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

夷夏

中文名 夷夏
解释1 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目录导航

夷夏观念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原指周边少数民族,后泛指外族或外国;这有尊中国贬外国之意。夏,华夏,指中国。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

华夷之辨往往被理解为汉族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种族和国家则较落后,是蛮族、化外之民。中国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关系,其首领最多只能称为王。

齐桓公宰相管仲倡“尊王攘夷”,孔子褒扬他,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又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强调夷狄即使有国君,但不明礼义,还不如诸夏即便国君亡了,但仍保有礼义。

明遗民吕留良著书道;“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

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这被称为小中华思想。中国和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合称为中华世界。由于中华世界为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这些地区又称儒家文化圈,又因使用汉字而称为汉字文化圈。

词义

中国,又以“华夏”、“皇汉”、“汉国”、“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等的代称出现。“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是现存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文献,其中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言;按《说文》中的释义,“华,荣”,“夏,中国之人”。《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按照这里的说法,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汉服的礼仪之邦”。而汉语“中国”一词,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汉语以及礼乐衣冠是中国的特征,后逐渐带有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中国以外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