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齐鲁书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丛书名: 山东省教育厅资助出版
平装: 28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33312023
条形码: 9787533312022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1.4 cm
商品重量: 322 g
ASIN: B0011A5CNI
作者从袁枚诗歌结构的最里层到最外层,即从其精神内涵、美学特征、题材、语言的白话化等方面,全面显示其诗歌摆脱传统理念的格调和格律,展示其通向现代诗的历史趋势。
书摘
袁枚,中国十八世纪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颇具另类色彩的人物。他在清代乾(隆)嘉(庆)诗坛出尽风头,独领风骚。在当时复古、保守的文化背景下,他的思想观念和文学理念无不带有很强的叛逆性,呈现出鲜明的异端色彩,然而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思想者和著名的诗人。而更令人称奇的是,他除在诗坛赢得赫赫声名外,一生竟然都平安无事,这在文网甚密的乾隆时代(袁枚主要生活于乾隆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袁枚挟着骇人的风雷登上了乾嘉诗坛,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当年可谓名重一代,正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乾嘉诗人著述之富,声气之横,无过于枚。”(《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4册,第646页)他位居诗坛“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之首,所谓:“齐名蒋赵首推袁,余子纷纷孰与伦?”执诗坛牛耳近五十年。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还将他奉为“及时雨”宋江(《随园轶事》,见《袁枚全集》捌,附录四),由此看来,袁枚在诗坛上的盟主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不仅如此,袁枚还以其敏锐的思考和突出的思想成就成为时代个性思潮的标杆。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树已经引起了当代思想史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笔者非常赞同蔡尚思先生的观点,即认为袁枚是“一位被冷落的大思想家”,如果仅仅将其定位于一个文人、一个文学家,的确是太小看了他,起码是不够全面的。尽管如此,我们若从历史上来看,袁枚的显赫声名主要还是来自他在文学上,具体说来是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上的建树。本书探讨的对象,主要就是作为诗人的袁枚。
在有清一代的诗歌发展史上,袁枚与王士稹为前后辉映的两座高峰,清之前半诗人以王士禛为领袖,清之后半诗人则以袁枚的势力为最大,其地位是相当突出的。
不仅如此,袁枚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富有个性、富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以关注入的存在与人的个性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具有一种历史的进步意义。其“性灵说”在当时得到了不计其数的人的认同,“从游者若鹜若蚁”(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追随者云集。
袁枚突起于清代中叶的乾嘉时期,他在考据成风的文化氛围中,在个体差异普遍消解、人们埋头于对古代典籍的训释与模仿之时,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他的性灵诗说,犹如一股强有力的旋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调说”、“肌理说”等的樊篱,冲破了传统诗学理念与时代风尚,对“格调”诗的模拟因袭、“肌理”诗的学问考订、浙派的短饤琐屑,统统子以强有力的冲击,促进了诗歌观念与诗歌创作的解放。以他为首的性灵诗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诗派之一;同时,袁枚以其充满创造精神、洋溢天才之气的诗歌作品,涤荡着清中叶诗坛上的陈腐之气,给诗坛吹来清新的空气。
在清代乾嘉之际的诗坛,袁枚是一个首开风气的人物),他的突出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诗歌从考据学问的遮蔽中凸现出来。这种努力在乾嘉时代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清一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各种学术,都很发皇,有人说,清代的文化,是以前中国旧文化的总结束,以前所有种种的东西,在那时无不一一重现,这句话实在是很确适的。”(胡行之《中国文学史讲话》,第125页)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又让一些读书人钻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在文体呈现一种集大成局面的同时,学古拟古成为一种风气,而复古风气盛行的契机,是考据之学的流行。
