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墨春

朱墨春

中文名 朱墨春
职业 书画家
出生地 苏州香山
目录导航

所任职务

现为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苏州市花鸟画研究会会员、香山书画研究会会长。曾在上海、南京、宜兴等地举办个人展览。

作品

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中央电视台七套、二套及各类报刊曾作报道,日本NHK电视台为其制作专题片。

1991年和好友们一起组织创办[香山书画研究会]并在苏州群艺馆、江苏省术馆等地举办“香山书画研究会作品展”,受到中央文化部群文司领导、省市领导、和亚明、陈大羽等书画前辈一致好评

1997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专题片

1999年《东山秋》入选“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1年在上海举办个人展览

2001年《暖雪》入选“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作品展”﹙省美协主办﹚

2002年创立[朱墨春艺术工作室]专门从事写意花鸟画探索和创作

2003年在宜兴举办个人展览

2003年出版朱墨春小品集

2004年在南京举办个人展览

2004年CCTV二套《艺术品投资》栏目专题介绍

2005年《无题》入选“太湖情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5年出版个人作品集

2008年《烟翠三秋》入选“情系奥运·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暨“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并获银奖

2009年《荷塘鱼乐》入选“第四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邀请展”并获银奖

2010年出版个人作品集《陀陀居画记》

2011新春昌明文房书画邀请展

作品评价

1、俏墨不争春----流沙

画家将书斋名之曰:陀陀居,绝妙!依稀仿佛之中,颇有彻悟之意。

识得陀陀居主人朱墨春已有多年,常见其捧一把茶壶,闲居书斋,看书、写字、画画。在别人象工匠那样,一月或数月千笔万笔制作大幅画作时,他却岿然不动,自顾醉心于三笔两笔的水墨小品,自娱自乐。在别人大谈构成意象,大搞水墨实验时,他却静静地躲进画室,照样闲闲地坐享传统经典的滋养,在与前辈大师超越时空的对话中开悟心胸。

墨春擅长花草虫鱼,翎羽也是别有情趣,既以形写神,又见笔见墨。近年来,墨春的花鸟画变得越发简约散淡。然而简又谈何容易,他走的这条简约路线,不像他在博文中所调侃的那样,是因为懒而越画越简,其实他是想要将笔墨进行到底,哪怕“一条道走到黑”。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沉浸在花鸟中,为的是要守住文人画的底线。人看花,花看人;人如花,花如人。昙花美丽仅一现,梅花俏也不争春。走进百花园,或花团锦簇,或含苞待放,或高贵,或贫贱,总也不免有凋零之命运。人亦如是。他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光中感怀人生,他在笔歌墨舞的翰墨丹青里探索人生,不求出人头地,但求问心无愧。三十年砥砺笔墨,已不再心浮气躁。曾经有过走出苏州的念想,却依然坚守苏州;曾经热血沸腾地策划个展,却仍然不动声色。人就是这样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思索,在坚守,在等待……

“人是匆匆过客,画是真正主人。”这是墨春写在博客上的一句话,也是感动我写就此文的缘由。

2、施朱泼墨 春意洋溢——朱墨春的花鸟画解读

张继馨

以朱砂殷红之色作花,以浓淡不一的墨色出叶,以洗炼概括的笔墨技巧与动人情意的艺术形象的巧妙结合,使之“形与神合”、“神与物游”,使笔下的花鸟草虫,萌发出一股青春活力,经得起耐看和细品,这就是朱墨春创作的花鸟画。

中国画是借形传神,形是绘画的基本因素,无形即无神,而形又是传神的手段,后者才是绘画的目的。朱墨春在名师郁文华先生的指导下,深谙画之理不应等同于物之理。绘画是生活经由心灵折射的升华物,因而绘画之理也应是现实事物之理的升华,是更高层次之理。

我很赏识画友朱墨春的作品,其因也无非上述所述,不妨大家领略感受一下他的创作,他大部分是描绘本乡本土的水乡景色,不论尺幅大小,施色或水墨,细笔或大写,常以水墨的干、湿、浓、淡,运笔的轻、重、虚、实,把自然界一切复杂形象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来,无论是物体的质感,阴阳向背和层次明暗,甚至五彩斑斓的感受,都能通过墨色灵活运用得以充分表现。如“鱼肥”所作,所描绘的淡水鳜鱼,先以深墨点斑纹,再以淡墨虚勾其形,笔间余墨复加点斑纹,以破墨色的单一而有变化。其墨色浓重不滞,轻淡而不薄,运线灵活而不滑,遒劲而不弱,颇得精神、气势和韵味;另一幅“湖滩戏水”也是描绘太湖所见。以干笔深墨画出湖畔杂草在随风飘荡,又以淡墨之线勾划长短聚散不一的水纹,复以数笔横扫出墨块,将露出水面的石块安置于下幅。二只水禽安详地在小憩,一只引颈远眺,一只浴后理羽,均以深墨点背腹,虚笔勾轮廓,其间运笔充分发挥“意到笔不到”的“意足则佳”之妙;再有一幅“有鱼”,巧用不同的墨色勾勒浮萍,随意而生动,并加赭黄简略皴擦,以显明暗与层次。深墨添上水草数茎,在其上复加石绿,以增水面植物的丰茂。鰷鱼三二,隐现于浮萍间,富有生活情趣和诗意。整幅运线流动,墨灿烂,标格高秀,实为难得之作。

