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了的钟声

中文名 冷却了的钟声
作者 张志民
目录导航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冷却了的钟声

创作时间:1984年

作者:张志民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凉下来的,

是槐树上的

那口古钟。

热起来的,

是田野上的

每颗心灵。

听人说,

没有心灵的喷火,

便没有古钟的冷却。

又听说,

没有它的冷却,

就没有心灵的沸腾。[1]

作品赏析

《冷却了的钟声》原收入《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张志民诗作的特色。那口挂在村口古槐上的古钟,那口曾让新中国的农民兴奋过也失望过的古钟,那口经历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艰难历程的古钟,那一阵阵曾象征中国农民激情也体现过他们无奈的钟声,终于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沉寂、冷却下来了。这冷却使当时的人十分兴奋,因为这冷却宣告了一个极左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是经历了烈火和飚风岁月之后的冷却,这是经过反思与憧憬之后的冷却。随着这冷却而来的,是“心灵的喷火”,是“心灵的沸腾”。这已不是《王九诉苦》中王九对万恶旧社会控诉时的心灵喷火,也不是虚搭“擂台”时虚张声势的沸腾,而是中国农民真正把握了自己与土地的命运之后的沸腾,是来自大地深处和生命深处的沸腾,是带着生命绿色的沸腾。土地的命运,正是中国农民的命运。

张志民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的命运,取材也很广阔。但他写诗,却往往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往往运用具有艺术张力的细节,以点带面;往往选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结”来绾合前进中的历史,辐射过去和未来的时空,让人产生丰富而切实的联想。诗的组织与意境创造以自然与清新见长,表面上随手拈来,但作者的匠心却见诸每一字端。《冷却了的钟声》典型地体现了以上的特点。但张志民的诗有时与现实生活粘着太紧,如不了解他所写诗歌的时代背景,会不得其诗作的真意。[1]

作者简介

张志民,1926年生,河北宛平县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先后发表《王九诉苦》、《死不着》等叙事长诗,出版《家乡的春天》、《社里的人物》、《礼花集》、《西行剪影》、《祖国,我对你说》、《大海·苍天·人世》、《梦的自由》、《张志民诗选》等诗集。张志民的诗朴素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他用细腻、执着的情感描写乡间阡陌间纯朴的心灵,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欢乐而欢乐。对农村生活的稔熟,使他敏感于农民命运变化的每一个细节,始终关注我国农民步履艰难的历史行程。[1]

相关资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