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常修

匡常修

中文名 匡常修
别名 一道人
出生地 山东省胶县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生平简述

1930年,匡常修27岁时其妻病故,早有出家为道之心的匡常修遂离家出走,只身来到了崂山白云洞,拜其叔父匡真觉道人为师。匡真觉是武当派传人李是卿的徒弟,道术与武功俱有根底,匡常修在其教诲传授下,日益道深业精。30余年来,先后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修行过,为全真道金山派道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匡常修积极参加各项反帝爱国活动,1952年被推选为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匡常修参加了崂山的道观和寺院组成的佛道教生产合作社,为医药组负责人,在沧口明真观内行医治病。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崂山的庙宇遭到破坏,匡常修亦被遣回原籍胶县,在城关公社中云生产大队当了14年医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回籍的僧、道人员落实了政策。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崂山太清宫任监院,同年5月,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并为青岛市政协委员。1985年被选为山东省道教协会筹委会副会长,1989年被选为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1993年病逝,终年89岁。匡常修道长除精于道法玄学外,还擅长气功、医学、武术,并皆有一定造诣。此外,他对道教音乐、绘画及诗词歌赋,都有广泛地爱好。他还著有《玄真篇注解》、《乾元丹指》、 《先天气功基础要诀》、《吕祖万字碑》、《武当别传》和《本草诗编》等书稿,可惜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殆尽。

道术概述

匡常修,全真道金山派高道。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自幼喜习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曾在胶县一带行医、经商,也兼教武术。因见社会黑暗,世事艰难,29岁时投奔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道教全真金山派,该派开山祖为明代的孙玄清道长。孙玄清原为全真龙门派道士,因遇武当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授道法及拳技,得其精髓,欲世代弘扬光大,独树一帜,遂于崂山明霞洞创立全真金山派。至匡常修继承衣钵,已是第二十一代。匡常修的师祖为李是庆道长,师傅为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到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他少年所学鹰爪拳、地功拳等各方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使武当内家拳得到发展和创新,他自成一家,名日: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宣称炼功分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炼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炼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炼悠劲和气劲,使拳术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中有打,打中有闪,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崂山派武当拳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其中包括刀、枪、剑、棍等等。他从23岁起便传授武术,解放前他曾当过山东国术团的团长,团员多达500多人。数十年来,他传授武拳从未间断,道教内外的武林弟子已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成为中国著名武林高手。

 匡常修不仅精于道家拳术,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术及道家医术。他继承了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见解和体会。他常说;先天气功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他之所以年过八旬仍然体魄强健,就是多年来内炼丹功,外练武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结果。他自言其对炼先天气功的体会是:首先要炼精化气,即要作到静养化气,聚性止念,凝神气穴,心息相依,炼液化精,注意活子时和采药火候,达到精即归炉,以火化为元气,这是气功的第一阶段。然后再聚火开关,这一阶段要达到气足开关,八脉俱通,周天运法,还精补脑,气就神交,任督自转,最后便能阳关止闭,使人耳目聪敏,神气充足,自然可以防病强身,保健延年。匡常修道长是道教丹道的虔诚信仰者。

“十道九医”,是说道教炼养术与医术有着密切关系,10位修道者便有9人懂医术。匡常修也正是这样一位道长,他学过医、行过医,数十年来坚持为群众医治各种疾病。解放后,他走出庙门行医济众,工作和生活十分艰苦,如今回忆往事,他风趣地说,那时是“挑着扁担满山转,就着凉水吃冷饭”。他一边行医,一边还得安排时间干农活,种好庙里的地。直到1958年青岛市佛道教巡回医疗站在沧口设了分站,才请他去作“坐堂医生”,不再挑担到处转馏了。 “文革”期间,他被迫离庙返回胶县老家,过着半农半医的日子。

1980年,匡常修道长得回到崂山太清宫。1985年7月间,太清宫正式由道众自己管理,并被列为中国道教重点宫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匡常修道长被道众推选为太清宫监院、青岛市道协和山东省道协负责人。匡道长矢志重振崂山道风,一方面募缘修葺宫观,重振教务,一方面率徒学习道教经籍和传授崂山武当内家拳术。

择徒严厉

匡师对教育青年、提携后学、培养接班人才也很重视。因匡师的武功名望在全国的影响很大,各地写信表示要上山学武的人很多。每天都有不少这方面的信件,直接上山要求出家学功夫的人更多。对这些青年,匡师总是好言劝导他们:中国的武术在民间,各地都有很好的老师,应该依据自己的条件,就地拜师学习为好。对于各种来信,匡师过目后总要讲出自己的意见,都要让人回信给以答复。对于自愿来崂山出家,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人,能留下的则留下。对一些文化程度高的道徒,每委以重任,同时对他们要求也很严格。匡师讲 : 党的宗教政策是信教自由,自食其力。不能把修道当成偷闲躲懒的事来做。有些青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悟性又不高,懒散的情形是有的。为此督促他们练功,将来回去在社会上当个教练也好嘛。道教事业要发展,要人继承弘扬,修道要有献身精神。

主要思想

匡常修认为武当派功夫与道教联系很密切,不要一提到道教就简单地把它和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对待。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以说是中国的国教。它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分不开。道学是博大精深的,其令凡夫俗子所不解的玄机哲理,以及对宇宙万物无所不包容的转化演变,从古至今曾引导世人不断地去探索追求。如对宇宙之奥秘、安邦兴国之理、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养生健身之法,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是值得人们研讨的一门学科。拿武当派功夫来讲,它的功理功法都是受道学影响的。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曲求直,不就是和《道德经》中所讲的“专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有联系吗?孔老夫子也曾问道于老子,后来提出“非礼勿动”这句话。这对于武学来说都是先讲一个“德”字,要武德为先嘛。如果学练功夫之先立意不明,存好勇斗狠之心,为非作歹之意,不能做到非礼勿动,就不能专气至柔,也不能致虚极、守静笃。做不到这些,功夫就不会练好,也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也就是现代所讲的有了私心杂念,就练不好功。《道德经》首篇就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也可以理解为先立德。简短一席话就深入浅出地把道学、儒学、武学的内在联系阐明得如此通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