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考古调查和结合文献资料研究证明,系明代运河水利设施过程工程的一处重要遗存。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后经过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现为遗址状态,为青石砌筑,堤坝、闸墙、堤坝以及西侧摆手基本保存完好,可清晰地看到木桩基础、堤闸石工以及水闸设计与两侧水位的关系。
水闸东西长14.24米,南北净宽3.44米,涉及面积1244平方米。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条石,大砖和木桩及用条石和大砖垒砌的石墙。现存大量明代石堤及石闸等水利工程的遗存。其中,减水闸摆手偏向西北,主体部分由石工构成。整座石闸下方由地钉顶托,地钉呈排桩形式,排列紧密,木质依然有韧性。石闸顶部有部分砖工,对水闸起整合作用。石工与砖工均以石灰和糯米浆黏合而成。水闸设计合理,整体保存良好,闸槽清晰可见。正是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专家认为,刘堡减水闸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是研究明代水运史、运河水利工程史以及水闸构造工艺、明代堤防结构等重要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宝应县刘堡减水闸等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