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易扬,1931年出生并成长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岛,祖籍安徽砀山。书画家、文艺评论家、作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离休编审,国务院亚非发展交流中心高级顾问。50年代已在国内外诸多报刊发表作品300余幅,多次参加全国、华东地区和省级画展并获佳作奖。1989年离休后组建“龙山艺术院”担任院长至今。80年代起独创狂草人物画享誉画坛。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风》栏目为其拍录专题《狂草人物画家汪易扬》,强调其是中国狂草人物画的“开山祖”。[1]
1979年 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刊物做艺术理论编辑---编审工作。1989年提前退休后组建龙山艺术院并任院长(教授)至今。80年代初独创狂草人物画,以其笔墨简练奔放、风神别具不断赢得国内外诸多报刊和名家撰文高低评赞。
曾应邀赴国内30余省市巡展,在香港、日本、菲律宾、泰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举办个展或联展,均产生强烈轰动效应,个人著作除《一样画集》、《谭来探病》论文集外发表短文、评论及散文、诗歌、音乐作品百余篇,发表美术作品百余篇,近年来参加多次国际性和全国性艺术大展,屡次大奖,其中作品《达摩面壁图》获1997年世界禅佛书画艺术大奖"金奖";作品《虎门销烟》获全国迎香港回归书画大展"荣誉金奖";作品《火之歌》获1998年国际文化联合组织评为"国际金奖";作品《徐霞客江山游履图》或香港、曼谷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大展"特别金奖"。作品《张颠疾书图》获中韩国际书画大展"大师奖"。其他优奖若干次。入编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研究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录》、《杰出成就者》和《世界500名杰出成绩者》并获证书;入编美国名人传记研究院《世界名人录》和《80年代最受哀悼者 》;入编香港、印度及国内有关方面编撰的《世界名人录》和《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当代著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大百科传记人物专集》《中华骄子》《世界华人风云人物专集》《中国当代创业英才》等典籍20余部。
艺术前辈评汪易扬摘录
刘海粟(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书画分家已久,今人搞返祖实验实有必要,然若重表轻意,必难入高境。易扬走其反道,引书法线之表现力入画,篆情隶味草法蕴藉,并已有自己面目,十分可贵。”
刘开渠(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长):
易扬的画,即他所发挥的线、墨和色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或感到有狂草飞动之气的律动线,有狂涛嚎啸之势的大泼墨;有铿锵抒畅的悠扬乐感;有婆娑英发的舞蹈动律之美……。
翟 墨(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评论家):
汪在绘画历程中走出一条独特的路子。七十年代以前是他的写实时期,八十年代初则以故乡——鼓浪屿为主要题材创作大量中西结合而以西法为主的新彩墨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集中专攻狂草人物,强化了中国特点。他从西方切入回归中国传统;从写实切入回归抽象,回归抒情;从早期的表现到再现又回归到表现,是他艺术道路取向的脉络。
中国自有“书画同源”传统,后来书画分家了,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汪的“狂草人物画”使书画又合起来了,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他的绘画路子原来比较宽广,素描、速写、水彩、油画、版画、彩墨……最后颜色全舍弃了,写实画不搞了,集中到像写书法一样的黑白中来。路子看来似乎越窄了。但这个窄是他后来很宽的一个浓缩、集中,把狂草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史论家、评论家):
易扬多画历史人物,却又都和一般人所熟知的形象不雷同。他追求的是借共同熟知的人物抒发他自己的情思、气质和意境的内在神韵。
田 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易扬先生曾是位出色的作曲家,曾创作许多获奖作品,其中还有一首笛子重奏曲《工地晨曲》于60-70年代曾风靡一时。故在他的画中,我们总可以听到音乐。
黄在敏(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院院长):
我们中华民族的空间,是充满音乐精神的空间。看了易扬先生的书画作品,更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马承飚(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40年代末在上海美专时曾是易扬素描老师):
作品中浮动着激奋的潜能,在狂而不霸的笔墨中蕴含着人物生命的律动,却又以精微的简笔带出人物心灵的神韵,是超越传统笔墨而赋予了时代风貌,令人振奋、钦佩。
吴甲丰(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古来突破“十八描”规范的人物画家并不多。象南宋梁楷、明末徐渭、清代黄慎。他们画人物逸笔草草,不是“描”而是“写”,具浓重书法味。易扬笔下的人物,则已彻底打破“十八描”的束缚。他依据自己浓厚的书法功底,为表情达意而挥洒自如。孰具象却抽象升华到一个非凡的境界。
刘战英(《世界华人著名书画家经典》主编)
易扬的国画人物,通过极其简练而恣肆的墨线突出了人物的神态,将形态结构与笔墨神韵有机交融、从而挥洒自如、出神入化。[2]
汪易扬最新作品欣赏(10)
汪易扬最新作品欣赏(10张)[3]
参考资料
1. 汪易扬金子禾伉俪艺术空间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5-11-8] .
2. 艺术前辈评汪易扬摘录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