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最早来
长武县的艺人 白玉山,河北燕京人,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精湛 塑绘的遗迹。当地马坊村艺人雷复乾(1911~1983)来此地带徒传艺,他的泥塑、绘画、描影(画人物像)亦闻名于县内外。 艺人 张俊英,75岁, 芋元乡 柳泉村人,师从雷复乾,先后到甘肃的兰州、平凉的 崆峒山,宁夏的 刘家峡以及长武县的 马寨、司家河、尧头等地创作,20多年间,塑像300多尊。艺人崔少峰,66岁, 昭仁镇东街村人,承传父艺,学有所成,先后在青海、
永寿县及长武县南磵、马坊、东升、地掌、 尧头村等地塑像30余尊,并擅长庙宇的 梁栋彩绘。 长武庙宇泥塑,形体上站、坐、卧、悬,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二丈。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 长武庙宇泥塑忌用铁具,以手工作业为主。常用的工具有 尺板、
木刻刀、印图木模、修制木模等40多种,根据像体部位装饰之需,也可临时制作一些必要的工具。
泥塑工艺复杂,俗礼较多,包括筑神台、定位、安神桩以及制作木模架、绑草、和泥、涂泥、雕形、修饰、晾干、彩绘等工序,且要 择吉日开工。 在塑像过程中,有程式化的焚香和诵经等祈祷活动;泥塑完工后,要举行隆重的吉庆典礼,要“点眼开光”“通体开窍”,是一脉珍贵的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长武庙宇泥塑风俗,与宗教信仰习俗紧密相联。分类包罗极广,始祖轩辕、孔圣儒家、佛道教祖、玉皇星宿、菩萨罗汉、阎君判官、神仙土地、 龙王山神、 历史演义人物、药王财神、工匠祖师、图腾动物等80余类,壁画多以宗教、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故事为主要内容。 泥塑造型丰富多样,站、坐、跪、卧、悬,兼而有之,小则数寸,高有二丈,文武并蓄,体势相宜,形象各异, 姿态万千,慈狞兼俱,鲜明生动,情景交融,富有地方特色。 典型的塑像有轩辕皇帝、 玉皇大帝、
南斗六星、道祖 太上老君、雷祖、
三官大帝、
福禄寿星、八仙、三霄圣母、千眼菩萨、
陈抟老祖、四海龙君、如来佛祖、农祖公刘、匠祖 鲁班、 青龙白虎、文殊、 普贤菩萨 送子娘娘、城隍、无极老母等等。 长武庙宇泥塑工艺复杂,俗礼较多,讲究择良辰吉时开工。 1、筑神台。雕塑前,先用砖或土坯砌好平台( 坐台亦称神台),干固,一般高80厘米,宽1米左右。立像站台一般高10厘米,宽40厘米。以殿堂大小高低决定塑像尺度。 2、安神桩。用坚韧的新木料,(忌“朽木不雕”),制成30~50厘米高圆木部分插入平台,上留约40厘米为座像神桩。站像神桩稍粗高,以作固力。 3、用木料 板条制作体姿模架,将带叶谷草杆绑扎于木模,成粗体形架。用带叶谷草者,意为取其“骨气”也。 4、安脏腑。将 五谷杂粮、 燕子石(小卵石)、珍珠、朱砂、 红砂、铜镜、铜铃、 历书等物用红线绳结扎于 模体胸腹头等部位,意为“五脏六腑”和“ 七窍”俱全。武神则要装入“铧铁”,意为“身不离器(兵器)”。在这个过程中,艺人边安装边唱:“飞符一道下九天,
雷公电母点天兵,
四海龙王来送水,真武将军显灵通。喝一声,喊一声, 二十八宿下天空。一笔先书王员外, 二笔差来 赵公明, 辛红一点生怒气,朱砂磨墨避鬼精。脏里元帅列一队,山川古怪永无踪。邓、辛、张、陶两边排,四位将军闪电开。喝天天即开,喝地地速裂。山神土地听吾令,门神灶君通姓名。本属城隍凶神降,一切神君到此中。
天方地圆,律令九章,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5、用短麦草与黄土和成稠泥,涂抹出凹凸部位,稍干后再作细雕。 6、用七成黄土、三成红土拌和,将新棉花撕成薄片,分层铺于泥上,再用竹扫把根部捣烂,待泥中密丝均匀为止,以防裂纹。 7、将和好的细泥,由多人用手反复团揉成条块状,由艺人诸层涂于模体上,形成主体轮廓。 8、用泥塑工具细心琢出外表及服饰褶纹、五官层次,边观察边修补,至善而停。 9、塑体完成后须关闭门窗散湿缓干。夏秋季约需2个月时间,冬季则需3~5个月,方能实施彩绘。彩绘后,须用棉块遮罩住神像眼睛,待后“点眼开光”。 10、泥塑特定部位饰物,如眼球、胡须、头发等以代用品或专用品替代。执物用具以木料仿制。 庙宇泥塑完工后,要举行隆重的吉庆典礼。由会长组织男女信士执神幡集于庙内朝拜,挑选属相龙、虎的二人把守庙门,意为有青龙、白虎二将护神。庙院内放置五雷符碗以镇邪。艺人向五方洒五谷杂粮,宣读迎神表文之后,入殿上香三柱。宣读开光表文曰:“ 岁次 某年某月某日择日开光,诸神朝贺,大吉大利。 神恩浩荡,天人共享, 岁神粮丰,民乐太平——”门外置一明镜,用先前安神脏腑时预留的红线绳系之,将太阳光反射到神像眼睛上。艺人遂去掉先前遮罩 神眼的棉块,意为“开光”。道庙要杀鸡采血,用“鸡”字的谐音取“吉”祥之义,以“通体开窍”,(如果是佛寺,则因佛不杀生,不需杀鸡。)艺人执笔蘸血口唱咒语:“点眼眼观万里,点鼻鼻闻香味,点口口尝 珍馐,点手手执阴阳,点足足踩祥云。”艺人手执铜铃在塑像左右耳边摇动,问:“通窍了么?”众人答:“通窍了。”艺人 继续唱咒:“左有青龙,右有白虎, 朱雀前挡,玄武应后。受吾 法笔一点,点心心不受邪,点 肝肝不侵病,点身一身清净。万邪不敢近神身。吾奉天尊安魂安魄,急急如律令敕。” 然后,将封写的尊神牌位置于供台,点燃香烛礼拜后,又呼问众人,众人应答。问:“圣驾回来了么?”答:“回来了。”问:“复位了么?”众答:“复位了。”齐呼:“圣驾在上,愿保一方平安”。至此,雕塑落成。
