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直

李元直

本名 李元直
所处时代 清朝
去世时间 1758年
目录导航

简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元真考中癸巳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李元真在翰苑之时,与孙嘉淦、谢济世、陈法交,以古义相互勉励,又“四君子”之称。雍正帝胤禛即位,为避名讳,改名李元直。

雍正七年(1729年),李元真考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屡次上书,敢于直言,雍正帝虽不快,但嘉其直言,将广东进贡荔枝赐之。

雍正八年(1730年),奉命巡视台湾,疏请增加养廉银以杜绝馈赠。不久因直言得罪巡抚,被以“干预行政”之名弹劾降级。次年(1730年),李元直告老还乡,不再从仕,家居二十余年而卒。后来,御史李慎修亦有直声,与李元直并称“山东二李”。京师称元直为“戆李”,慎修为“短李”。《清史稿》有传。[1]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元真考中癸巳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李元真在翰苑之时,与孙嘉淦、谢济世、陈法交,以古义相互勉励,又“四君子”之称。雍正帝胤禛即位,为避名讳,改名李元直。

雍正七年,考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八阅月,章数十上。尝历诋用事诸大臣,谓:“朝廷都俞多,吁咈少,有尧、舜,无皋、夔。”上不怿,召所论列诸大臣大学士朱轼、张廷玉辈并及元直,诘之曰:“有是君必有是臣。果如汝所言无皋、夔,朕又安得为尧、舜乎?”元直抗论不挠,上谓诸大臣曰:“彼言虽野,心乃无他。”次日,复召入,奖其敢言。会广东贡荔枝至,以数枚赐之。

未几,命巡视台湾,疏请增养廉、绝馈遗,并条上番民利病数十事。台湾居海外,巡视御史至,每自视如客,事一听於道府。元直悉反所为,时下所属问民疾苦。欲有所施措,督抚劾其侵官,遂镌级去。家居二十馀年,卒。

后来,御史李慎修亦有直声,与李元直并称“山东二李”。京师称元直为“戆李”,慎修为“短李”。《清史稿》有传。

世宗尝曰:“元直可保其不爱钱,但虑任事过急。”又尝谕诸大臣曰:“甚矣才之难得!元直岂非真任事人?乃刚气逼人太甚。”元直晚年言及知遇,辄泣下。初在翰林,与孙嘉淦、谢济世、陈法交,以古义相勖,时称四君子。及嘉淦总督湖广,治济世狱,徇巡抚许容意,为时论所不直,元直遂与疏焉。

经历

  雍正七年,考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八阅月,章数十上。尝历诋用事诸大臣,谓:“朝廷都俞多,吁咈少,有尧、舜,无皋、夔。”上不怿,召所论列诸大臣大学士朱轼、张廷玉辈并及元直,诘之曰:“有是君必有是臣。果如汝所言无皋、夔,朕又安得为尧、舜乎?”元直抗论不挠,上谓诸大臣曰:“彼言虽野,心乃无他。”次日,复召入,奖其敢言。

生平

  会广东贡荔枝至,以数枚赐之。未几,命巡视台湾,疏请增养廉、绝馈遗,并条上番民利病数十事。台湾居海外,巡视御史至,每自视如客,事一听於道府。元直悉反所为,时下所属问民疾苦。欲有所施措,督抚劾其侵官,遂镌级去。家居二十馀年,卒。

后记

  世宗尝曰:“元直可保其不爱钱,但虑任事过急。”又尝谕诸大臣曰:“甚矣才之难得!元直岂非真任事人?乃刚气逼人太甚。”元直晚年言及知遇,辄泣下。初在翰林,与孙嘉淦、谢济世、陈法交,以古义相勖,时称四君子。及嘉淦总督湖广,治济世狱,徇巡抚许容意,为时论所不直,元直遂与疏焉。

