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满有(1893年—1959年),陕西横山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生产运动的典型。后因被俘而身败名裂。
1928年因逃避灾荒,移居延安柳林吴家枣园。1934年土地革命后分得一座荒山。因善于经营、吃苦耐劳而致富。1941年在缴纳公粮后还有一半盈余,并购买了不少公债,引起注意。
吴满有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人物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作者莫艾),得到朱德的称赞。他被命名为全边区的“劳动英雄”。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开展吴满有运动》(作者为李锐,李因此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号召全体边区农民开展“吴满有运动”,“向吴满有看齐”,大力开荒生产,提出了“吴满有方向”。因为当时吴“雇有两个长工和一个拦羊娃,农忙时还雇短工”,已经属于富裕农民。这篇社论曾经受到质疑,指“吴满有方向”是富农方向。但受到高层肯定,吴也被视为值得提倡的当时“先富起来”的农民(新富农)的代表。农业上的“吴满有方向”与工业上的“开展赵占魁运动”一起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
1943年春节后,《解放日报》又发表吴满有给毛泽东的一封信,提出要为毛泽东代耕(当时边区政府所有人都有耕地或者织布任务),因此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客。同年2月24日后(一说同年8月边区庆祝军民大生产胜利庆功大会上),又应战安塞县劳动英雄杨朝臣,展开劳动竞赛。此事引起中央高层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朱德电令全边区部队积极响应竞赛倡议。林伯渠、李鼎铭联名发出指示,要求开展生产大竞赛。吴满有因此在边区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担任过边区参议员、延安南枣园乡乡长等职务。
他的名字在《毛选》、《邓选》中被多次提及,还写入了中共中央文件。边区农业战线的“吴满有运动”和工业战线的“赵占魁运动”,使两人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两面旗帜。吴满有是毛泽东的座上宾,毛亲笔为他题词:“天下有名".
1946年春节后,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特意指定吴满有担任毛岸英的农业大学老师,让后者跟随吴学习种地。[1][2]
1947年青化砭大捷后的祝捷大会上,吴满有自愿加入解放军后勤部门,任王震任司令员的二纵民运部副部长。1948年5月8日在宝鸡战斗中被俘,是俘虏中级别最高的干部,被押解到南京。同年7月20日他在中央社和电台广播中发表了叛变声明。(注:此处有争议,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满有并没有叛变)1949年,吴满有返回延安。同年10月,被开除党籍。几个月后,举家迁回老家横山。1959年因病去世。
2006年吴的侄子吴凌云筹资修复了毛岸英拜师学农时居住的旧居。
吴满有据史料记载,吴满有为陕西横山人,1928年来到延安,住在延安城南柳林镇吴家棘园,因擅于农耕和经营,逐渐致富。他响应边区政府各项政策,积极购买公债。简单地说,吴满有的才干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勤奋苦干,从实际工作中累积生产知识,有效提高生产力;二是对经济与政治的关联十分敏锐,善于营造有利于生产致富的外在环境,这意味着他不仅能配合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能缔造政策的实践典范。这两种才干经与“大生产运动”结合,让吴满有成为延安家喻户晓的人物。
1942年,为了对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决边区严重粮荒问题,边区政府发起了“大生产运动”,边区军民积极投入大生产活动,为实现自给自足而努力。这段时期的农村政策体现了毛泽东务实灵活的思想。其重点是,既然生产为首要任务,那么生产就应置于分配之前。应同意农民保留生产所得的财富,以奖励其生产意愿。这种富民政策等于是同意让 “一部分人先富来起”,在生产技能以及财富创造上起带头作用。更深一层看,这项政策等于是承认物质刺激对于生产的正面意义;哲学上来说,就是确认人性对财富的自然渴望。这项命题在今天已被视为理所当然,可是对于当时提倡牺牲生命以实现大公无私社会的共产党人而言,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灵挣扎,并延伸为激烈无情的路线斗争。尤其在艰困的革命岁月中,为了将最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人人抱着献身的精神,过着极其简单的物质生活,实行的是一种军事共产主义。任何人经由生产将财富据为己有,显然与革命道德格格不入。
