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沿海各国都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力度,人类针对海洋的实践活动越来越频繁。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海洋社会是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海洋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海洋,其后在陆地上完成了进化。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局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海洋对于人类而言是漫无边际、深不可测、台风肆虐而破坏力极强的所在,人类对海洋是更多的敬畏与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还很弱。即便如此,人类在很早的时候业已知道海洋的部分好处,如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海洋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处处洋溢着海洋的气息,呈现着鲜明的海洋特征。盛极一时的地中海时代,创造了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和“地中海繁荣”,从而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地中海沿岸地区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的应用,欧洲冒险家开始了新大陆、新航线的探索,世界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使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新的商贸和经济中心。这给欧洲商业贸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大西洋文明”和“大西洋繁荣”。
海洋之所以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由于海洋具有着其它自然环境与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使然。海洋与陆地、大气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基本环境,有关资料表明,地球表面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其平均深度为3795米,最大深度为11034米。
海洋是资源宝库,其蕴藏的资源要比陆地丰富得多。海洋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据有关专家测算,世界海洋植物年生产力约为5500亿吨,动物年生产力约为562亿吨,其中鱼类约6亿吨。海洋中的生物多达20余万种,其中植物2万种,附着生长的海藻4500种,有70多种可以食用,可作药用的230种之多;动物18万种,无脊椎动物16万种,软体动物6万种,甲壳类2万种,鱼类1.6万种,被大量食用的有200余种。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鱼类年可捕量1.5-3.0亿吨。而据估算,1亿吨鱼就相当于3亿头牛或10亿头猪或50亿只羊的产肉量。海洋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世界34%的有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在海底。据估计,世界海洋石油储量为135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为140亿吨。世界大洋底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约为3万亿吨,其中太平洋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储量为700亿吨。海水还具有丰富的化学资源。人们知道的100多种元素中,能在海水中找到的就达90多种,平均1立方公里海水中就有3570吨的化学物质。海洋还是丰富的淡水宝库。海洋水体占地球水量的97.5%,其中35‰是盐类,盐类之外便是淡水。全世界有9000座海水淡化工厂在运转,世界海水淡化装置的能力已达13.0×1010日立方米。
海洋还是重要的全球通道。海洋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在有了船舶、潜水器等运载工具之后,海水就成了一种交通介质。海洋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海上航道是天赐之物,无需耗费巨资建造和维修就可以进行洲际运输,环球航行。船舶运量大,运程远,运费低。按每马力计算,飞机只能运载7公斤,汽车为45-90公斤,火车260-700公斤,船900-4000公斤。常用25万吨级运煤船,运量相当于13列火车或1万辆汽车,而吨/公里运价只及火车的1/3,汽车的1/5,飞机的十几分之一。世界海上货运量每年在50亿吨以上,外贸货物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的。
丰富的资源贮藏和便利的全球通道,吸引世界各国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人口急剧增加、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沿海各国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生存压力,纷纷向海洋进军,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资料统计,1998年世界上距海洋100公里以内的地区,大约集中了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有专家估计,到2010年左右沿海地区将集中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0年左右翻一番,从60年代末的1100亿美元,到2000年已达到31万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构想,先后制定实施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海洋开发的步伐,我国海洋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2004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24:46。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就业。根据21世纪初中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我国沿海地区有近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已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165个行业小类。海洋开发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占全国国土面积13.4%的沿海地带,承载着全国的40.3%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和60%的国民生产总值。
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这将意味着在21世纪人类必将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人类的海洋实践活动将成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我们必须加强对海洋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海洋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也同样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作为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应用性极强的一门社会科学,应该加强对人类海洋实践活动的研究,特别是应该加强对人类海洋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特定社会领域——海洋社会的研究,以为人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做出自己的贡献。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今世界,人口日益增多,资源日趋匮缺,环境正在恶化。以高科技为主轴的海洋开发可望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再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展现了加重海洋研究的发展趋势,许多学科萌芽或生长出新的分支学科点,诸如海洋经济学、海洋政治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史学、海洋文化学等。[7]相比较而言,国内社会学界对海洋的研究明显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局限于海外移民、海洋民俗等领域,而这些研究虽然有社会学的成分,但更多体现的是历史学的学科特色。海洋世纪要求社会学加强对海洋的研究,呼唤着海洋社会学的诞生。
对于何谓海洋社会学,已有学者进行了界定。“海洋社会学是以人类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地域社会——海洋世纪与海洋社会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海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分析海洋开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分析海洋开发所引发的人类社会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该界定是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角度进行的。实际上,海洋社会学应该是一项应用社会学研究,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对人类海洋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特定社会领域——海洋社会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社会学,海洋社会学既要对海洋社会的特征、结构、变迁等做出描述与分析,更要对现实的、具体的与人类海洋实践活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等做出描述、分析、评价和提出对策或解决办法。
海洋社会学在国内还属于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强调海洋社会学的应用社会学的特性,强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与方法对人类海洋实践活动进行描述与分析,这是海洋社会学发展的现实选择,但强调海洋社会学的应用社会学特性并不否认海洋社会学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些概念,如海洋社会等。海洋社会是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此已有学者进行了探索。如杨国桢教授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8]庞玉珍教授则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9]综合已有的研究,结合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的解释,笔者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由于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其它的活动,因此,海洋社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海洋社会是人类整体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无法脱离人类整体社会而存在,在影响人类整体社会发展的同时必将受人类整体社会的影响。