高密李元直家族

  明清代高密人(今山东高密市)。宋朝南渡时由垅西迁高密。明代时以科举起家,清初继续科甲相继,"父子进士"享誉诗琳。李元直三子均为名动一时的大诗人,时称"三李"。且于同邑世家大族单家有姻亲之谊。李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李介,字守贞,大明成化五年(SlL)晋时,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御时,巡盐两浙。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因忤帝意两次被廷杖。报大理寺少卿。孝宗即位后,升为右迁都御史巡抚宣府,寻召回京佐理都察院事,继历兵部左右侍郎。弘治十年(1497),蒙古诸部进犯大同。授命兼左金都御史往任军晌。经略边防,功绩卓著。卒后脂兵部尚书。系明中期重臣,《明史》有传。

  (地)李昆,字承裕,介子,大明弘治初举进士,初授礼部主事,丁父优,后起补兵部主事,迁员外郎。正翻初年,群小当道,他因直谏被请降解州知州。皿迁至映西左布政使。正娜十年(1515),以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和总任彭泽经略哈密。后因彭则得罪受牵连,一度下狱。三法司以最立边功,摘降浙江副使。鑫靖时巡抚顺天,历兵部左,有侍郎。大同驻军发生哗变,杀掉巡抚张文锦,他奉命往勘,处置适当。后病卒于故里。系明中期大臣,《明史》有传。

  (玄)李华国,字端甫,李昆裔孙,元直父,举人,官至阜城县令。

  (黄)李元直,字象山,号愚村,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雍正七年(1729),考选四川道监察御史,为人刚介,直言敢谏。上任仅8个月,即上谏章数十道,声震台垣,人目之为"憨李",深受康熙赏识。后巡视台湾,被人诬陷罢官,遂绝意仕进,以诗书终其年。(清史稿》有传;李元正,元直兄,官至汝阳知县。

  (宇)李宪噩,字怀民,元直子,清初著名诗人,因所居有十桐树,遂取号"石桐"。著有《石桐草堂集),在诗文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李宪皓,字叔白,元直子,因慕《爱莲说》,故号"莲塘",自幼从兄宪学诗,屡受挫于科场,虽绝意仕进,专攻诗文。著有《空性斋集》;李宪乔,字子乔,号少鹤,元直子,大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举人,官至广西知顺州知州。著名诗人,性情豪放,从之游者甚众。著名学者袁枚将其比作"今知苏子睹",推其为山东第一诗人。他与兄怀民,叔白皆以诗闻名,人称"三李",在文坛拥有很高地位。著有《少鹤诗文集》。

  (宙)李高。字志山,元直孙,大清乾隆进士,官至潞安府同知。

注释

^ 《清史稿·卷三百零六》:高密李元直为御史在其(李慎修)前,以刚直著。慎修与齐名,为“山东二李”。京师称元直“戆李”,慎修“短李”。

元直,字象山。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雍正七年,考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八阅月,章数十上。尝历诋用事诸大臣,谓:“朝廷都俞多,吁咈少,有尧、舜,无皋、夔。”上不怿,召所论列诸大臣大学士朱轼、张廷玉辈并及元直,诘之曰:“有是君必有是臣。果如汝所言无皋、夔,朕又安得为尧、舜乎?”元直抗论不挠,上谓诸大臣曰:“彼言虽野,心乃无他。”次日,复召入,奖其敢言。会广东贡荔枝至,以数枚赐之。未几,命巡视台湾,疏请增养廉、绝馈遗,并条上番民利病数十事。台湾居海外,巡视御史至,每自视如客,事一听于道府。元直悉反所为,时下所属问民疾苦。欲有所施措,督抚劾其侵官,遂镌级去。家居二十馀年,卒。世宗尝曰:“元直可保其不爱钱,但虑任事过急。”又尝谕诸大臣曰:“甚矣才之难得!元直岂非真任事人?乃刚气逼人太甚。”元直晚年言及知遇,辄泣下。初在翰林,与孙嘉淦、谢济世、陈法交,以古义相勖,时称四君子。及嘉淦总督湖广,治济世狱,徇巡抚许容意,为时论所不直,元直遂与疏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