我反复揣度其艺术成就之奥,在于其既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又有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更具有与人有异的分析理解的悟性,加之认识领悟中国书与画是“书画同源”,是“以书入画”、“以书为法”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所以,在其书画并进间,得以相互滋润、融合、和谐和统一。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艺术上不媚时俗,坚持走我之为我,我有我在的艺术道路,故能一扫“俗格”,以高度概括了的色、线、形为造型手段,形象地深入揭示生活之美。

3、朱墨春的真实——湛然

想写朱墨春不是因为龙瑞说了他那句真是“文人画家”,还是张大千大风堂再传弟子,让我有了点份量,也不是他还是我们苏州的名家,做为好友吹捧一番。再说了自己也想在本地混点饭吃,所以写咫尺身边的画家,某种程度上是不太乐意的,都文人相轻了,但是感动来临的时候,都是由不得自己的。

知道朱墨春是早二十年的时候了,据说他画得好,还得了金奖,后来连我也知道了,当时我还在搞电气,是和画画完全不搭界的。最近我也画画了,那么作为是同行人,他又算是画坛上的老前辈,虽然我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有这个人物的,毕竟他是炫眼的,他比范曾画得好多了,但是画得好,不一定卖得好,这个法则体现在了无数的艺术家身上,是无奈,是精彩,还是不公,其实这就是无常的艺术人生。

去年的一个时期,我接触了他,额头高,眉毛浓,嘴唇厚,相上看算本分,但我还是抵制他的作品,他几乎可以临摹任何时代的名人作品,还深得要领,很多人喜欢他画得那种禅意的,脱俗的,空虚的书画,但是我总认为他画得不是他自己的东西,是古人的东西,他做假了,他应该是贪婪的,那么他是不可以违背他的真实思想的,不是么?

我曾大肆的讽刺他把技法玩到了极点,而贬低了他的思想,但是他竟然还是如如不动的与我成了好朋友,那么再看他画得那些君子兰和花鸟,山水,也就入眼多了,或者他是适合做一个文人君子的,看来我真是个不懂技法之人,我崇拜古人有点过了,我只是凭着自我的执著在结交朋友,思想狭隘,目中无人。但朱墨春是一个开始,我已经在反思曾刻薄尖酸的对待一些传统画家的态度问题了,我不能够一棍子把继承传统固执的认为是剽窃传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就昨天,我还不能够完全放下成见正确的看待他,总认为他是学着古人的技法而进入了现在所谓的思想境界,装模作样,人云亦云,非本性的流露,世俗的腔调,而轻视他的作品。因为我总是那么猖狂的不在乎他人的东西,错失了一些学习的机缘。然而就今天我们真心沟通了,知道了他的一些特殊经历,人生困境,情感挣扎之后,我肃然了,我起敬了。确实我们同病相连了,看来我是那么的容易被收买,是我的慈悲,还是他的为人,还是我们的缘分呢?我如此的感性面对艺术,福哉?还是祸哉?

对于朱墨春来说,我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他的大度,谦虚,还有那点狂傲不羁,是他修炼至今的写照,艺术除了激情,还是修行,他的画一点没有做假,是配得上他的修养的,那么我也只能无语了。

或许今天我写了他,以至我再也不能够赖皮对他的一份尊敬了,即使以后反悔了,反目了,那么至少说,今天我是为他的真实而震撼了一次,久久不能退潮。

4、文心岁月长,朱墨作春山——记画家朱墨春

麻俐

先生的人是妙味横生入世的人,先生的画是逸笔寥寥出世的画。

一入画室心便静了。竹帘儿隔了外间的深浓夏意,远了人世沸扬喧响。四壁皆是画,简的繁的笔,燥的温的墨,淡的浓的色。藤制的椅儿,木制的桶儿,兑金银花煮的茶,一声凄诉的琵琶语,一室的文气清凉。此间的景况倒似单为先生设的,旁人皆成了点缀。

自小喜画,初时渴似地临摹连环画,班主任爱其灵慧,送他《人物线描》与字帖,倒不一味催促学业。20岁左右始正式学画,平日不怠的描绘打下扎实基础,剔透的心眼儿又是一点即通,窥得堂奥后进境如飞,试手之作,已蕴风仪。文心岁月,匆匆经年,练得笔意与心意融通,收敛泼剌,挥洒自如,频频各地办展,屡屡荣获奖项。

