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3]1971年生,4岁时随父母到天津,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因诗歌创作获奖并结集出版而被北大外语系破格录取,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田晓菲
1985年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其时正在天津十三中初中读书;
1989年毕业;[1]
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4]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
绽放东方文化芳香
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
1999年,任康奈尔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
2000年5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邀请她到东亚系担任讲师。
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2005年10月,刚刚成为哈佛副教授三个月的田晓菲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来的特快专递。在信里,他们表示,只要田晓菲愿意来任教,他们可以提供终身副教授职称和丰厚的年薪,但是田晓菲毅然拒绝了邀请。
2006年9月,年仅35岁的田晓菲正式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各大报纸纷纷进行追踪报道,她也成了东方智慧女神的象田晓菲征。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5]
出版作品有《爱之歌》(诗集,1988),《生活的单行道》(散文集1993),《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英文,2005),《烽火与流星》《绿叶上的小诗》《神游》《一个少女成才的足迹:田晓菲日记选》《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秋水堂论金瓶梅》《爱之歌》《生活的单行道》。
译著包括《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合译,1988),《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萨福”:一个欧美文田晓菲(4)学传统的生成》《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2002)。
致力于梁朝宫廷文化研究。 曾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诗集发表、出版;致力于梁朝宫廷文化研究。代表作《十三岁的际遇》,选入国内中学课本。
1989年,田晓菲赴美留学,之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哈佛大学不仅是培养田晓菲学术能力的摇篮,同样也是她人生的福地——在这里,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宇文所安。
1999年元旦,田晓菲与宇文所安在美国的纽约州举行了浪漫的婚礼。
田晓菲在北大校园结识了15岁考入北大的查海生,当时的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田晓菲曾拿着诗歌去找过海子,海子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
1989年,田晓菲听到了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之后,她很长时间没有写诗。她无法理解一位鼓励自己坚持的诗人,为何没有选择坚持?那时候,田晓菲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海子逝世两年后,20岁的田晓菲到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
晓菲女士是文学批评家。她有一双睿智眼睛,能挑出好东西,这足以颠覆我们的一些固有印象。
晓菲女士是天才,后来又认识到勤奋最重要。但世人不知道的,却是勤奋的方向。品位、灵性的东西与学问关系不大,与天分和童年时候经历相关。这个东西就是勤奋的方向,勤奋靠它来牵引。
她在域外经年。不仅在他国继续育人更汲取了西方思潮的沉淀,确定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弃去了传统学制下那么多的繁腐。
致力于梁朝宫廷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