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在《爵士乐时代的故事》里的11个短篇小说,大都反映了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青年对于这个时代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上层资产阶级的不满情绪。其中,《本杰明·巴顿的一生》(又译《返老还童》)于2008年被美国好莱坞拍成电影,颇获好评。[1]
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期间也热衷于为学校的刊物和剧社写稿,1917年辍学入伍后,更在军营中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1918年,在亚拉巴马的蒙哥马利附近驻扎期间,菲茨杰拉德爱上了18岁的南方少女泽尔达·赛尔,对以写作来获得成功有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渴望。退伍后,他继续坚持写作,终于在1920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的这一边》。
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1920年出版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美国“爵士乐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颇有特色。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主要作品还有《爵士乐时代的故事》、《美丽与诅咒》、《夜色温柔》等。
《天堂的这一边》的出版让不到24岁的菲茨杰拉德一夜之间成为了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一个星期后,他与泽尔达在纽约结了婚。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年轻,迷人,拥有金钱和名望,是一对令人艳羡的金童玉女。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过着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生活,后来又长年在欧洲居住。但由于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他们的生活渐渐捉襟见肘。泽尔达因精神病多次发作被送进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为心脏病突发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菲茨杰拉德发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和《最后一个巨头》等长篇小说,以及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写作生涯的顶点。这部小说人木三分地刻画了财富和成功掩盖下的未被满足的欲望,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深刻地揭示了角色性格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菲茨杰拉德杰出的才华和写作技巧。《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当代最出色的美国小说之一,确立了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曲爵士乐时代的挽歌,浅吟低唱中道尽一代人的悲观离合,美国“爵士乐时代”代言人的经典集锦,与海明威齐名的“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的巅峰之作,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流社会的“清明上河图”,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时期的人百态。
它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评价“爵士乐时代”
菲茨杰拉德就像一个没有受到邀请的小男孩,脸紧贴窗户,看着里面的聚会,想知道谁将去付账。
——评论家麦克尔姆·考莱
我最后的稿页
吉利豆
骆驼的后半部
五一节
蓝浴缸与粉红色
奇幻故事
大钻石
本杰明·巴顿的一生
齐普赛街的塔昆
噢,褐色女巫!
未分类的杰作
幸福的庇护所
伊季先生
山里的女孩吉米娜
S.菲茨杰拉德
吉利豆 这是一篇南方小说。故事发生在佐治亚州的小镇塔利顿。我很喜欢塔利顿,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我一写有关它的小说,我就会收到许多来自南方各地指责我的信件。发表在《大都会》上的《吉利豆》也未能逃脱这种命运。 这篇小说是我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不久的一种很奇怪的情况下写的。它也是我的第一篇有合作者参与的小说,因为我发现自己驾驭这个题材有很大的困难,于是只好向我太太求助。她是南方人,熟知南方人的行事方法和常用的词语。 骆驼的后半部 在我创作的所有小说中,这是我所费工夫最少,也是趣味性最强的一篇。它是我在新奥尔良的时候写成的,写作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购买一只价值六百美元的白金钻石手表。我早晨七点钟开始动笔,夜里两点钟完成。这篇小说于1920年发表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后来又在同一年收入了《欧·亨利纪念集》中。在这本小说集中,这一篇是我最不喜欢的。 这篇小说中关于骆驼的部分是真实的,这也是让我感到故事有趣的原因。事实上,我曾和其中所涉及的那位先生有约,在我们应邀将去参加的下一次化装舞会中,由我来扮演骆驼的后半部——这也算是我将他的经历公之于众的一点补偿吧。 五一节 这一部有点不愉快的中篇小说发表在1920年7月的《时髦人士》上。小说描述了发生在前一年春季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每一件都让我印象深刻。在真实生活中,除了进入爵士乐时代的普遍的歇斯底里气氛之外,它们互相并不关联。但在我的小说中,我试图把它们编织到同一个图案中。也许我的努力不是很成功,但我希望它至少可以把纽约的那几个月在当时的一个年轻人身上所造成的影响表达出来。 蓝浴缸与粉红色 “你还给别的杂志写稿吗?”年轻女士问道。 “噢,当然。”我说,“例如,我在《时髦人士》上面就发表了一些小说……” 年轻女士打了一个寒战。 “《时髦人士》!”她叫道,“你怎么能在那上面发表作品呢?他们登载的都是《蓝色浴缸里的女孩》之类的愚蠢无聊的东西!” 我欣喜若狂地告诉她,她所说的实际上就是几个月以前我发表在那上面的《蓝浴缸与粉红色》。 大钻石 下面的几篇小说都是用我可以称之为是我的“第二方式”写的。发表在去年夏天的《时髦人士》上的《大钻石》完全是我自娱自乐的消遣之作。我对那种渴求奢侈生活的气氛很熟悉,这篇小说就是用想象的食粮来满足人们的这种渴求的。 有一位知名的批评家说他喜欢这篇小说甚于我所写的其他所有的作品,但对我而言,我更喜欢《岸上的海盗》。用稍作篡改了的林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喜欢这种东西,它很可能就是你将会喜欢的那种东西。 