老师郁文华先生以牡丹闻世,他却笑言画不来那一派富贵的繁华气象,萧瑟冷清的景致却是喜的,譬如梅。见先生梅图,寒雪冷香,明月花魂,鹂鸟儿翙翙扑动翅膀,提按描那枝,顿挫点那节,点擢染那蕊,构图简极,似不着颜色,疏淡的一分远意,画外人瞧着,却是连攀折之心都有了。

先生有妙语,守住笔墨,且不无欲罢不能地惆怅道,惟有默默消耗掉毕生了。先生亦谦和,如是评价自身:永不够格的画家,永不觉得满,永不觉得好,永是在攀爬的途中。先见了画,再听言这四个“永”,堪堪动容。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灵魂如不羁风,脚步跟着时时远去千里。云海之南,香格里拉,九寨沟,西安古城,绮景丽色,幽思情怀,于脑中一一辗转清滤,再经由妙的手绘出磅礴丈八或精致尺牍。

是有这样一种简静的罢。是日影移过树枝,是玉漏迟迟的缓,是雨后廊檐滴水,是夏夜梢头轻露,是一寸一寸轻慢的光阴,是一枝枯荷,一朵花意,一点墨色,是阶下寸草与亭台湖石,是生生燕语与朱墨春山,是先生画里的人世间。

我读先生的画,不涉艺理与法度,倒像听一缕琴音,深微而音渺,心跌进去了出不来,总觉有弦外之意。先生说,画是换种形式的述说,竟只得信了。

5、朱墨春先生画赏——王冲

初见先生之作,惊呼于笔墨之纯熟。

拿到一张画先看笔墨,实际是一个坏习惯。所谓赏画,当用适意的态度。看看能接受多少画面给你带来的意境,从而去品味它。至于画家如何传情达意的便是鉴的问题了。若能懂得,自然更好。不过上眼便以方家的眼光审视,这赏画的乐趣是少了大半的。我们还是细细品一下这幅画作吧。

先生寄来的是两条鱼,两条正在追逐的鱼。

一条雍容华贵的鳜鱼,它似乎是刚刚松懈下来,又或许并未真正的绷紧神经。在游戏之中,无意看见墨春先生笔下的题诗,竟被吸引,放下方才还剑拔弩张的鳍,狰狞的面目变得温顺柔软了许多,张着大嘴,吟诵起来: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天生的长下巴,露出一幅惊愕的表情,仿佛是在琢磨诗句中这“肥”字的意味。正在此时,那条机警的小鱼,瘦弱得像条线,那点脑容量自然容不下这般诗意和哲思,只顾惊恐地逃脱……

再看这幅画的笔墨。

唐.张彦远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又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墨春先生的笔墨俱佳。所绘鳜鱼,遒劲的淡墨线条,构勒出的鱼肚,质感极强,鱼背上的斑纹,由墨点出,从深至浅,细细看来竟无一笔多余,这功夫十分了得,可谓洗练之极。八大笔意,味道十足。然而画面传达的却是鲜活的生活气息。打开墨春先生的画册,栖息的双鸟,奔跑的公鸡……虽然设色造型用笔能看到虚谷的“清而不枯,密而不乱”八大的“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但它们的表情与虚谷笔下的怪异,八大笔下的冷漠不同。有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紧张不安。因何如此呢?

墨春先生在画集自序里谈到:世俗象个大泥潭,进去了很难爬出来。这一点一池清荷做得何等绝妙,出淤泥而不染。与其说想超凡脱俗还不如先同流合污,也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艺术和艺术过程。

原来,朱先生所画与他对生活的理解是同步的。真实。大美莫不如此。这岂是故做“凋零”,做他人意比得的?朱先生为人真诚,爽朗,有大家气象。与先生交往如品名茗,是件极愉快的事,

先生未过知天命之岁,假以时日,清荷出溏,必不负大风堂之再传。

他的思想火花:

艺术应该是随意的

但不是随便的

在不断创造不断破坏的过程中

与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升华

—— 朱墨春

熬着自己的孤寂,

掏着自已的心迹,

只为一时愉悦,

为自已、更为它人。

—— 朱墨春

人活着只有错过,没有如果。

—— 朱墨春

最能激起我绘画情绪者,乃悠闲之余、空寂之余、颠醉之余。往往佳作皆出于三余之后。

—— 朱墨春

人只是匆匆过客,画才是真正的主人,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付出你的心血和劳动,他才会予以回报,可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朱墨春

关于笔墨中的线便是中国画的一根基因链,上面排列着无数对基因。只要一用这根线,中国画所有的遗传信息就会复现并被复制,中国画千变万化的历史与形态就是从这根线上演化出来的,所以,线是众木之本,万象之根。笔墨是中国画的最根本的形式基因,其它一切因素都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包括文化精神,笔墨千古不易的。

—— 朱墨春

不攀名家 知道感恩

他的画集自序

陀陀居画记[自序]

朱墨春

注定了要在这世俗中去做一个画家,又必定要去以世俗的态度入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