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华宇工学院(3)2002年,创建德州华宇学校。
2004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纳入国家统招计划,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
2008年12月,学院作为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新评估方案山东省首家试点院校,高质量通过评估。
2014年5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华宇工学院,同时撤销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的建制,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新增车辆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12同年,被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
2016年新增物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5个本科专业。132017年新增自动化、数字媒体艺术等5个本科专业。142019年新增机器人工程、财务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
2021年11月,学院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第二批支持高校公示名单。162022年2月,学院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公示名单。17同年12月,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绿色学校”名单。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0个教学单位(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1]
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机械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机械电子工程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汽车服务工程 |
|
车辆工程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自动化 |
|
机器人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程造价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工程管理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工程 |
工业工程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财务管理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
商务英语 |
|
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
网络工程 |
|
软件工程 |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
产品设计 |
|
环境设计 |
专科专业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
|
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造价 |
制冷与空调技术 |
|
建设工程管理 |
|
建筑工程技术 |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 |
|
会计 |
|
市场营销 |
|
人力资源管理 |
|
连锁经营管理 |
|
信息工程学院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通信技术 |
|
软件技术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影视动画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机械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机械电子工程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汽车服务工程 |
|
车辆工程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自动化 |
|
机器人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程造价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工程管理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工程 |
工业工程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财务管理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
商务英语 |
|
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
网络工程 |
|
软件工程 |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
产品设计 |
|
环境设计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
|
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造价 |
制冷与空调技术 |
|
建设工程管理 |
|
建筑工程技术 |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 |
|
会计 |
|
市场营销 |
|
人力资源管理 |
|
连锁经营管理 |
|
信息工程学院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通信技术 |
|
软件技术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影视动画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68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478人,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教师227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1]
全国优秀教师:李伟
山东省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现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5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1]
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
山东省民办高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群:机电专业群
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大数据与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1]
2021年11月2日,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第二批支持高校公示名单。[5]
学生成绩
截至2023年3月,学生获得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488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省级奖励1355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82%以上。学校历届普通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均在10%左右,58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3人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1]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2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5个,德州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德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1]
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洁净空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兰剑工业4.0智能物流装备实验室、微电网与智能控制实验室等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德州专项资助课题1项;获市厅级科研奖励184项,其中德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德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16篇咨政报告被德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其中2篇咨政报告获市委田卫东书记肯定性批示;师生授权专利943项。[1]
2019年山东华宇工学院学术成果获奖统计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获奖人 |
获奖级别 |
获奖等次 |
部门 |
---|---|---|---|---|---|
产业集聚: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支撑点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研究类) |
刘红梅、杨万春 |
市级 |
二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鲁西北运河乡村文化生态重构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研究类) |
胡建华、周延飞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服务德州产业发展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秋华、王桂波、张艳平、张 华、门福殿、王广瑞 |
市级 |
二等奖 |
科研处 |
农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德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管程程、于维同、王桂荣、李 娟、王燕红、王生叶、王艳虎 |
市级 |
