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凡,男,(1931--2005),在书画创作方面,有几十幅书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被收入书画专辑,碑林和由各种艺术馆 收藏。国画《荷花》、书法《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参加1989年在西德举办 的中国艺术展览,均被西德购藏。1993年任浙江书法代表团团长赴新加坡访问,书法作品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参加新加坡浙江书法展。在沙孟海之后,与郭仲选等书法大家一同支撑起浙派书法的大旗,成为现代中国书法界的扛鼎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成果
197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以爆破模拟地震破坏实验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
1978年以后参加波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负责人廖振鹏院士,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在波动数值模拟技术基础上进行高频地震动模拟的研究,为国内和日本、美国同行介绍引用。2002年后开展震源破裂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1987年以后开展复杂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法国、捷克同行引用,美国、伊朗研究生来函讨论交流。
1993年以来参加国内外多次地震考察,开展震害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社会防灾规划等研究工作。主编国家标准“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执笔编写出版“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一书,现任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任课教授。
主持海口市防震减灾规划基础项目等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地震动空间输入研究”,以及其他地震学联合基金研究课题。
以低烈度异常区,强地震动模拟预测,复杂场地影响,人工填土场地地震反应为题,负责开展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究。
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第一作者文章16篇。198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指导硕士3人,博士3人,毕业4人,其中一名硕士获优秀论文奖。
老当益壮 勇为先锋
袁一凡同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一个乐观、开朗、诙谐、精干的老者,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技术负责人。袁一凡同志是地震现场的老“常委”了,在云南丽江、内蒙古包头、甘肃景泰、新疆巴楚-伽师、云南大姚、内蒙古巴林左旗、黑龙江林甸等地震现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这次地震发生时,袁一凡同志正从哈尔滨出差在北京出席《防震减灾百科全书》会议,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立即给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打电话请战,并迅速从十三陵地震台赶到首都机场,后转南苑机场赶赴地震灾区。到达成都机场后,立即带领先遣队奔赴汶川地震震中区,由于通往汶川的路已经被堵死,现场指挥部决定扎营都江堰,他不顾疲劳立即投入到现场指挥部的选址工作中。到13日凌晨4点,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袁一凡同志冒着大雨、不顾个人安危,对多处地点进行了认真甄别,初步确定了都江堰体育中心作为现场指挥部暂时宿营地,使大家能在大雨的夜晚中有了安身之地。第二天,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他又对体育中心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安全性鉴定,确定网球场和办公用房基本完好可供住宿和办公。为现场应急指挥部安全有效的指挥提供了保障。
13日凌晨5点,在初步选择好大家的安身之地后,袁一凡同志作为地震灾害评估工作技术总负责人,立即调兵遣将,迅速组织地震灾害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