基本特征
1、长武庙宇泥塑,是当地人民在 农耕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利用实物性物质形式表现生活所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承传性。 2、长武 民间泥塑壁画,呈现着浓厚的 宗教文化色彩,历经发展演变,形成了祀神、娱人长传不息的民俗信仰文化活动,包涵着深刻的历史、精神文化内容。 3、以丰富的思维意识,利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塑造不同形体人物容姿,赋予拟人化的思想感情,再现历史社会事件、风土人情、生活现实,展现出人们祈求正义、憎恶邪恶、向往平安幸福的精神心理。 4、长武庙宇泥塑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折射出强烈的民俗功利性,富有生动的艺术审美性和地方特色。
主要价值
1、长武庙宇泥塑风俗,体现了古老的传统崇拜意识和
社祭 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文化信息的深刻记载功能,通过娱神娱人的祭祀形式,使传统文化及农耕祭祀仪式保留和延续,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 2、长武庙宇泥塑,流布广泛,造型繁复,涉及多种宗教朝会,体现当地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宗教信仰特点,对 民间文化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 3、长武庙宇泥塑,题材广泛,造诣深邃,神秘而通俗,绘景抒情,寓意深长,展示出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存在形状及较高的艺术水平,有一定的民间艺术研究价值。 4、长武庙宇泥塑,以表现正面人物个性为主,英武贞烈,慈善相容,折射出以正压邪、惩恶扬善的深厚内涵,具有潜在的传统道德思想 教育作用。
历史渊源
长武庙宇泥塑风俗,是当地人民在农耕社会生活中,利用实体性物质塑造形象,以祀神娱人为目的,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内容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县志记载:
南北朝时期,长武始建画阁寺,唐初建 昭仁寺,之后历代皆立庙观
寺刹。规模较大的有昭仁寺、强 村寺、 马成寺、 兴龙寺、回朝寺、云德寺、 永福寺等20多处。明清以来,儒、释、道三教传播广泛,遍布城乡村落。庙宇林立,庙庙塑像,给民间泥塑、壁画营造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随着外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泥塑、绘画在民间自然兴起,拜师学艺者甚多。据现代艺人 张俊英(长武 柳泉村人,75岁)、崔少峰(长武东街村人,66岁)等人讲述,清代后期,最早来长的河北燕京泥塑艺人 白玉山,居长多年,带出不少徒弟,在县城各地留下了很多精湛的塑像、壁画(已毁)。当地最早的泥塑名师雷复乾(1877~1957)长武马坊村人,泥塑、壁画手艺精绝,闻名于县内外。另有尚 西峰(生卒不详)长武五里铺人,亦为早期有名艺人之一。 张俊英、 王德信(已逝)师从雷复乾,出师后,适逢解放,庙宇拆毁,民间泥塑普遍停业。1980年后,传统艺术逐渐恢复。张王二人受邀前往甘肃的兰州、天水、平凉( 崆峒山)、 宁县、华亭,宁夏的
刘家峡、榆中、灵武、新集、银川、郑庄,及
长武县的 马寨、司家河、尧头等地,20多年间,塑像300多尊,壁画100余幅。崔少峰的父亲 崔紫云(已逝)系雷复乾的开门弟子。少峰受其影响,承传父艺,学有所成,1980年后,先后在青海、宁夏及陕西省
永寿县、长武县马坊、东升、地掌、尧头等地塑像100余尊,并绘制了大量壁画。
相关器具
庙宇塑像忌用铁器,常用的工具全为 木制品。 1、 木尺板(约5尺长)1件,大小
木刻刀若干。 2、 印图木模,方圆长短不一,大小40余件。 3、 棕刷2把,结扎红线绳若干。 4、 大小各类毛笔,砚盒,调和颜色的碗碟盘等。 5、 矿质
国画颜料。 6、 另据装饰之需,随时制作 辅助工具。 7、 泥塑原料:坚韧新圆木、木 板条、谷草杆、麦草、黄土、红土、细 面沙、新棉花等。
分布区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