。 木兰组水稻全年亩产粮食800多斤,棉田亩产皮棉160多斤,创了记录,引来一片惊叹。1958年,她参加全省妇联表彰大会,获勤俭持家奖。可在会上,当看到别人得大奖,自己得小奖,丁长华觉得自己还是落后,心里特别不好受。1958年全国大闹钢铁,她积极投身其中,忘我地劳动,连中秋节都未回家。丁长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交了一份满意的 入党申请书,1958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她出席了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那是一个 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木兰组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召唤着浒湾公社的年轻人。不到一年,木兰组成员增加到14人。1959年元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丁长华又发起组建了火箭队,并在火箭队内部开展劳动竞赛。每天早上,她天刚亮就起床,带领姐妹们到二里多远的 詹家村挑农家肥,上午接着挑塘泥,丁长华平均每天要挑60担。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十分匮乏,粮食供不应求,人们经常食不果腹。丁长华和火箭队队员只能早晚都吃粥,中午一顿饭也只分到二两米。有一次 发高烧,丁长华仍然没有停歇。在丁长华带领下,火箭队队员咬牙天天坚持这样干,竟在1.2亩田里垫了一米厚的塘泥。就是靠着这么一股子你追我赶的干劲,这么一股子苦干加实干的精神,火箭队的生产蒸蒸日上。棉花长得像棵树,沉甸甸的水稻高得站不住,全年亩产超千斤。1959年12月,丁长华获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状。
生在旧社会、 长在红旗下的丁长华越干越欢,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她的心越来越大,带领火箭队员不仅搞种植,还建起了猪牛圈和鸽舍。生产由单一的水稻、棉花、油菜种植,发展至家禽家畜养殖。几年功夫,火箭队成了人人羡慕的光荣之队,年轻人都争相加入,火箭队人员猛增至二三十人,田地面积也翻了一番。当初一穷二白的火箭队,后来变得粮丰食足猪牛肥,蛋鸡满地人欢喜,鸭放水塘鸽子飞,办了食堂,有了家园,生产和生活红红火火,每人分红千多元。火箭队也一飞冲天 名声大振。抚州采茶剧团慕名而至,根据她们的事迹编成《金湾战歌》四处演唱;省 赣剧团也循声而来,以她们的事迹为原型的赣剧《铁肩红心》在全省传唱。随后,《 江西日报》、《 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媒体争相报道丁长华和火箭队的事迹。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也来到 金溪浒湾丁家村体验生活,目睹火箭队繁荣昌盛的景象,他诗兴大发,挥手写下这样动人的诗句"浒湾沙碛地/丰收尽人夸/古有 穆桂英/今传丁长华/香稻千斤亩/ 高棉万棵花/肥猪争吃食/灰鸽自归家"。
1960年2月,丁长华参加了省农业先进单位和个人积极分子大会,同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2年12月,中共抚州地委号召全区生产队和农村干部向丁长华和火箭队学习。1964年3月,省妇联号召全省妇女向丁长华学习。同年,她出席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当选共青团第九届中央委员,并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江西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亲切接见。可丁长华并没有骄傲自满。她更加把心思用在发展火箭队的生产上。1966年,浒湾洪水决堤,大部分人都撤离了,火箭队成群的畜禽来不及转移,丁长华舍不得丢下它们,便带领火箭队队员坚守下来,趟着齐腰深的水,把小猪一只只抱进笼,放在高处,大猪抱不起,就用门板 搭架子把猪赶上去;猪骚动不安,她们采取挠痒痒的办法让它们安静,从而保住了集体财产。
1969年,丁长华任中共抚州地委委员、地区妇联副主任,先后出席中共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共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75年丁长华离开丁家村到金溪县城工作,任金溪县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抚州地委常委、金溪县委副书记,随中共党的工作者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1983年到江西行政干部管理学院政治专修班学习。1987年任金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4年9月,丁长华任政协抚州地区工委副主任。
在县里、地区工作期间,丁长华仍然关心火箭队的发展。为了改造火箭队的低产棉田,她曾三次特意到南丰引种 蜜桔。如今,火箭队的桔树葱绿一片,硕果累累,成了新的增长点。听说记者要到丁家村里采访,2001年退休后很少去丁家村的她十分高兴地一同前往。漫步火箭队的田野,丁长华感到特别亲切。和老队员涂友爱一起聊起火热的青春和当年那段奋斗的历史,她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彩,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火箭队员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你追我赶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