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刘半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收录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江苏江阴人。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以及《半农杂文》等。
①灶(zào):用砖石砌成的生火做饭的设备。
②必必剥(bō)剥:象声词,火燃烧声,心跳声等。
③嫣(yān)红:鲜艳的红色;娇美的颜色。
④烟斗:一种流行于美国、欧洲的吸烟道具,塞进切好的烟草加上香料后点燃吸烟。
⑤踱(duó):慢慢地走。
⑥酿(niàng):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
[1]《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
《一个小农家的暮》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