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庵文钞序

述庵文钞序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名称 述庵文钞序
目录导航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述庵文钞序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述庵文钞序(1)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2),曰:义理也(3),考证也(4),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5),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6),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7);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8),而语不可了当(9)。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10),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11),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12),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13)。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14),驰驱梁、益(15),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伟之辞为古文(16),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17),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1]

作品注释

(1)《述庵文钞》,清代王昶所著。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学者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1754年(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春融堂诗文集》六十八卷。

(2)三端:三个方面。端,端绪,头绪。

(3)义理:儒家所讲的道理,实际就是程朱理学历论之理,亦即方苞“义法”说中所讲的“义”。

(4)考证:对史实、名物、文字等的考订、核查与分析,是清代汉学家研究古籍的主要方法。姚鼐生活的时期,考证之风盛行。姚鼐文中常称“考证”为“考覈(核)”。

(5)相济:相辅相成。

(6)过:过分。

(7)语录:对口语的实录,不重文字修饰,古代记录授业、传道或言谈的文章称“语录体”,如《朱子语类》(记朱熹与门人问答的书)、《上蔡语录》(宋代曾恬记录谢良佐言论的书)。

(8)缴绕:缠绕、纷杂。

(9)不可了当:汉完没了。了当,了结。

(10)反以为病:反而因此成了弊病。

(11)害:坏,不足。

(12)天之所与之量:指天分。

(13)三者皆具之才:王昶通晓朱熹的理论,兼及薛瑄、王守仁等人的各家学说,且长于考证,辑有《金石萃编》。于诗词古文也颇有造诣。

(14)多从戎旅:长期随军征战。乾隆年间(1736—1796)中叶,云贵总督阿桂率师攻缅甸,王昶曾请随军效力,后理藩院尚书温福代替阿桂,又以王昶为幕府,王昶后来还曾分别随温福、阿桂两次讨伐金川。

(15)梁、益:古代州名,均在今四川省。

(16)瓖:同“瑰”。瑰伟:奇伟,卓异。

(17)正卿:清代有三品至五品卿的虚衔表示待遇,称为“正卿”。[1]

作品赏析

此文写于作者辞官后在江宁主持钟山书院时,这正是姚鼐聚徒讲学,张大桐城派古文旗号的时期。文中所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的观点,是姚氏散文理论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1]

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共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2]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