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一书中提出,后来德国心理学家K.莱温在其物理—心理场的理论中进一步研究了心理环境问题,并用公式表示行为与情境的关系:
B=(P,E)式中B为行为;P为个体;E为情境;为函数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给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也提到社会情境的概念。社会情境包括 3类:即真实的情境、想像的情境与暗含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是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个体与他人或群体是处于直接面对的相互影响之中;想像的情境是指在个体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双方通过传播工具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暗含的情境是指他人或群体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个体与具有一定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等特征的他人或群体发生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情境。社会情境与社会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①社会环境包括了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情境只是社会环境中与个体直接发生心理联系的那些特定部分;②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客观的,不同个体可以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情境则是主客观之间的统一,每一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③社会情境往往被个体所意识到,并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而社会情境以外的社会环境则是在未被个体所意识到的情况下,间接地对个体心理发生着影响,其作用犹如社会情境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