乾嘉时期,一道夺目的文化风景,便是朴学考据的盛行。在当时,考据之学严重渗透到诗歌创作,人们埋头故纸堆中,关注的是字句的来历、格律上的得失,而失去的是对文学精神的把握。袁枚最大的历史贡献,就在于正本清源,努力找回诗歌失落的本体,找回文学失落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在乾嘉时期考据之风弥漫之时,人们的文学活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流行风气的浸染。在文学创作上,填书塞典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如袁枚所说的那样:“近见作诗者,全仗糟粕,琐碎零星……句句加注,是将诗当考据作矣。”(《随园诗话》卷五)写诗如同“古董开店”(同上)。更有甚者,有的人“误把抄书当作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七,《仿元遗山论诗》),将诗歌创作与学问考据混为一谈。考据的云雾遮住了人们的视野,文学创作上的寻章摘句、填书塞典壅塞了人们的创造性,诗的精神迷失在字句章法典故之中。对此,我们从当时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均可以寻觅到那个时代的踪迹。
7.“青山红粉伴白头”
袁枚告别官场之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隐居于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在他的晚年生活中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远行壮游与招收女弟子。
(1)一生壮游,得江山之助
袁枚一生好游,深得江山之助。前面说过。他年轻时为人生前程奔波,曾远走广西、北京等地。中进士、入翰林后,驻留京城多年。因满文成绩不好,改发江南为溧水知县,后又知沭阳、江宁等 7.“青山红粉伴白头”
袁枚告别官场之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隐居于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在他的晚年生活中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远行壮游与招收女弟子。
(1)一生壮游,得江山之助
袁枚一生好游,深得江山之助。前面说过。他年轻时为人生前程奔波,曾远走广西、北京等地。中进士、入翰林后,驻留城多年。因满文成绩不好,改发江南为溧水知县,后又知沭阳、江宁等地。乾隆十四年,三十四岁的袁枚辞去官职,归居随园。游苏州、扬州、滁州等。三十七岁时,由于亲朋的劝说及经济上的原因,袁枚再度出仕,赴秦中任,领略秦地风光。“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小仓山房诗集》卷八,《赴官秦中》)如果说在此之前袁枚的出游或多或少带有功利的目的的话,那么,袁枚辞官以后的出游,则完全是出于自我意志的驱遣。他的远行壮游主要集中在辞官以后,尤其在六十三岁生了儿子阿迟之后,他尽情遨游,一年中几乎有半年出游在外,黄山、庐山、天台、雁荡、衡山、武夷、九华、石钟山、广州、桂林、彭泽、仙霞、禹穴、兰亭、太湖、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百花洲……“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一,《新正十一日还山》六首之一)。“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令袁枚十分向往:“觉山水各自争奇,无重复者。”(《随园诗话》卷七)“行年七十走天涯”(《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一,《新正十一日还山》)。直到年逾八十,他还第三次游天台山;八十一岁,还出游苏州。正如他自己所说:“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随园诗话补遗》卷四)遨游二万里,东南山川,殆被麻鞋踏遍,一生乐此不疲,充分领略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盛世”之中,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游便蔚成一种风气。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乾隆算得上巡幸最多的皇帝了。“南巡者六,东巡者七,西巡者五,至于盛京、兴京、近畿之天津、保定、热河、河南,车驾时出,纪不胜记。”(陈怀、孟冲编《清史要略》第十四章)乾降一生,曾仿效康熙,六次巡幸江浙地区。第一次在乾隆十六年,第二次在二十二年,第三次在二十七年,第四次在三十年,第五次在四十二年,第六次在四十九年。这种风气不能不影响士林。袁枚同时代的诗人,譬如赵翼,很多都有游览山川的爱好和经历。
袁枚曾经借用明代杨升庵(慎)的话说:“古之立言者,理不必宇宙有,言不必圣人道,要以抒其所自见。”(《牍外馀言》卷一之六十四)在他的心目中,并不把既存的道理、圣人之言视为真理的尽头,而是对它们以怀疑的态度重新加以思考。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最大的权威莫过于儒家经典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有清一代,满清贵族立国伊始,就将“尊儒重道”定为基本的文化国策。但在康熙中叶之前,由于清统治者尚未征服全中国,加之民族矛盾尖锐,因而这一文化政策的真正实施是在康熙中叶之后。继康熙之后,雍正、乾隆两朝仍然施行“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由周敦颐创始、程颢、程颐兄弟奠基、最后由朱熹集大成的程朱理学,成为有清一代的官方哲学。儒家思想、程朱理学依然高高居于统治地位。