二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时代德州市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 琦、张新刚、闫佩玉、秦秋玲、高 博、赵崇阳、王 敏 |
市级 |
二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德州市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杨 义、任金娜、孔建华、雷海峰、梁玉国、张之博 |
市级 |
二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质增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郑冬冬、李秋华、张 梅、刘 永、张 冰、胡俊海 |
市级 |
三等奖 |
科研处 |
德州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 华、李秋华、胡俊海、门福殿、刘 永、郑冬冬 |
市级 |
三等奖 |
科研处 |
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孟 艳、刘 永、郑冬冬、李 娜、胡俊海、赵倩倩、樊德兵 |
市级 |
三等奖 |
科研处 |
全域旅游视阈下德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贾亚力、凌 利、白 林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扩大优质和多样的教育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民办高等教育为视角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韩丽杰、吕会敏、齐红娜、吕 静、李 永 |
市级 |
三等奖 |
机械工程学院 |
德州市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与发展调查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孟凡召、陈福德、谭德宁、吕 静、郑明辉、万志远、吴金龙、王国庆 |
市级 |
三等奖 |
机械工程学院 |
加强德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调研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东盈、麻耀华、吴先雷、霍 晨、杨 静 |
市级 |
三等奖 |
电气工程学院 |
德州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郭 云、王 平、刘甲洪、赵 静、马 燕 |
市级 |
三等奖 |
电气工程学院 |
德州市大数据和建筑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杨延茹、徐希鹏、张甜甜、孙金萍、黄贤明、李凤珍、蔡 民 |
市级 |
三等奖 |
建筑工程学院 |
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宋春花、陈东佐、王 伟、牟 楠、王兆文、李 博、李培顺、卢金玉 |
市级 |
三等奖 |
建筑工程学院 |
互联网最新技术应用给德州舆论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相关建议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 凯、李 清、吴 迪、闫 鹏、柴 娜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海龙、刘光晓、周延飞、胡建华、李洪涛、李 妍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补齐制约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推动德州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程庆涛、李秋萍、刘 海、孔建华、季献涛、杜娟红、李鹏宇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VR视角下德州地方文献平台模式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贺 莹、闫艺康、周延飞、李 清、吴 迪、杨福政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德州科技专利情况调研与计量分析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孔德霞、姚志强、相 培、王承志、张建芳 |
市级 |
三等奖 |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魏代礼、方玉娟、魏东坡、吴 云、王淑芳、尹文荣、毛 静 |
市级 |
三等奖 |
汽车工程学院 |
德州作为传统粮食产区发展现代农业有效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郑玉娟、张亚东、刘 媛、郝萍萍、高洪坤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德州传统产业之现代物流转型、提质增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郝萍萍、郑玉娟、刘 媛、高洪坤、孙 健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文创旅游推动德州市乡村振兴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刘 媛、郑玉娟、郝萍萍、高洪坤、王庆岳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德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亚东、郑玉娟、任焕海、刘秀丽、孙文静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赵 静、纪素芝、戴 明、张开涛、张 文、李 娟、武慧芳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转让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凌 利、于维同、贾亚力、寻小荣、胡 月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六产”模式下德州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吕建梅、魏正涛、陈建强、朱瑞静、徐联云、兰飞雁、姜 云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321”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梁 伟、于维同、贾亚力、陈丽娴、张如意、杨万春、闫东明、冯磊鑫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6+6”产业体系下企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桂荣、于维同、管程程、魏正涛、张秀秀、王燕红、高 湘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共享经济与共创价值现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孙成卫、王 钢、赵玉娥、王雅平、王亚茹、苏慧敏、王 琦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721”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州应用型本科高校供给侧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陈丽娴、管程程、张如意、魏正涛、梁 伟、李 娟、何文鹏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问题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芳芳、张文法、潘成静、徐慧卿、张佳慧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高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徐慧卿、张文法、李芳芳、潘成静、马 越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海频、闵凡萍、生俊青、郝兴霞 陈建强、苏慧敏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德州市乡村振兴创新型金融服务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生俊青、李海频、郝兴霞、闵凡萍、殷 鑫、杨 珂、陈成美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德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发群、吕建梅、兰飞雁、刘红梅、徐淑娴、姜 云、陈建强、靖雨澄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环境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郝 红、陈 岩、赵 薇、庞克兵、高忠悦、刘 旭、李 冉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与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刘文佳、刘 旭、冯磊鑫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城镇信息化进程中城乡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兰飞雁、姜 云、于维同、吕建梅、刘红梅、高丽新、王 云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新能源成组布局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解振平、李丽欣、付美芹 |
市级 |
三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鲁西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丽欣、解振平、王雪飞、史金玉、李 琦 |
市级 |
三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德州市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吴延红、申立平、李丽欣、闫佩玉、宋娟娟、程秀丽、付宗峰、时永峰 |
市级 |
三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乡村振兴战略下德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31”模式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春艳、史振忠、张新刚、孙宗魁、王 静、徐爱红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 佳、冯鹏跃、黄玉艳、李 李、刘 燕、姜立平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德州书院的文化功能定位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 博、孙宗魁、王 静、赵 统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及身心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雪芹、张新刚、孙宗魁、邵宝文、王春艳、谷丽君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三层对接”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德州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邵宝文、王 丽、李 锋、张海燕、李 李、赵俊红、杜仁霞 |
