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苏秦列传》中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也有洛阳“苏秦宅”的记载。但,苏秦葬于何地,历代史书却没有明确记载。按流传下来的说法,苏秦墓有六七处之多,足见苏秦在历代人心目中的地位。
一是巩义苏秦墓。巩义西南部有村名曰“苏家庄”,苏家庄南原有“三苏冢”,传说为苏秦及两位弟弟之冢。今存一冢,高约15米,周长约80米,即为苏秦墓。二是洛阳太平庄苏秦墓。太平庄位于洛阳城东南4公里处,相传村南有“苏家冢”,即苏秦墓。最近,太平庄人在施工时,发现了唐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萧瑀所立的“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三是贾岛所见苏秦墓。唐朝著名诗人贾岛途经洛阳,专门凭吊这位古人,眼看该墓四周满目荒凉的景色,十分感慨,作诗一首曰:“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四是汉魏故城苏秦墓。《洛阳伽蓝记》说:北魏青阳门外有孝义里,孝义里西北角有苏秦冢。冢旁寺院的和尚,经常看到苏秦出入该冢,“车马羽仪,若今宰相也”。今汉魏故城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有一冢,当地人称为苏秦冢。五是新安县苏秦冢。该冢位于铁门镇境内,现存巨大土冢一个。另外,山东临淄、洛阳邙山等地都有苏秦墓的传说。由于苏秦墓说法种种,其确切的位置仍需要更加丰富的考古资料予以佐证。但苏秦葬于洛阳应是不争的事实。
苏秦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84年。两千多年前,苏秦的死演绎了极富戏剧性的动人一幕。苏秦合纵六国抗秦失败,便从燕国转入齐,任齐国客卿。苏秦离开心爱的燕国也是事出有因,他在燕国期间,很受燕王赏识,经常往来于王室,久而久之,燕太后和苏秦之间不断有绯闻传出。为消除影响,苏秦决定离燕去齐。到了齐国后,齐国的大夫们害怕自己失宠而纷纷排斥他,并暗中勾结,企图致苏秦于死地。不久,苏秦遭暗杀身负重伤。齐王知道这一情况后,大为震惊,下令全力缉拿凶手,严惩幕后操纵者。但搜捕行动如大海捞针,毫无进展。这时,自知性命难保的苏秦心生一计,让齐王通令全国,称苏秦实为燕国间谍,因从事反间活动,将被处以车裂(五马分尸)之刑;同时宣布暗杀苏秦者为有功之臣,将给予重奖。通令一出,果然奏效,凶手及其幕后指使者很快便“投案自首”了。苏秦临死前施计捕凶,充分展示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
苏秦墓,位于淄川区经济开发区南苏村。墓冢封土高约5米,直径20米,长约40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南原有一桥,名曰苏相桥,为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 《史记》云:苏秦,东周洛阳人也。 《战国策》云:苏秦,洛阳乘轩里人。乘轩里在何处,文献失载。 《洛阳伽蓝记》虽有记载,但令人生疑。自北魏至明1000余年亦无苏秦故里记载,明清文献云为“洛阳古太平庄”,不知所据何本。苏秦墓在山东、河南有数座,真伪莫辨。洛阳太平庄村出土唐代“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证明了苏秦故里就在太平庄村,旧时太平庄村南曾有“苏秦故里”的碑刻,可惜“文革”期间毁掉。该村学校校园传为“苏家花园”遗址。
洛阳市东郊汉魏故城遗址东南张苏寨寨内有一冢,当地传为苏秦冢,与古籍所载地点大体相符。《洛阳伽蓝记》载:“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里西北角有苏秦冢”。
南苏村南首,一再普通不过的石拱桥跃入眼帘。桥宽近5米,桥面厚约1米,探出的桥沿约10公分。桥两边均用厚30公分条石整齐砌成,用乱石趁里,饱经风霜的缘故,夹灰泥粉末簌簌直落,石头已是斑驳龟裂严重。来到桥下,看到桥洞有2米多长,顶高近3米,桥底是红色岩石,向两边伸展开去,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在四周都是灰白色岩石的包围中,格外引人注目,可谓天公巧夺。上面清晰可见流水冲刷所留下的印记。桥南面的顶端有一方型小孔,不知做何用。桥北不远,立一石碑,上书“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秦墓”,是1984年淄博市政府立的。再往北走约300米就是苏相墓。近前观瞻,墓高约5——6米,面积近2亩,但见遍栽槐树与松柏,夹杂绿草做盖。虽无广陵巨冢之气派,可能是主人精气感化万物,使得卧石同样呈赤色。时至深秋季节,秋凉露寒,点点黄叶,空中劲舞,惟苍松翠柏独绿,绿底见墨,静静地陪伴主人无数的岁月。看着树干上的斑斑痕迹,伤感不觉涌上心头。想当年,苏公游历于六国之界,常盘于议国事之座,是何等之英威。然今日,静默寂独,萧瑟凄清,独有春夏秋冬做伴。
墓东面,有南苏村两委新敬立的石碑一座。四周有围栏相护,饰以万年青花形浮雕,一对狮子分列两边,面东而望,香炉青烟袅袅,下面的湖中一硕大的大理石鲤鱼雕塑劲张玉口,弓尾腾越,昂首问天,身下浪花翻涌。一池绿水,清澈见底,波岸相击,伴有红花绿树,游鱼跳跃嬉戏。想见当年苏公放竿垂钓,豪饮放歌,立山野雄视九州。石碑高2米,宽1米,正面横书——六合之光,竖写——东周六国相苏公·讳字·秦·季子之墓。背面是白雪斋主人——王维芝老先生谨书的墓志铭—— 《苏秦墓碑记》 ,详细解说了苏秦的功过历史——“惟东周之际,一介布衣,七国游说,六国封相,古而今殊荣若斯者,苏秦之外,屈指几人?”