作为革命实践者的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他从江西苏区时代就提出的一贯主张,当时曾遭到批判,一直到延安时期才能充分实现。其政策精髓在于,尽管在分田政策中对地主仍进行清算斗争,但不杀害对方;相反,对于积极配合,进而加入劳动队伍的地主给予鼓励。至于生产绩效高的富农,不仅同意其保留财富,,甚至树为典型,发展入党,提拔为干部。种种鼓励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能。实践证明,陕北的农村建设不仅刺激了生产,也团结了人心,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非常成功。吴满有
吴满有的典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树立起来的。毛泽东在几次公开谈话中,高度肯定吴满有,要求向吴满有看齐,创造更多的吴满有。《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事迹作了长篇报道,同时发表社论。诗人艾青则创作了长诗《吴满有》,边区还生产了“吴满有牌”香烟,拍了吴满有的电影……种种歌颂和宣传,将吴满有推向高峰。此时的吴满有,已远远超出一个富裕农民的角色,而是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某种象征。与其说是吴满有主动选择当“超级明星”,毋宁说是为了革命的社会情境而形塑的结果。这一情境透过报道、公开表扬、诗歌、美术、戏剧、电影、口传等形式,使得一个个神话般的典型描绘凝结成的坚定信仰,充满了目标感与幸福感。其实,就吴满有本身而言,还牵涉到一个更深的问题,即自私的物质刺激与无私的精神奉献如何有机地结合,成为创造幸福社会的动力。
1948年9月,被幽禁的吴满有,吸一口香烟,表情默然,延安风光的日子恍如隔世。
对中国人而言,这并非学术的课题,而是1949年后痛苦的摸索与实验,涉及了千千万万人的青春与身家性命。最极端的时候,富裕被当成罪恶,饥饿被说成快乐。直到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后,延安时期曾有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务实思想才又卷土重来,并实现了新的成就。
就在吴满有人生最得意的时刻,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吴满有的人生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其结局让人不甚唏嘘。
1947年胡宗南30万大军进攻延安,毛泽东率领西北野战军开始转战陕北。在青化砭大捷后,吴满有主动要求参军。王震欣然接受吴满有的请求,破格任命其为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民运部副部长。1948年4月,在攻打宝鸡的战斗中,吴满有被国民党俘虏。关于吴满有被俘的细节,作家郝在今的《中国秘密战》一书中引用了当年陕甘宁边区保卫干部梁济的一段回忆:“这老兄当了高级干部还是不改农民本色,作战胜利,乘马驮满了缴获的布匹,还不时下马拣拾战利品。部队突然撤退,别人跑得快,吴满有舍不得马背上的物资,结果被敌军俘虏了。”
一开始,吴满有没有被认出来。但最后被其他人供了出来。他被当成“稀罕”,先在西安关押,后又被送到了南京。当年9月,他和中共中原军区的另一位军官杨经曲,被安排参加记者会。一张老照片上,留着两撇山羊胡、穿着棉袄的吴满有,看起来心事重重。随即,国民党的西安电台发表三次广播,内容是吴满有的讲话,表示他弃暗投明,脱离共产党。
不管这条广播真假如何(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此次广播讲话是国民党方面找人顶替的),吴满有的政治生命就此结束了。
1949年11月,国民党大势已去,被关押在重庆合川的吴满有,也获得自由。1950年3月,他回到了延安。随后,被中共延安县委组织部开除党籍。
据说,王震曾从新疆派人来到吴家枣园,准备接其到新疆去,遭到了他的拒绝。吴满有曾托人先后三次给党中央写信申诉冤屈,都无回应。1957年,全国都在搞人民公社,动员农民入社,吴满有死活不入。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孤独,一个人在山上放羊,经常泪流满面。晚年因患白内障,吴满有双眼失明,瘫痪在炕上一年多时间。1959年3月,吴满有在吴家枣园郁郁而终,享年66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