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猿啼处访高唐1,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2。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3。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1、访,一作“望”。宋玉有《高唐赋》。2、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3、神女谓襄王曰:“妾,巫山神女也;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首言未至庙时,从猿啼之处望高唐,而往路入于烟霞之内,而草木皆香也。自其路中之景言之,崔嵬山色未能忘宋玉之情多,呜咽水声犹似哭襄王之梦断。至今清泉翠岫,亦转寂寂无缪矣。若当时神女,朝暮在阳台之下为雨为云,而楚国已亡,盖见庙则朝暮犹在,云雨为一时之事,楚国不能久存,若似乎艳冶之足以亡国,而楚襄之为荒唐悠谬,亦甚无裨于国也。至于神女既去,庙前之柳春日争妍,空似与画眉斗长者。芳容掩镜,香骨成灰,铜雀、马嵬,千古一慨,其为惆怅又孰有甚于此者哉?[1]
薛涛(约768~约834),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早年去世以后,薛涛和母亲相依为命。薛涛聪慧貌美,八岁能诗,熟悉音律,多才多艺,声名倾动一时。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薛涛得以召见并入乐籍,成为歌伎。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过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有《锦江集》五卷,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