市级 |
三等奖 |
创新创业学院 |
德州大学生回乡创业意愿调查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 锋、凌 利、李晓菲、张 帆、刘亚赛、解婷婷 |
市级 |
三等奖 |
创新创业学院 |
加强德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调研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依娜、孔建华、高晓川、张 冰、孙 利 |
市级 |
三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义务教育加快向“优质均衡”迈进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孙 利、孔建华、张 静、张晓明、张 冰、高晓川、张依娜 |
市级 |
三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市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于 玲、雷海峰、孔建华、张 静、陈庆雨 |
市级 |
三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对策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栗新燕、邓晓雯、王利民、张文悦 |
市级 |
三等奖 |
学生工作处 |
德州革命文物红色基因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孟甲、王利民、谢近磊、张文悦 |
市级 |
三等奖 |
学生工作处 |
德州大学生“稳就业”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艳云、胡俊海、段 刚、王桂波、张 慧、李 超 |
市级 |
三等奖 |
就业指导处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州经济开发区地方文献平台建设与利用探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傅永梅、贺红岩、陈 锐、陈晓雪、吴晓琨、付正广、李金鉴 |
市级 |
三等奖 |
图书馆 |
乡村振兴视域下德州大学生回乡村创业路径调研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刘光晓、霍靖靖、王桂波、薛金燕、孙宗魁、梁梦雨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获奖人 |
获奖级别 |
获奖等次 |
部门 |
---|---|---|---|---|---|
产业集聚: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支撑点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研究类) |
刘红梅、杨万春 |
市级 |
二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鲁西北运河乡村文化生态重构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研究类) |
胡建华、周延飞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服务德州产业发展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秋华、王桂波、张艳平、张 华、门福殿、王广瑞 |
市级 |
二等奖 |
科研处 |
农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德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管程程、于维同、王桂荣、李 娟、王燕红、王生叶、王艳虎 |
市级 |
二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时代德州市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 琦、张新刚、闫佩玉、秦秋玲、高 博、赵崇阳、王 敏 |
市级 |
二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德州市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杨 义、任金娜、孔建华、雷海峰、梁玉国、张之博 |
市级 |
二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质增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郑冬冬、李秋华、张 梅、刘 永、张 冰、胡俊海 |
市级 |
三等奖 |
科研处 |
德州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 华、李秋华、胡俊海、门福殿、刘 永、郑冬冬 |
市级 |
三等奖 |
科研处 |
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孟 艳、刘 永、郑冬冬、李 娜、胡俊海、赵倩倩、樊德兵 |
市级 |
三等奖 |
科研处 |
全域旅游视阈下德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贾亚力、凌 利、白 林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扩大优质和多样的教育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民办高等教育为视角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韩丽杰、吕会敏、齐红娜、吕 静、李 永 |
市级 |
三等奖 |
机械工程学院 |
德州市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与发展调查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孟凡召、陈福德、谭德宁、吕 静、郑明辉、万志远、吴金龙、王国庆 |
市级 |
三等奖 |
机械工程学院 |
加强德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调研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东盈、麻耀华、吴先雷、霍 晨、杨 静 |
市级 |
三等奖 |
电气工程学院 |
德州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郭 云、王 平、刘甲洪、赵 静、马 燕 |
市级 |
三等奖 |
电气工程学院 |
德州市大数据和建筑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杨延茹、徐希鹏、张甜甜、孙金萍、黄贤明、李凤珍、蔡 民 |
市级 |
三等奖 |
建筑工程学院 |
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宋春花、陈东佐、王 伟、牟 楠、王兆文、李 博、李培顺、卢金玉 |
市级 |
三等奖 |
建筑工程学院 |
互联网最新技术应用给德州舆论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相关建议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 凯、李 清、吴 迪、闫 鹏、柴 娜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海龙、刘光晓、周延飞、胡建华、李洪涛、李 妍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补齐制约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推动德州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程庆涛、李秋萍、刘 海、孔建华、季献涛、杜娟红、李鹏宇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VR视角下德州地方文献平台模式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贺 莹、闫艺康、周延飞、李 清、吴 迪、杨福政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德州科技专利情况调研与计量分析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孔德霞、姚志强、相 培、王承志、张建芳 |
市级 |
三等奖 |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魏代礼、方玉娟、魏东坡、吴 云、王淑芳、尹文荣、毛 静 |
市级 |
三等奖 |
汽车工程学院 |
德州作为传统粮食产区发展现代农业有效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郑玉娟、张亚东、刘 媛、郝萍萍、高洪坤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德州传统产业之现代物流转型、提质增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郝萍萍、郑玉娟、刘 媛、高洪坤、孙 健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文创旅游推动德州市乡村振兴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刘 媛、郑玉娟、郝萍萍、高洪坤、王庆岳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德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亚东、郑玉娟、任焕海、刘秀丽、孙文静 |
市级 |
