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於光(3)1981年7月-1985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1985年7月-1988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硕士。
1988年7月-1991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博士。[4]
1991年7月-1993年9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博士后。
1993年11月-1998年9月,吉林大学,副教授。
1995年7月-1996年7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1996年6月-1997年6月,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
1998年1月-1998年7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1998年9月-2012年,吉林大学,教授。
1999年6月-2000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1]
2012年9月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
2017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共轭聚合物、电化学交联聚合物)、小分子光电功能晶体与器件(有机晶体结构、激光性能等)、电致磷光材料与器件。[1]
马於光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
马於光(2)(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
(2)提出“杂化激发态”(HLCT)、“热激子”等发光材料设计新概念,推动新一代电致发光材料发展。
(3)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光材料领域的聚集猝灭荧光的问题。
(4)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实现高效率、简易化、图案化薄膜与器件,改变传统器件制备工艺。[5]
截至2021年11月,马於光先后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70余篇学术论文,他人引用14500余次。[1]
马於光(3)作为负责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机聚合物光电信息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子问题及高效率器件研究)以及973项目子课题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1]
2014.01-2018.12,电化学聚合薄膜的结构与功能调控及光电器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3.01-2015.12,面向电泵激光的有机晶态材料设计、制备及器件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2009.01-2013.12,“新型有机发光材料体系与理论探索”,国家科技部973课题,子课题。
2009.01-2013.12,结构精确共轭大分子的可控制备与功能研究,基金委,重点项目。
2009.01-2012.12,光电有机功能晶体的制备及应用于发光与激光器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2006.01-2008.12,发光的电沉积薄膜用于彩色OLED的新技术研究,科技部,863项目。
2006.01-2008.12,有机共轭光电材料中CH-p弱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对电子与光学性质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2005.01-2007.12,PPV类共轭聚合物中顺式“缺陷”的电子结构特征及对电子与光学性质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2005.10-2006.10,有机聚合物三重态电致发光材料与高效率器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2002.01-2005.12,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子问题及高效率器件研究,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
2002.01-2008.12,三线态发光材料及相关主体(host)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科技部973计划,"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课题3。[1]
截至2021年11月,马於光先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第一完成人),获得10项中国发明专利。[5]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3年 |
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 |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09年 |
光电有机功能晶体的制备及应用于发光与激光期间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3年 |
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 |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09年 |
光电有机功能晶体的制备及应用于发光与激光期间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指导学生
根据2022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马於光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58人,13人在985高校和科学院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员。
团队建设
马於光所在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有机高分子学科评审组成员 |
2014年 |
《科学通报》 编委 |
2016年 |
《高分子学报》 编委 |
2018年 |
《中国科学:化学》 编委 |
2022年 |
中国化学会会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有机高分子学科评审组成员 |
2014年 |
《科学通报》 编委 |
2016年 |
《高分子学报》 编委 |
2018年 |
《中国科学:化学》 编委 |
2022年 |
中国化学会会士 |
2021年11月18日,马於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
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7]
2016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5]
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1]
2010年4月,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8]10月,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优秀社员荣誉称号。[9]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
2008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
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