石碑右侧,能工巧匠刻有两副棋盘,绿树撑伞,树阴遮蔽,是游人歇息的好去处。有两少年对弈,你来我往,大战正酣。我们自知棋艺不精,也不想打搅他们的兴致,只好和苏公一道耐心地做个观众。
青山埋忠魂。桥以相名,庄借桥名。苏相桥庄随着时代的变迁 ,居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一庄分为两家,是南苏和北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旧貌变新颜。后辈们不负苏公所望,人才辈出。一门七女子均考入大学,人称七仙女,成就一段佳话;两个博士生,两个研究生,成为村民们骄傲的话题;城南源盛商贸有限公司富甲一方;全村700多口人,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已经步入小康。村南首新立起的面积260平方米,造价16万元的小将军楼,已经有20余户人家喜迁新居。
村两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大胆进行旅游开发。工程开发规划设计共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占地40000平方米(60余亩),第二期工程占地600余亩,包括有苏相墓游览区、特色农庄区、河滩戏水区和停车场等,营造与蒲松龄故居、梓童山游览区三足鼎立、遥相呼应的旅游新格局。
一说苏秦墓。位于淄川区二里乡南苏相桥庄西。墓封土高5米,占地1000平方米。1984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是东周洛阳轩里人。据考证,轩里就在现今东郊太平庄一带。旧时太平庄村南曾有苏秦故里的碑刻,可惜文革期间毁掉。该村学校校园传为苏家花园遗址 据《淄川县志》载,苏相坟,“后人疑为苏秦墓,然无确据。”苏秦乃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殁于齐。《山东通志》载,青州城东北亦有苏相墓,未知孰是。
苏秦,字季子,虽出身寒门,却少有大志。据传他随鬼谷子学 游说术多年,后见同窗庞涓、孙膑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也和张仪告辞鬼谷子下山。张仪去魏国,苏秦返故里。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战国时期,诸候纷争,群雄争霸。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凭着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候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荣华富贵。苏秦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门,被齐国所收买的刺客刺杀,于是将此葬于此。
一、出自己姓。颛顼帝裔孙陆终子是昆吾之后,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称昆吾氏,为己姓。夏朝中叶,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苏(今河南辉县西苏岭),称苏氏。苏人以苏草为图腾,商末国灭。一支北迁襄国(今河北临漳县西),留在苏岭的归顺了周朝,苏人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因能公平量刑,教化百姓,被封于苏国,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被后人尊为苏姓始祖。公元前650年,苏(温)国为狄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苏氏。先秦时,苏姓一支徙居湖南、湖北,一支徙居成周洛阳(故洛阳在今河南偃师西。谢钧祥 《新编百家姓》 )。战国时,曾“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及其苏代、苏厉三兄弟即其后人。苏秦墓在偃师市西鱼骨村。
二、出自外族改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故洛阳在今河南偃师西),为巩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族拔略氏全族为汉姓苏,定居于伊洛河两岸,是为洛阳苏氏( 《魏书·官氏志》)。另外,汉晋时辽东乌桓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清朝满洲八旗中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均改汉族苏姓。
唐朝诗人贾岛路过苏秦墓时感慨万端,写下一首颇为凄凉的诗:
《经苏秦》
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
今日凄凉无说处,乱山秋尽有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