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3)用有限资产,获取最大收益,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变轻”不仅仅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必然。在轻资产模式中,企业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价值,而将非核心业务,例如物流、生产等外包出去。轻资产运营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是网络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战略的新结构。[1]
特别的是,在2012年的AllThingsD的D10会议上,Mary Meeker在KPCB上提出今年互联网的关键词是“轻资产”,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利用mobile service来逐渐替代复杂、累赘的日常生活服务,让我们轻松生活在云端。
轻资产(3)轻资产——总体来说,和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倡导的“使用而不占有”观点是一致的。从此出发,希望消费者选择服务来取代产品的重复购买。比如用电子书代替纸书,用汽车租赁来替代买车。但这种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化,仍然依赖消费市场的习惯养成,从淘宝双11的数据就能看到,中国的消费者还是大量依赖于B2C电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由于淘宝、京东和苏宁等几家市场大鳄已经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许多传统企业不愿意被整合进电商体系,希望通过直接转型到O2O绕过淘宝系和京东,现在来看并没有成功的例子。爱乐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能否将其基于兴趣的本地分享平台做大做强,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因此,现在就在中国市场谈轻资产还为时过早,类似58同城新上线的拼车服务,要形成用户规模和信任度,也还需时日。
Spotify和豆瓣音乐等互联网流媒体服务,优势在于“免费&发现”。免费很好理解,中国用户愿意为音乐付费肯定不到1%。但互联网音乐服务的核心还是“发现”。省却了用户导入筛选等步骤,不得不承认,豆瓣和虾米可能比你自己还明白你想听什么样的音乐。但这同时也剥夺了用户几乎所有的自由——你没有权利保存音乐、选择特定的某首歌曲。当用户逐渐将随机听歌当作习惯后,剩下的选项只有听或者不听,缴费成为高级会员或者保持现状。这是互联网服务发展的趋势,但不是唯一趋势。如果现在我有1000张唱片,我一定用全力保护它们。一个简单的逻辑——物以稀为贵,当大家都听互联网音乐的时候,我的1000张唱片的价值就凸显了。
看看小米盒子捋毛广电总局的后果,说明这个钱不好赚。4屏一体、全媒体交互、占领客厅等概念被不同的创业团队炒过多次了。为什么Apple TV迟迟没有出来,就是因为这从根本上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微软也早在3年前就有了成熟的多屏幕无缝切换技术,并且做出了对应的整个交互设计流程,但我们并没有马上看见相应产品。因为这本质上还是标准之争,在乎布局和博弈。美国有5000万互联网电视用户,英国的virgin和sky运营各有特色,其服务的整合也是步履缓慢。中国的流媒体内容管制首先就不会开放,并且内容质量真心还有待提高。但小米盒子绝不会是唯一一家想要试水的企业,让我们期待其他互联网大佬们跟上吧。
最令投资人欢欣鼓舞的莫过于类似Airbnb这样的将固定资产转为流动现金的服务。对于入住率不高的中国泡沫房地产,这似乎看上去又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但是具体怎么抄?Airbnb的基因是“独特的居住体验”,咱们北京五环外的空房与优质的居住体验是扯不上太大关系的。Zarrly是一个针对社区的众包服务,将专业的服务需求供需方用智能手机联系起来,cool!但是首先这基于信任机制,我们大约不会让陌生人在家做家政;同时,对于生活服务我们有一个基于口碑和圈子的成熟体系,移动应用暂时还是很难打入进来的。我们可以期许类似的移动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一定不是简单的LBS和打通SNS就能做大做强。如果微信利用“熟人关系+二维码+公众帐号”有可能先期做成一部分。
在欧美,自由职业已经相当普遍。从学校阶段,很多学生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很早开始接活儿,也更早的专注于一个喜欢和精通的领域,并且善于将自己利用社交网络和工作网络进行推广,这样就将自己的技能转化成了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代售服务。这样的细分市场使得更加复杂的项目可以通过协同工作的方式得以实现,同时对于每一个专业人才来说,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保证自己在擅长领域的工作能力和视野,同时保留与市场端和可能的合作者的广泛人脉联系。但是freelance的基础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从投资、商业规则、评价体系和多学科合作的框架,这个是国内绝大部分企业都还不具备的。我们有雄厚的资金,一流的设计师、工程师,广袤的用户资源,但体系没有建立,既缺乏监督也缺乏市场培养。在我国,freelance工作模式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