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

目录导航

定义

情绪稳定性是心理学评判一个人格特质的指标之一。运用最多的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可以被用于症断是否存在自卑、抑郁、焦虑、强迫症、依赖性、疑心病观念和负罪感。艾森克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编制过多种心理测验。

艾森克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神经质)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

产生因素

生物学因素

(1)遗传:攻击、暴力行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焦现象,且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HYY 型超雄结构可能更具有攻击性。

(2)生化: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总胆固醇的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有关。

(3)神经内分泌:雄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

(4)脑结构与功能: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额叶与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播活动等与攻击行为有关,有人将杏仁核称为攻击中枢。

(5)疾病: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颅脑创伤等也常伴发攻击行为。

心理学因素

(1)攻击行为与体力、情绪稳定性及成长阶段有关。高发阶段在青春期,几乎是成年人的2倍,30岁以后快速下降。

(2)男女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9:1。

(3)人格特征与供给行为有关。Shoham等(1989)曾发现暴力犯罪者多具有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欢追求刺激、缺乏自信心与自尊、应付新事件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差等特点。

(4)严重和持续的应激性事件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促发因素。

(5)智力水平低下者易发生攻击行为。

社会学因素

(1)低收入、社会底层、失业和职业不稳定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2)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或分居,遭遇父母虐待等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

(3)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呈反比。

(4)不当的社会传媒和舆论常常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

(5)婚姻稳定性差、缺少社会支持及质量不高者等易发生攻击行为。

其他因素

(1)既往有的攻击行为史增加未来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2)药物和酒精滥用者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应用量表

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

亦称“卡特尔16PF”,是人格测量工具之一,由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R.B.卡特尔1949年编制,它包含16种人格特质: 乐群性或热情性、聪慧性或理智性、稳定性或情绪稳定性、恃强性或支配性、兴奋性或活泼性、有恒性或规则自觉性、敢为性或社会果敢性、敏感性、怀疑性或警惕性、幻想性、世故性或私密性、忧虑性、实验性或变化开放性、独立性或自主性、自律性或完美性、紧张性。这些人格特质相关系数极小。每题采用陈述句形式,共187题,答案分“是的”、“不是的”和“介于两者之间”三种。高中以上有阅读能力的被试应在45~60分钟内完成。广泛用于心理咨询、学业和就业指导。

艾森克人格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生活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型的总和。艾森克通过精神病诊断、问卷法、动作测验的实验、身体的测量等多种方法,对人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人格阶层构造论,并认为类型论与特质论具有某种一致性。人格阶层的最下层属“特殊反应”,是日常观察到的,再上层属“习惯反应”是由于日常的反应的反复进行而形成的;再上层属“特质”,是由习惯的反应体制而形成的人格特质;最上层属“类型”,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关而显示的人格类型。艾森克还通过对大量人的特性资料的因素分析,提出了人格维度理论。第1个维度是向性,即内向与外向;第2维度是情绪稳定性;第3个维度是心理变态倾向。在此基础上,他编制并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量表》。这个量表分成人与少年两式,各包括4个分量表:E,内外向分量表;N,神经质(情绪性)分量表;P,精神质(又称倔强性与讲求实际)分量表;L,谎言或脱身分量表。前3种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彼此独立的维度,L是效度量表,但也可测定出朴实、幼稚水平。本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被广泛应用。

卡特尔人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特质为核心探讨人格的理论,来源于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他接受了奥尔波特关于特质的界定,以及对特质分类的观点。但卡特尔对特质结构有独特的发展,他认为构成人格的各种特质彼此并不是松散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机能相互联系着的,各类特质之间是分层次的,有上位结构和下位结构。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特质常常群集于同一个人身上,即通过测定,它们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因此卡特尔把所有群集的特质结合在一个范围广泛的标题之下,以缩减特质的数目。卡特尔根据自已的研究,确定了16种人格根源特质,它们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好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因为这些根源特质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身上,因此可根据它们在不同人身上的组合程度,测定出特定的人格特征。

吉晋气质调查表

美国吉尔福德和晋莫曼于 1956年发表的一种问卷式的人格测验。共测量10个因素:一般活动性(G),约束力(R),进取心(A),社交性(S),情绪稳定性(E),客观性(O),友善性(F),思维周密性(T),容忍性(P), 男性化(M)。每个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每种特质用30道题测定,整个调查表包含300道题。

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以测定美国士兵的情绪稳定性或是否有精神崩溃倾向的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R.E.武德沃斯设计。量表中包括一些有关变态行为、强迫性观念、恐怖反应、过度疲劳、做梦和虚幻感等。

相关问题

儿童情绪障碍常以焦虑、恐怖、强迫和抑郁为主要表现。由于儿童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的限制,儿童对心情的表达受到限制,即使从父母、教师那里调查也难以得到儿童情绪的全部情况。目前的儿童情绪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是从父母或教师处得到的,因此所得的现患率要远远低于实际情况。儿童行为障碍则以活动过度或过少、注意涣散、适应困难、冲动和破坏为主要表现。当然儿童行为问题中的“行为”也可以泛指外显的行为活动和内心的情绪体验。

国外报道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现患情况几乎5个少年儿童中就有1例。据加拿大Costello 1989年的调查,发现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现患率为12.6%~22.2%,同时一个儿童患有几种障碍的现象也很常见。1992年我国22个省市26家单位对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应用艾森博克(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得出行为问题的阳性率为12.97%。综合我国近几年的七个主要研究报道,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3.4%,其中多动症患病率为3.5%~8.3%,有27.0%~32.0%表现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