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评传

品牌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1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059599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作 者:徐有富 著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1

版 次:1页 数:336字 数:256000印刷时间:2011-4-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305059599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郑樵不应科举考试,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郑樵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否定《诗序》的“美刺观”,反对《春秋》研究中的“褒贬说”,指出妄言祸福的五行学说是“欺天之学”,他的治学宗旨就是要杜其妄而绝其妖。郑樵具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不仅努力尽读天下之书,而且特别重视金石图谱,强调社会调查,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了身体力行。他在治学中注意目录,重视校勘,擅长分析与归纳。郑樵具有鲜明的“会通”思想,他融会天下学术而自成一家之言,熔铸毕生研究成果,撰成《通志》二百卷,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书末所附《郑樵简谱》、《郑樵著作考》,系统全面、简洁明了地反映了郑樵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成就。

作者简介

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李清照》、《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作)、《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主编)等,并发表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多篇。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求索之路

一、读书治学

二、求仕应征

第二章 经旨之学

一、《诗》

二、《春秋》

第三章 礼乐之学

一、礼

二、乐

第四章 语言学

一、文字

二、音韵

三、训诂

第五章 自然科学

一、天文

一、地埋

三、生物

第六章 文献学

一、文献收集

二、文献编目

三、文献典藏与利用

第七章 史学

一、《通志》的会通思想

二、《通志》的体例

三、《通志》的论述

第八章 郑樵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一、郑樵思想的形成

二、郑樵思想的影响

附录一、郑樵简谱

二、郑樵著作考

经类第一

礼乐类第二

小学类第三

天文地理类第四

生物类第五

校雠类第六

史学类第七

文学类第八

索引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郑樵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文摘

郑樵的志向是修史,因此习惯于谢绝人事,闭门读书;郑厚的志向是从政,因此关心时事,乐于交游。南北宋之交,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安危激起了“二郑”满腔爱国热情,在郑厚的影响下,郑樵与郑厚曾多次拜访与接待过中书舍人宇文虚中,并多次给他写过信。两人还一道给福帅江常写过信。他们的志向与才华虽然受到了字文虚中、江常等人的赏识.但是“二郑”并未因此获得一个报效祖国的职位与机会。然而这些活动无疑拓宽了郑樵的胸襟与视野,也提高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
郑厚曾通过州学考试,被推荐到太学读书,“绍兴五年,再举礼部奏赋第一。刘忠肃公时为主司,评其文日;‘天下奇才也,索之古人中实未易见耳。’廷对六千言,指陈无隐。考官议有不齐,遂第居下,胪传才七人。高宗闻先生姓名,于是诏特循两资而升擢差遣,授左从事郎泉州观察推官”。在郑厚考中进士、当官前,“二郑”曾在芗林山度过了一段读书、写作、讲学的美好时光。
芗林山与夹漈山毗邻,“在故兴化新县南,其下芗林寺,山高地僻,人迹稀到,相传乡先生郑厚与从弟读书其处。旧有修史堂、幻住庵、通游、宴寂二阁,正献陈公、参政龚公、艾轩林公,皆尝登焉” 。《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一《儒林传》也称:“郑厚字景韦,兴化县人,读书一览成诵,时舍法行,士子惟通一经,厚独兼之,自太学归,与从弟讲学芗林,从游者众。”

后记

十多年前,我教目录学,接触到了郑樵的一些精辟论述,如:“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七略》所分,自为苟简;四库所部,无乃荒唐”、“日月星辰,岂可与风云气候同为天文之学?三命元辰,岂可与九宫太一同为五行之书?”颇为他思想的敏锐、深刻、犀利、大胆所折服,因此我很乐意承担《郑樵评传》的写作任务。
当我系统阅读郑樵的作品之后,这才发现郑樵的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就我的水平是很难写出一部高质量的《郑樵评传》的。想到这也是我拓宽知识面的极好机会,于是勉为其难,终于写出了这部书稿。我只见到过顾颉刚写的一部3万字的《郑樵评传》,黄玉石写的一部28万字的传记文学作品《郑樵传》。不知此书能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写作过程中,程千帆师将吴怀祺校补的《郑樵文集》转赠给我,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鲁国尧师将珍藏的资料借给我,并为我补课,指点写法。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