本杰明·巴顿的一生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生的最好部分在开头,而最糟的部分在结尾,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这篇小说便是在受到了这句话的启发后写出来的。我把他的想法在一个完全正常的世界里仅仅用在一个人的身上进行了实验,但也许我做得并不好。写完这篇小说几个星期以后,我发现塞缪尔·巴特勒的《笔记本》里的情节和我这篇的情节几乎完全相同。 这篇小说发表在去年夏天的《矿工》杂志上,不久后我收到了下面这封一位辛辛那提的读者写来的令人惊讶不已的匿名信: 先生—— 我读了刊登在《矿工》杂志上的《本杰明·巴顿的一生》,我想对你说的是,作为一名短篇小说作家,你是一个十足的疯子。这辈子我看到过许多大人物,但在我看到过的所有的大人物中,你是最大的人物。虽然我极不情愿在你身上浪费信纸,但我还是要浪费这张信纸来给你写这封信。 齐普赛街的塔昆 这篇小说写于大约六年前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的时候,经过相当大的修改之后,发表在1921年的《时髦人士》上。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当诗人——因此,在这篇小说中你从头到尾都可以看到我对诗歌的喜爱和对散文体裁本身的明显的恐惧。但我特别喜爱这篇小说,也许更多的是因为它的时代,而不是因为它有什么价值。 噢,褐色女巫! 这个短篇是我在刚刚完成了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之后写的。当时的自然反应就是很想写一个所有的人物都不必当真的短篇小说。但由于过于沉溺在这种感觉之中,恐怕在写这个短篇的时候我没有一个应有的周密的计划。几经考虑之后,我还是决定让它保持原样,虽然读者可能会对作品中的时间因素感到迷惑不解。我最好这样说,虽然时间消磨了梅林·格林格,但我本人总是想着现在。这篇小说刊登在《大都会》上。 幸福的庇护所 关于这一篇,我想说的是,它是我在一种难以抵御的冲动下写出来的。可能有人会指责说它纯粹是一篇多愁善感之作,但是我却认为它远远不只如此。如果说它缺少真诚,或者甚至说它缺少悲剧气氛,那么问题不是出在小说的主题上,而是由于我没有把这个主题驾驭好。 这个短篇发表在《芝加哥论坛》上。它后来受到了一位选集编辑者的大加赞扬。今天在我们的周围聚集着许多作品选集的编辑者,我所指的那一位扮演的是复仇女神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专门从事情节剧的编纂。这些情节剧都在早期的亨利·詹姆斯方式的掩盖下来旁敲侧击后来产生的黑暗微妙的复杂矛盾。按照这种做法,“很稀奇的是,在肖·麦柯菲那里一点也听不到让人难以置信的马丁·苏洛的态度。这是插入的话,对至少三位观察者——此处不便说出他们的名字——来说,似乎不可能”云云,直到可怜的小说的老鼠终于被赶出来到大庭广众面前,于是情节剧就闪亮登场了。 伊季先生 这是我在纽约的旅馆里为杂志写的唯一一部作品,是在尼克博克旅馆的房间里写的。这篇小说写出后不久,这家值得纪念的旅馆便永久性地关门了。 在适当的“哀悼期”过完以后,这部独幕剧的剧本发表在《时髦人士》上。 山里的女孩吉米娜 和《齐普赛街的塔昆》一样,这一篇也是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写的,数年后发表在《名利场》上。至于所用的写作技巧,我必须向斯蒂芬 ·里科克先生致谢。 我曾对这篇小说感到很好笑,特别是在刚写出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已经不觉得好笑了。因为人们告诉我说这篇很有趣,所以我把它收集在这里。对我来说,这个短篇似乎值得保留几年,起码可以保留到变幻不定的时尚厌倦了我和我的书以及这个短篇本身之前。 以上是我对这部中短篇小说集的难以做到的内容说明。在此,我把这些“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连同我的歉意,一道奉献给那些边读边跑又边跑边读的读者。 ——F.S.菲茨杰拉德
文学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一样,充满着埋没、堕落与忧伤。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文明之一,美国在和其国家历史同样短暂的文学历史中,天才般地制造出了丝毫不亚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血泪。有多少传道者像托马斯·潘恩一样在帮助这个民族获得独立之后被同一个民族抛弃?有多少诗人像欧德伽·爱伦·坡一样靠出卖恐怖故事度完潦倒的一生后暴死街头?有多少思想者像亨利·大卫·梭罗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只能用贫困和孤寂陪伴沉思冥想?有多少天才像赫尔曼·麦尔威尔一样在写出真正的杰作之后被无知的公众遗忘?在所有这些悲剧主人公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正好和他祖国的短暂历史形成对应)奏出了与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奏出的同样辉煌而悲怆的乐章:一章叫“美国梦想”,另一章叫“美国悲剧”。
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的爱尔兰移民祖父靠经营水果生意发了财,但留下的财富只够供司各特度过较为富足的幼年时代;菲茨杰拉德那位长相英俊的父亲,也许是受他们家族祖上那位创作了著名的《星条旗》(美国国歌)歌词的远亲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这就是菲茨杰拉德那一长串名字的来历)的影响,称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常对儿子朗诵拜伦勋爵和爱伦·坡的诗句,但显然他对儿子更大的影响在于即使生意失败(事实上这次失败在菲茨杰拉德十二岁时降临)也要保持着阔绰派头的习惯。这种来自遗传的虚荣心随着菲茨杰拉德的成长而与日俱增,在不满自己祖辈寒酸的爱尔兰背景和不够有钱的家境的同时,他对真正的富人的生活充满向往。“我告诉你一句话:有钱人和你我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比我们好。”菲茨杰拉德后来在《有钱的年轻人》中写到的这句话成了那个享乐与欲望的时代的名言,也表现出了他本人对“有钱人”充满矛盾的态度。联系菲茨杰拉德起伏的一生来看,这句话其实无比沉痛。
菲茨杰拉德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乐时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由于他本人也热情洋溢地投身到这个时代的灯红酒绿之中,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对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并在他的作品中把这些情绪传神地反映出来。在他的笔下,那些出入高尔夫球场、乡村俱乐部和豪华宅第的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无法被金钱驱散的失意和惆怅更是无处不在。他的作品经常以年轻的渴望和理想主义为主题,因为他认为这是美国人的特征;他的作品又经常涉及感情的变幻无常和失落感,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逃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