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蜂器

捕蜂器

作者 伊恩•班克斯(IainBanks)
译者 李莉
外文名 TheWaspFactory
开本 32
作者: [英]伊恩·班克斯
ISBN 9787020092321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1日
译者: 李欣
目录导航

写法

   《捕蜂器》的写法是机智的,有一点像“ 戏中戏” 电影。小说在最后两章才揭开故事 谜底的安排,也很有些像电影编剧们惯用的手法。浅俗是有一点,但效果强烈,管用。小说的名字也有一点暗示和隐喻的味道:“捕蜂器”本来是主人公用一个旧 钟面制作的占卜游戏的工具,但这个工具是通过给黄蜂各种不同的死法来向主人公“预示” 吉凶的。游戏与残杀,这两者的结合确实有些诡异。再加上弗兰克(弗朗西丝)除了给黄蜂在钟面上安排不同的死法,还在小岛上命名不同的捕杀或神秘仪式地盘,就像译者在序言里所说的,弗把小岛其实也变成了一个大的“捕蜂器”……

读捕蜂器

  读 《捕蜂器》,让我有一点联想到当年读 《喧哗与骚动》“1928年4月7日”( 班吉的自述)一章的感受。两者都是借助智力有问题的主人公细致的叙述来呈现故事,都有着一种无微不至的观察和延展联想的能力。我差一点就把班克斯当成“英国的 福克纳”了。不过福克纳不会借助一个像“弗兰克”那样的大脑来发有关“人类与世界”、“ 善与恶”这类抽象话题的思辨性议论。这类很笨的议论从后半部开始多起来,虽然在书中还不至于沦为彻底的说教,但多少还是有一点生硬。问题不在于弗兰克(弗朗西丝)议论什么,而在于脑子有问题的人不会用那样一种带有完整 逻辑性的思辩式思维,去考虑和议论问题——这样一来,作者前半部书费力所塑造起来的弗兰克的“非常态”造型,必然会受到一些消解——在普通著述中这可能不算什么,但放到名著序列里,就是 低级错误了。   小说结尾虽然收得不错。但无论是结局处的紧张、还有故事谜底最后的揭开,戏剧性似乎有些过强了,明显带有构思的刻意,而不是生活逻辑的自然呈现。这一点如果拿《喧哗与骚动》作比,似乎又很明显了。后者因为有最后 全知全能视角的对迪尔西为章节主角的描写,便有了如大河般表面波澜不兴、实则 暗潮涌动的雄浑,相比之下,《捕蜂器》则显得过于锐利和功利了。当然,我这不是在否定班克斯的杰作,而是在对比中觉得,《捕蜂器》和其它二战后出现的杰作(如 《 洛丽塔》、 《 收藏家》、 《 百年孤独》),有着同样的“ 通病”(或者也可以叫“美学倾斜”)——那就是小说作者创造上的强力意图,往往会压倒生活的逻辑对故事生长本身的控制。我不想断言这种强力意图过于突显给小说所带来的好坏,但总觉得这样一来,小说的那部分天然气质会差许多。想想最会构置故事的 福楼拜是怎么安排 《 包法利夫人》的,或者 莫泊桑安排 《一生》、托翁安排《 安娜。卡列尼娜》、 毛姆安排 《人性的枷锁》、马丁.杜. 加尔安排 《蒂博一家》……凡此种种,或许能搞清为什么一些很好的 当代小说有时会给人“半部名著”的感觉了。这时也就衬出塞林格的 能耐了,他的 《 麦田里的守望者》,还真就是个意外。

评价

   伊恩· 班克斯是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有想像力的小说家,从这本 《捕蜂器》中读者当可见一斑———小说的暴戾 出人意表,在西方也曾经引起巨大争议。这本1984年初版的长篇小说被媒体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百种英文小说之一,来头甚大,不过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我们现在看到这本书并不算太迟,20年前中国大概还很少像书中描写的那样残杀小动物的行径,而今日的社会问题离小说已经很近了。

内容提要

  捕蜂器 the wasp factory 作者:[英]伊恩. 班克斯著 伊恩·班克斯 Iain Banks   16岁的少年 弗兰克,从小和他的父亲同住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他个性孤僻、性情冷漠、迷恋暴力,喜欢残杀小动物,以此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从小,他的家庭就充满阴影——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他的父亲也没有为他办理 出生证明。他的大哥一直痛恨他的父亲,一度离家出走,后因为试图纵火烧死一群狗而被关进 精神病院。   在他的大哥从 疯人院逃跑并回到家向他父亲复仇时,却意外地发现弗兰克竟然是一个女孩。原来,弗兰克的父亲从小给她吃激素,使她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性……然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   小说中残酷之极的故事,是通过主人公那种有问题的“酷” 口吻来讲述的,这也是这本小说在叙事上高明的地方。