在清代,有汉学、宋学的区分与论争。所谓汉学,“不过以汉儒之训诂以说经,及用汉儒注书之条例以治群书”(刘师培《左庵外集》卷九,《近代汉学变迁论》);宋学则是指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从根本上说,汉学与宋学皆托庇经学、羽翼儒教,都以明道为旨归。汉学与宋学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学派或两种研究方法,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即使汉学家也要接受它。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袁枚却“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三,《遣兴》),既不留意于汉学,也不专注于程朱。他甚至对孔子也表示了怀疑:“孔子之道,历万世而无弊者乎?”(《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答兰姹第二书》)对当时思想界的最高权威提出异议。
……
序
石玲接触袁枚是从她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的,学位论文论的是袁枚的诗歌。她获得学位后,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仍然执著地在这个研究课题上继续耕耘,反复解读有关文献,修订、丰富学位论文,不觉过去了五六年的时间。当我浏览过这部行将付印的书稿后,不觉为之一喜:比起当初的学位论文又有了显著的提高,论述得更加细致、圆通、深切了。
袁枚是清中叶最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文学家,近世文史界的学者还推举为伟大的思想家。然而袁枚一生举止言行颇有些超乎常情常理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诀绝官场,却不耐寂寞,不去做隐逸高士。他尊孔,又疑孔;不佞佛,也不辟佛;攻击程朱理学,要颠覆其“道统”,却又痛恶明代“异端之尤”李贽,称之为“奸猾”、“妖魅”。他尊情重欲,不讳好色,强调“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又将“情”放大到“圣人治天下”之心,为尊情重情找到了神圣的依据。他同情妇女,赞赏女子之才,收了许多女弟子,与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异,却又以尚无子嗣为由,先后娶了数位小妾,而且还喜欢追求美妓,颇为人所诟病。一代旷世才子的袁枚,就是这样一位思想、行事从常情常理的眼光看难以说他是伟大还是庸俗的人物,只能采用简单的二分法,说他是既伟大,又庸俗。
石玲论述袁枚,虽然偏重在诗作、诗论方面,但视角却触及到了袁枚生平行事和心灵世界的诸多方面。我觉得最可喜之处是没有简单化地将看似矛盾的现象完全割裂开来,褒其美,贬其丑,发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或者大谈其进步性,结末以难免有其“历史局限”云云了断之。她是就袁枚事迹、作品的实际内容,做出历史的辨析,而且论述得比较贴切,揭示了以往研究者所未曾揭示出的历史内涵,或者是补证了以往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了但却语焉不详的认识。这里举两个例子。
袁枚抨击程朱理学是顺应了时代的进步思潮,但却又深恶批判程朱理学的先行者何心隐、李贽等人,而他自己的言行何尝不与何心隐、李贽的言行骨子里有很多相似之处,直可以说实为一脉相承。这种现象怎样理解?石玲在《我在故我思:一个思想着的诗人》一节里做了合乎历史逻辑的解释:袁枚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是历史前进的要求,而对晚明“狂禅”、“异端”的扬弃,是对晚明兴起的人文思潮的做历史的修正、调整,褒其内核,而弃其偏激,用石玲的话说,“具有一种真与美的趋向”。这种否定之否定,正是包括思想史、文学史在内的一切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读完这一节,我萌生了一种联想:袁枚现象深层底蕴及其表现形态,并不是袁枚所独有的,在清中叶的文学中还程度不同地表现于其他作家身上,表现于诗歌意象和小说人物性格中。这倒是个值得研讨的一个题目。
石玲论袁枚诗歌的历史地位,揭明其从晚明走向近代的过渡意义。前出的评论袁枚诗歌的论著自然已经说到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征及其渊源、影响,说到具有诗歌解放的历史意义。石玲的论述则更为认真,从诗作的精神内涵、美学特征、题材的平凡、意象的减少、语言的白话化等多个方面,也就是从诗歌结构的最里层到最外层,全面显示出袁枚诗歌摆脱传统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格调、格律,通向现代诗的历史大趋势,把这个中国诗史中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突显出来了。
我为石玲在袁枚诗歌研究中做出的成绩而高兴,祝愿她继续努力,取得更新的研究成果。
袁世硕
2003年5月31日
序 袁世硕
绪论
一、突起于乾嘉时代
1.“盛世”的社会背景
2.18世纪的文化生态
3.乾嘉诗坛格局
4.突起的异军
二、读其诗,知其人
1.出身书香门第
2.“窭人子”:才子少年贫里过
3.第一次远行——到广西
4.北上京师:博学鸿词报罢·中进士·入翰林
5.外放江南:命运的重大转折
6.市隐随园:作别纷繁的官场
7.“青山红粉伴白头”
(1)一生壮游,得江山之助
(2)随园先生与女弟子
(3)放浪不羁的私生活
三、鲜明的人格特征
1.“一生心性爱疏狂”
2.通脱疏俊的天性
3.富有创造精神
4.生命中的诗性特质
5.性格决定命运
四、我在故我思:一个思想着的诗人
1.权威死了
2.个性是生命存在的本然
3.一生追“随”,任天而动
4.袁枚思想的历史观照
五、袁枚诗歌创作概说
六、袁枚诗歌的精神内涵
七、袁枚诗歌的美学特征
八、袁枚诗歌中的禅影踪迹
九、承递与开启:诗史重要的一环
十、袁枚诗歌流传及接受述略
附录
1.论袁枚古体诗创作
2.绚丽奇诡 腾踔万千
——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诗意象论
主要参考书目与征引文献
后记
……
石玲,山东平度人。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199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