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食性角膜溃疡

蚕食性角膜溃疡

目录导航

疾病概述

蚕食性角膜溃疡蚕食性角膜溃疡蚕蚀性(或慢性匐行性)角膜溃疡,也称Mooren氏角膜溃疡。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由于病因不清,病情顽固,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迄今仍被视为一种极为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临床表现:初起于睑裂区角膜缘部,由浅层灰色浸润发展成边缘性溃疡,并逐渐向角膜中央部匐行扩展。经2~3周后,溃疡的进行缘出现潜掘状犁沟与稍隆起的悬边,呈现蚕蚀性。随着潜掘状溃疡缘向前推进,遗留的溃疡基底逐渐由来自角膜缘的新生血管性组织和上皮所覆盖,表面不平,略呈咬凿状,间有肉芽组织隆起和散在浸润小灶。从病变开始,表现为严重主觉症状,剧烈的疼痛,畏光,流泪。疼痛常沿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域放射,局部滴用麻醉剂及口服止痛药均不易缓解症状。

疾病病因

确切病因不清。可能的因素包括外伤、手术或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带状疱疹、梅毒、结核、丙型肝炎等),诱导改变了角膜上皮及结膜的抗原性,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进一步导致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侵润、胶原酶释放的免疫反应。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生理

确切病因不清。可能的因素包括外伤、手术或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带状疱疹、梅毒、结核、丙型肝炎等),诱导改变了角膜上皮及结膜的抗原性,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进一步导致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侵润、胶原酶释放的免疫反应。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状体征

有剧烈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病变初期,多于睑裂区周边部角膜浅基质层出现侵润,几周内侵润区出现角膜上皮缺损,形成慢性边缘性角膜基质溃疡。然后沿角膜周边部发展,并向角膜中央蔓延,有一个潜掘状的侵润进行缘。与角膜缘之间无透明角膜间隔。在溃疡进行的同时,先前的基质溃疡面形成浓密的纤维血管膜,导致角膜瘢痕化。应排除其它可引起周边部角膜溃疡、角膜溶解性病变的胶原血管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egener肉芽肿等,方能诊断此病。

并发症

角膜溃疡越深,症状和并发症越严重。角膜溃疡愈合时形成角膜瘢痕,导致角膜混浊,从而使视力减退。角膜溃疡无论治与不治,均有可能发生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穿孔伴虹膜脱出、前房积脓、全眼球炎、甚至摧毁眼球等并发症。由真菌引起的角膜溃疡,虽然无痛,但病情严重,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角膜溃疡特别凶猛,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所致的角膜溃疡特别难治,角膜溃疡应紧急并需由眼科医师治疗。[1]

治疗方法

蚕食性角膜溃疡蚕食性角膜溃疡1、药物疗法:

(1)免疫抑制剂治疗:①皮质激素类;②氨甲蝶呤;③环磷酰胺;

(2)胶原酶抑制剂:①半胱氨酸、乙酰半胱氨酸;②依地酸钠;③自家血清;

(3)其他药物:①非甾体类抗炎剂  如消炎痛、阿司匹林、保太松等。②中药  主要为清肝、解毒,应用明目方剂,或兼用活血祛瘀药。

 2、手术治疗:

(1)板层角膜移植术;

(2)穿透性角膜移植;

(3)角膜缘结膜切除术;

(4)板层角膜切除;

(5)割烙术。

治疗方案

本疾病治疗相当棘手。

(1)可用糖皮质激素点眼。

(2)应用胶原酶抑制剂,如2%半胱氨酸眼液。

(3)近年用免疫抑制剂1%-2%环胞霉素A油剂、或0.05%FK506滴眼剂点眼,有一定疗效。

(4)防止混合感染,用抗生素眼液及眼膏。并适当补充维生素类药物。

(5)手术:病灶局限于周边部且较为表浅,可行相邻的结膜切除,联合病灶区角巩膜病灶浅层清楚术,可望控制病变。如病变已侵犯瞳孔区、或溃疡深有穿破危险者,可根据病变范围,采用新月型、指环型或全板层角膜移植。如角膜已穿破,可行双板层角膜移植或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移植片均应带有角膜边缘(干细胞)组织。术后继用环孢霉素A或FK-506滴眼剂点眼对于预防角膜病变复发有一定疗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