第一,海洋观调查与研究。所谓海洋观是“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对海洋本质属性的认识”。海洋观会对人类海洋开发的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海洋社会学不仅要研究海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而且应该对海洋观进行调查和研究,为整个社会树立科学的海洋观做出贡献。
第二,海洋区域社会发展研究。围绕特定的海洋环境与资源,人类的海洋开发活动形成了特定的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区域社会深受海洋开发的影响,有其独特性。通过海洋社会学研究,要揭示海洋区域社会的特征、结构与变迁以及海洋区域社会与整体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三,海洋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研究。人类的海洋开发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与海洋息息相关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以捕捞为生的渔民是最为传统的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形成了众多的海洋社会组织,如海洋行政管理组织、海洋企业(如海洋石油公司、海洋运输公司、海洋捕捞公司等)、海洋教学与科研组织、海洋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等。上述海洋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同的特性,需要通过海洋社会学研究加以揭示。第四,海洋环境问题研究。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国内,海洋环境问题都很严重,其表现就是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等。海洋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陆地污染的延续,如沿海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等,二是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社会学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就要揭示海洋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与社会影响,并找出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对策。
第五,海洋渔村研究。海洋渔村是以近海捕捞为生的渔民的聚集地,是一种与种植为主的农村社区不同的社区类型。海洋渔村散落在海岸带和海岛上,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深受海洋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变迁与海洋渔业不断升级的影响下,海洋渔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海洋渔村的变迁与未来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第六,海洋民俗研究。以捕捞为生的海洋渔民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如妈祖信仰等。海洋民俗研究历史比较长,成果也比较丰富。海洋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的研究继续深化海洋民俗的研究。
第七,海洋移民问题研究。海外移民问题研究的历史也比较长,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此项研究在传统上更多地关注于历史上的海外移民问题。海洋社会学应该结合已有的研究去关注海外移民群体及其后代的现实生活和“新海外移民现象”。
第八,海洋政策研究。海洋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系列关于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制度的统称,它对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起着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各个沿海国家与地区都有一系列的海洋政策。海洋社会学要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本国或地区海洋政策的建议。
2010年7月25日,中国社会学年会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在哈尔滨华旗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崔凤教授担任论坛负责人。
会上首先召开了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崔凤教授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央财经大学杨敏教授、广东海洋大学盛清才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王书明教授等为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同春芬教授为秘书长,会议还议定了各位副秘书长人选。
在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上,与会专家分别就“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沿海区域社会变迁”、“海洋环境问题”、“渔民问题”四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对各位参会人员的论文及发言进行了具体细致的点评。参加论坛的嘉宾不仅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者,也有来自英国高校的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的崔凤教授、庞玉珍教授、王书明教授、同春芬教授、赵宗金博士、宋宁而博士及海洋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会议并发言。本次会议主题鲜明,探讨深入,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1年7月24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分论坛,即第二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在江西南昌举行。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兴勇教授、副主任宁波副研究员、人文学院姜地忠博士与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24日上午论坛分两个单元,分别由韩兴勇教授、崔凤教授主持,由宁波副研究员、黄建钢教授分别担任恳谈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崔凤用社会学理论对海洋管理做了详细阐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广东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范英,将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梳理、分类;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黄建刚用前沿的概念、宏大的视野论述了舟山海域海洋社会的构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书明,就海南生态省建设提出自然、文化与发展战略整合的发展思路;浙江象山鱼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郦伟山先生就海洋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宁波副研究员对海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多视角阐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林光纪,以数次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阐述了海岛渔村城市化中的认同和阻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同春芬,介绍了海洋渔业转型框架下渔民转型的策略思考。
下午论坛也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林光纪高工、宁波副研究员主持,由范英研究员、同春芬教授分别担任恳谈人。其间,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副主任季岸先介绍了《海洋人文专题》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背景、意义与操作路径设计;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王建友介绍了应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渔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成果;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姜地忠博士对我国近海污染防治中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广东海洋大学汪树民副教授介绍了海洋政治的类型与特征方面的阶段研究成果;中国海洋大学陈涛博士阐述了海洋社会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突破问题;上海海洋大学韩兴勇教授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江浙沪两省一市的渔民宗教信仰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宗教信仰对渔民生活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生产技术、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渔民宗教信仰选择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赵宗金博士提出了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尹永超、王聪等研究生也分别介绍了海洋意识体系构建、上海青少年海洋意识状况调查及山东半岛海洋文化发展战略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崔凤教授在总结时回顾了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的举办、发展情况,对承办学校、教师及同学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提出海洋社会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不仅要注重理论发展也要注重实地调查分析,不仅要进行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也要重视海陆文化对比,突出海洋特色。他希望下次论坛会有更多学者参与、有更多研究成果产生。
本次论坛还印发了由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黄硕琳教授作序的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6篇,分为海洋社会学研究与海洋意识、海洋社会管理与发展、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等3个栏目,总计274页,交给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12册。《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论坛还进行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