荣誉

  小说中,伊恩·班克斯对人性及社会黑暗洞察入微——在一系列看似恐怖血腥的故事中隐藏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以及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刻忧虑。本书在出版后曾引起广泛争议,一度入选 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100部小说。   英国 《 独立报》评选20世纪100部最佳小说之一!只要是经典,就不会被遗忘,1984年出版以来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伊恩·班克斯是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有想像力的小说家。—— 《 时代》周刊   一个十分怪异的 哥特式的 恐怖故事……令人 毛骨悚然,故事奇特而令人 手不释卷。—— 《 金融时报》    《捕蜂器》是80年代人的必读书……班克斯与锹更斯讲述社会故事的方式完全不同,和早期的 伊恩·麦克尤恩比起来,班克斯有一种更令人惊惧的紧张。—— 《 卫报》

编辑推荐

《捕蜂器》是最富想象力的英国青年小说家,代表了“因特网时代的英国文学”,英国《独立报》评选20世纪100部最佳小说之一!英国《卫报》票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捕蜂器》之一!

文摘

我一直认为书房里隐藏着一个秘密。爸爸曾不止一次地暗示过,而他一贯的含糊其辞致使我对此表现得更加好奇,他也十分清楚我想知道些什么。但我当然不会问他,因为我根本不会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答案。如果他确实告诉了我些什么,那一定是谎言,原因很明显,如果他将真相告诉我,那秘密也就不再是秘密了。况且,他能感觉到,随着我的不断成熟,他需要掌握更多的东西才能控制我,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不再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了。他只有玩些小把戏,制造一种父子关系良好的假象,装作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这实在是可怜。但这些小把戏、秘密以及伤人的言语,只是他努力保全自己威严的伎俩而已。
我斜躺在木椅子上,伸了伸懒腰。我喜欢厨房的味道。食物散发的香味,长筒皮靴上的泥巴味,有时还会从地窖里传来淡淡的无烟火药味,每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紧张的、难以言喻的快感。下雨天我们的衣服被淋湿的时候,厨房里的味道就会别有不同。冬日,雨点不停地敲打着玻璃窗,黑色的大火炉里会散发出浮木或泥煤燃烧时释放的浓郁气味,房间内所有的东西都笼罩在水汽中。那时,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舒适而亲密的气息,让人懒洋洋的,像一只大猫尾巴贴着身子蜷起来那样惬意。我有时希望我们能养一只猫,不过,我只拥有过一只猫脑袋,那是一只海鸥从别处衔来的。
我离开厨房,沿着走廊朝厕所走去,我想拉屎。我不想撒尿,白天我一直往祭祀柱上撒尿来着,我要用我的气味和力量感染它们。
我坐在马桶上,心里想着埃里克不幸的遭遇。他真是个可怜的家伙。我常常想如果换作是我被人误解,我该怎么办。但这事毕竟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待在这儿,而埃里克离开了,不幸都发生在岛外,仅此而已。因为我是我,这儿是这儿。
我侧耳听了听,看看能否听到爸爸的声音。他或许是直接上床睡觉了。他经常睡在书房里,而不是三楼宽敞的卧室里。我的卧室也在三楼。可能对他来说,卧室有太多不愉快(或者愉快)的回忆吧。不管怎样,我听不到半点儿打鼾的声音。
我讨厌长时间地蹲在厕所里。然而很不幸,由于残疾,我不得不经常这样,以至于像个该死的女人,我憎恨这样。我有时站在“高尔德哈姆海港”的小便池上撒尿,但大多时候,尿会沿着我的手和腿流下来。
我使劲儿用力,屎扑通一声掉进马桶里,溅起的水花打在了我的屁股上。这时,电话响了。
“该死的。”我说,接着就笑自己。我快速地擦了擦屁股,提起裤子,拉上拉链,手忙脚乱地从厕所朝走廊走去。我跑上宽阔的楼梯,来到二楼的平台,那里就放着我们仅有的一部电话。我一直在央求爸爸多装几部电话,但是他说又没有多少人打给我们,没必要装分机。对方快要挂断的时候,我接了起来。爸爸没有出现。

目录

祭祀柱
蛇园
碉堡
炸弹圈
花束
头盖骨墓地
太空入侵者
捕蜂器
埃里克的遭遇
奔跑的狗
浪子
我的遭遇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 译者:李莉

伊恩•班克斯,被誉为“最富想象力的英国小说家”,代表了“因特网时代的英国文学”。伊恩•班克斯出生于苏格兰的法夫郡,主修英国文学、哲学与心理学。1984年,伊恩•班克斯的处女作《捕蜂器》问世,小说情节怪诞离奇,因此让他独特的写作技巧扬名国际文坛。《捕蜂器》曾被英国《独立报》评选为20世纪100部最佳小说之一。同时,英国《卫报》也将其票选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之一。

媒体推荐

这部小说凝结力量和创新——无论你是否喜欢它,甚至是讨厌它——伊恩·班克斯的出现都标志着一种新文学的登场。它的书写令人震惊,令人不安,却又精彩异常。
——《大都市杂志》
一个十分怪异的哥特式的恐怖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故事奇特而令人手不释卷。
——《金融时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