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阿塞拜疆最初是一个地理名词,是波斯语“火之地”的意思。伊尔汗国灭亡后,阿塞拜疆人开始形成。虽然经历了跛子帖木儿的打击,但最终仍成为了伊朗的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萨法维王朝和恺加王朝,在阿塞拜疆人统治地域最大的时候,囊括了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东部及俄罗斯的达吉斯坦、巴林、土库曼斯坦及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北阿塞拜疆并入俄国是阿塞拜疆历史中的一个转折时期。19世纪初,腐败无能的恺加王朝当政,1804年俄国-伊朗战争爆发,1813年俄伊双方签订了《古利斯坦条约》(Treaty of Gulistan),伊朗割让外高加索山以南、库拉河(Kura)以北的全部土地,涵盖今北阿大部、格鲁吉亚东部。经过另一轮俄伊战争,俄伊于1828年签订《土库曼恰伊条约》 (Treaty of Turkmenchay),伊朗失去阿拉斯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包括今亚美尼亚大部和北阿南部,值得庆幸的是,俄国在高加索方向的南扩,基本到此为止,确定了俄国-苏联-独立的外高加索三国与伊朗的现代边境,南阿和北阿的分裂局面至此形成。
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以及中亚的众多突厥语国家的独立,刺激了大阿塞拜疆主义的兴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