三等奖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赵 静、纪素芝、戴 明、张开涛、张 文、李 娟、武慧芳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转让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凌 利、于维同、贾亚力、寻小荣、胡 月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六产”模式下德州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吕建梅、魏正涛、陈建强、朱瑞静、徐联云、兰飞雁、姜 云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321”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梁 伟、于维同、贾亚力、陈丽娴、张如意、杨万春、闫东明、冯磊鑫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6+6”产业体系下企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桂荣、于维同、管程程、魏正涛、张秀秀、王燕红、高 湘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共享经济与共创价值现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孙成卫、王 钢、赵玉娥、王雅平、王亚茹、苏慧敏、王 琦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721”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州应用型本科高校供给侧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陈丽娴、管程程、张如意、魏正涛、梁 伟、李 娟、何文鹏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问题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芳芳、张文法、潘成静、徐慧卿、张佳慧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高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徐慧卿、张文法、李芳芳、潘成静、马 越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海频、闵凡萍、生俊青、郝兴霞 陈建强、苏慧敏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德州市乡村振兴创新型金融服务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生俊青、李海频、郝兴霞、闵凡萍、殷 鑫、杨 珂、陈成美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德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发群、吕建梅、兰飞雁、刘红梅、徐淑娴、姜 云、陈建强、靖雨澄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环境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郝 红、陈 岩、赵 薇、庞克兵、高忠悦、刘 旭、李 冉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与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刘文佳、刘 旭、冯磊鑫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市城镇信息化进程中城乡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兰飞雁、姜 云、于维同、吕建梅、刘红梅、高丽新、王 云 |
市级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学院 |
德州新能源成组布局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解振平、李丽欣、付美芹 |
市级 |
三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鲁西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丽欣、解振平、王雪飞、史金玉、李 琦 |
市级 |
三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德州市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吴延红、申立平、李丽欣、闫佩玉、宋娟娟、程秀丽、付宗峰、时永峰 |
市级 |
三等奖 |
基础教学部 |
乡村振兴战略下德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31”模式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春艳、史振忠、张新刚、孙宗魁、王 静、徐爱红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 佳、冯鹏跃、黄玉艳、李 李、刘 燕、姜立平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德州书院的文化功能定位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 博、孙宗魁、王 静、赵 统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及身心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雪芹、张新刚、孙宗魁、邵宝文、王春艳、谷丽君 |
市级 |
三等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三层对接”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德州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邵宝文、王 丽、李 锋、张海燕、李 李、赵俊红、杜仁霞 |
市级 |
三等奖 |
创新创业学院 |
德州大学生回乡创业意愿调查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 锋、凌 利、李晓菲、张 帆、刘亚赛、解婷婷 |
市级 |
三等奖 |
创新创业学院 |
加强德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调研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张依娜、孔建华、高晓川、张 冰、孙 利 |
市级 |
三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义务教育加快向“优质均衡”迈进问题及对策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孙 利、孔建华、张 静、张晓明、张 冰、高晓川、张依娜 |
市级 |
三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市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于 玲、雷海峰、孔建华、张 静、陈庆雨 |
市级 |
三等奖 |
人事处 |
德州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对策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栗新燕、邓晓雯、王利民、张文悦 |
市级 |
三等奖 |
学生工作处 |
德州革命文物红色基因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李孟甲、王利民、谢近磊、张文悦 |
市级 |
三等奖 |
学生工作处 |
德州大学生“稳就业”研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王艳云、胡俊海、段 刚、王桂波、张 慧、李 超 |
市级 |
三等奖 |
就业指导处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州经济开发区地方文献平台建设与利用探究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傅永梅、贺红岩、陈 锐、陈晓雪、吴晓琨、付正广、李金鉴 |
市级 |
三等奖 |
图书馆 |
乡村振兴视域下德州大学生回乡村创业路径调研 | 德州市第3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 |
刘光晓、霍靖靖、王桂波、薛金燕、孙宗魁、梁梦雨 |
市级 |
三等奖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3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49.2万册,电子图书139.2万册; 中外文纸质期刊550种,中外文报纸65种,中文数字期刊87万册,外文数字期刊23万册;另有音像光盘资料2万余盘;购置了同方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维普中文期刊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中科考试库、超星移动图书馆、汇雅书世界等21个数据库。2010年5月,学院图书馆正式加入了CALIS,成为其会员馆,实现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1]
校徽
校训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办学宗旨
培育英才 振兴中华 回馈社会 造福桑梓
愿景
建百年华宇 创特色名校
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创新驱动 特色制胜
教风
用心灵教书 以大爱育人
学风
勤奋 扎实 诚信 坚毅[6]
为夯实学校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组织学生干部的基础业务知识,提升大学生养成教育学生队伍的素养和能力,自4月-6月,学校举办了为期七期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组织学生骨干能力提升营。学校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委员会所有成员和各二级学院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组织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本次能力提升营,学校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委员会主任吕付栋主持了本次提升营。
本次能力提升营,围绕学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五个类别22个好习惯项目开展,分别对家国情怀篇、道德修养篇、个性品质篇、学业素养篇、职业素养篇好习惯项目的养成进行了解读和分享。主讲人为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委员会成员,分别从好习惯认领的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抓手设计活动、如何坚持好习惯养成的方式方法、以及养成教育开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今后养成教育开展的方向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各二级学院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组织主任们,交流了各二级学院大学生养成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了共性问题的解决策略,部署了今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计划。[7]
现任领导
董事长 |
杨东堂 |
---|---|
党委书记 |
张洪英 |
校长 |
梁玉国 |
副校长 |
夏传波 王春光 刘润华 高挺进 杨义 |
校长助理 |
魏东坡 侯建昌 |
董事长 |
杨东堂 |
---|---|
党委书记 |
张洪英 |
校长 |
梁玉国 |
副校长 |
夏传波 王春光 刘润华 高挺进 杨义 |
校长助理 |
魏东坡 侯建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