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刘村

目录导航

肥城市新城办事处陈刘村

全村360户,1304人。耕地面积1000亩。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50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 以陈兆泉为首的一班人团结协作,立足该村紧靠城区和济兖路等交通干线的交通便利条件,依靠自身优势求发展。确立了“稳中求快,高质高效,三年内实现经济突破性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以农业调整为基础,以发展村办企业为突破口,实施“民心工程”。一是抓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采取村干部带头、示范、外出参观、启发引导、由村适当给予补助等方法,动员村民建起10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 200个西瓜大棚,基本达到户均一个棚。村里实行了从种到收、销售全面服务。仅此一项,户均增收6000元。二是北水南调,将旱地变成水浇田。该村500亩耕地浇水困难。为实现全村无旱田,村计划投资60万元,新建扬水站1处(即北水南调的二龙戏水工程),把村北龙山河水扬上南山坡,扩浇300余亩地。三是成立村建安公司。将原建筑队迅速改建成具有4级资质资格的建安公司,员工已达200人。村投资100 万元,新购置了大型塔吊、电焊机等大型先进建安设备。该公司1998、1999年承建竣工的市丰园小区3号、8号楼工程,被泰安、肥城市建委评为优良工程。四是筹建石料下,投资120万元,新建1处占地3万平方米,集粉碎石料和承制预制件为一体的小型综合厂。新招工人6 0名,日产石子200方,预制构件年产值200余万元。五是进行供电改造,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投资10余万元,统一更换DD862型新式电表360只,电力线、照明线500 0米,新建变压室1处,并规范了用电。六是大搞沿路开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市丰园小区陈刘村地段,由村建安公司沿路开发建房6000平方米。以租赁为主,办起了饮食、修理、百货批发零售、医疗等服务网点,从业人员已达200人。年收入总值达200万元。七是利用沿河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生产。以个人承包方式,新建、改建鱼塘10个,水面达37000平方米,已养殖鲤鱼、花莲鱼、白莲鱼等8个品种。八是实施“连心工程”。一条宽12米、长1500米的硬化街道于村中心贯穿南北,分别与新城路、泰临路衔接,大街两旁绿树成荫,路灯成行。家家通上了自来水;30%的农户装上了程控电话,40%的农户添置了彩电等高档家用电器;部分农户还购进了农用车辆。村里实行按季度公开政务、财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十星级”文明户已达50%。计划生育等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各项公益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村党支部连续二年被中共肥城市委授予 “先进党支部”称号。

临潼区土桥陈刘村

陈刘村是临潼区土桥乡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全村仅4个村民小组,67户230人,有可耕地460亩。长期以来,陈刘群众和其他深山区的劳动人民一样,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沟里,过着艰难的日子。近些年,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引导和支持下,陈刘群众不断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发展起优质杂果林,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使陈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经济发展的致富之路。

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陈刘人口由88户480人减少到67户230人。人口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贫穷,造成了陈刘“姑娘下山小伙走的怪圈”,面对人口严重流失,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的现实,陈刘人决心改变现状,扔掉贫穷的“帽子”。穷山恶水,交通不便,使他们想到了栽果种树致富。尽管陈刘人看到了杂果的良好发展前景,也想到了当地山高坡陡且人少地多,但是起初他们却仍然不愿意把树栽在耕地里,而是在房前屋后栽种些石榴、桃、杏、核桃等普通苗子,每年收获时也只能卖些零花钱,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