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

中文名 马基雅维利主义
时间 16世纪30年代
目录导航

出现起因

意大利资产阶级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提出并在其1532年出版的代表作 《君主论》 中得到阐述的一种主张。

(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主要内容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从所谓“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原则出发,为君主们设计了一整套统治权术。认为君主为了到统治的目的,应当摈弃道德,运用权术,采取背信弃义,残酷无情,搞阴谋诡计等各种手段。君主要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要学会暴力和欺骗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外交上只要有实力,不必遵守道义和诺言,认为政治无道德可言。

(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重要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后来被某些帝国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利用,作为他们实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马基雅维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玩弄权术的本性。

(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内涵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该术语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任何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根据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总是偏爱成功操控他人行为的个体,这种不断进化以适应社会互动的能力是不考虑互动是合作性的还是剥削性的;第二层涵义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剥削性行为,其涵义源自管理和领导力的“黑暗面”。Christie和Geis(1970)通过早期的政治研究和权利的历史观点,特别是那些在《李维史论》中得到支持的观点,阐释了马基雅维利主义领导者的主要特征:第一,缺乏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第二,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第三,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第四,关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长期目标。

一般而言,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分为高低两类,这两类个体在行为特征上存在的差异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行为特征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 低马基雅维利主义
抵制社会影响 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隐藏个人罪恶 显露内心的罪恶
有争议立即改变态度 坚持己见
拒绝承认 立即坦诚承认
阐述事实时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
怀疑他人的动机 在表面上接受他人的动机
情境分析 对情境进行了大量的假设
不接受互惠主义 接受互惠主义
对他人可能行为的判断持保留态度 相信他人应该以“确定”的方式行动
能够随情境改变策略 局限自己的行为
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说实话
对他人的信息很敏感 对他人的影响很敏感
如果他人不能报复则尽可能多地剥削 不愿意去剥削他人
绝不明显地操控别人 操控别人时往往很明显
不容易脆弱到恳求屈从、合作或改变态度 以社会所期望的方式去反应
偏爱变动的环境 寻求稳定的环境

利害关系

表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行为特征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 低马基雅维利主义
抵制社会影响 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隐藏个人罪恶 显露内心的罪恶
有争议立即改变态度 坚持己见
拒绝承认 立即坦诚承认
阐述事实时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
怀疑他人的动机 在表面上接受他人的动机
情境分析 对情境进行了大量的假设
不接受互惠主义 接受互惠主义
对他人可能行为的判断持保留态度 相信他人应该以“确定”的方式行动
能够随情境改变策略 局限自己的行为
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说实话
对他人的信息很敏感 对他人的影响很敏感
如果他人不能报复则尽可能多地剥削 不愿意去剥削他人
绝不明显地操控别人 操控别人时往往很明显
不容易脆弱到恳求屈从、合作或改变态度 以社会所期望的方式去反应
偏爱变动的环境 寻求稳定的环境

注意事项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或“为了达到一个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1]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权术理论,后来被资产阶级学者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甚至被法西斯分子用作实行独裁统治的理论依据,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逐渐变成政治上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和不择手段的同义语。

策略

马基雅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抛弃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不再从《圣经》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他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 ,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 ,把国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他的国家学说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国家是人性邪恶的产物。

著作

他向君主献策,阐述了一套统治权术思想:

①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

②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

③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 ,既可外示仁慈 、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④君主可以和贵族为敌,但不能与人民为敌。

⑤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残酷与仁慈、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慨之誉。

词条图册

《论战争艺术》、《论李维》、《关于日耳曼国家的报告》、《佛罗伦萨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