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概况燃灯村境内,长溪河段1600余米,河上两座桥,一座燃灯公路桥,建于1993年,是古燃灯公路之咽喉。另一座是熊河桥,建于1989年,是两岸人民生产生活之要道。全村两所小学,燃灯小学和薛山小学,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及一座古寺——燃灯寺。燃灯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朝,位居于长溪河水之滨,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奇峰险境,碧水蓝天,景色诱人,历载我宿松县十景之一,曾有“上有燃灯古寺,下有小孤绝境”之称,更有“佛教圣地,学海文澜”之美誉。
燃灯地区盛产毛竹、山松、油茶、柑橘等多种农副产品,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平均气温为16℃,是您避暑休闲投资旅游的好去处。
走进毕凉村的农家书屋,眼前这个40余平方米的空间弥漫着浓浓的书香:上千种书籍和刊物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专门为“农家书屋”配置的崭新书架上,几张桌子、数把椅子、借阅簿、意见本一应俱全……兼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农家书屋建好后,已经配发了一千二百本书,这其中既有像《家庭养殖》这类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农科图书,也有像《金庸作品集》等丰富农闲生活的经典小说。“这些书很受欢迎,基本都是摆上不久就借出去了!”
农家书屋一角当前农闲时节, “农家书屋”内有10多名群众正在翻阅科普书籍,查找致富信息。村民们纷纷说:“农家书屋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我们打开了致富的门路!”正在办理借书手续的村民告诉我们,他家里养了几头猪,以前不管猪得了啥病都得跑到兽医站去咨询,很麻烦,现在有了书屋,猪得了一般的小病,只要到书屋来翻翻相关的书回去自己就能解决了,省了不少的事。提到“农家书屋”的好处,古山村(隘口乡另一家农家书屋)的村民们说:“前些年,我们这的村民农闲时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扑克,要不就是聊天、看电视,自从村委会里建成‘农家书屋’后,这儿又添了活动室、篮球场,很多人都爱上这里聚聚,年轻人爱来下棋,学生娃娃放了学也爱来这儿看课外书籍、锻炼、打篮球。大家在一起的次数多了,谁家有个啥事就都知道了,乡里乡亲的能帮上忙的都会搭把手,一下感觉人和人变得亲热了起来。”
自“农家书屋”工程运行以来,以其方便、实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平台。群众读者不断增加,读书的氛围日益浓厚,各类实用科技、图书杂志等不仅充实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许多农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新的生产技能。大力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隘口乡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契机,将人口计生工作与人口普查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努力实现人口计生与人口普查工作共赢。
一是加强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在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活动的同时,大力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知识,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识家喻户晓,鼓励广大群众如实申报信息;二是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与乡派出所、计生办加强联系,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查漏补缺,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三是开展集中清理排查活动。以人口普查为契机,在全乡范围内深入开展一次计划生育集中清理排查活动,重点摸清人口底数,清查违法生育隐患;四是发挥基层队伍网络优势。发挥乡村干部队伍网络优势,动员鼓励村组干部投身人口普查工作;五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通过走访,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情况,完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个人信息资料,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然我就不能这么快从老房子里搬出来,新房子也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动工啊!” 65岁的但国强一边搬着红砖一边对我们说,喜悦的心情不免透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但国强是隘口乡新源村但灯组村民,也是被纳入该乡的危房改造户之一。在隘口乡像他这样告别危房重建新居的幸运户还有56户,贫有所居对他们而言将不再是梦。
隘口乡共争取51万元资金用于落实危房改造工程,安排了84户危改对象,其中重建户57户,修缮户27户。农户危房改造成功后经县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将会分别获得户均8000元、2000元的政策资金补助。
危房改造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该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乡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和危改办,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结合脱贫奔小康,高标准,高质量,统筹规划,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身上。
为确保危房改造对象准确,该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注重把好关口。实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考察审核,报县级审批的程序,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在修建过程中,乡危改办同志实行随时跟踪制,及时了解全乡的建房进度,确保工程质量。预计12月底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01.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59.00万元,占总收入的12%;畜牧业收入871.00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60头,肉牛54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196.00万元,占总收入的5%;林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0%;第二、三产业收入2,259.00万元,占总收入的59.4%;工资性收入42.00万元,占总收入的1.1%。农民人均纯收入4,102.00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2.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5人(占劳动力的9%),在省内务工44人,到省外务工1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本县(县内、省内、省外、国外)。2006年第二、三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267.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9.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奶牛.水稻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大蒜.奶牛产业。拥有企业0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0个;专业合作组织0 个,其中,已登记注册0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