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子弟书

中文名 清音子弟书
性质 一种曲艺形式
目录导航

曲种简介

子弟书又叫清音子弟书,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它是鼓词的一种,其词雅训,其声和缓,音调沉穆。曾盛行于北京,华北、东北等地区也曾颇为流行。 大约在十八世纪中期,北京的满族八旗子弟,把讲故事和祭祀活动中打神鼓、诵鼓词的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这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历以八角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 早期的子弟书,重书词创作,轻演唱,曲调也比较简单。作者以满族子弟为主,还兼有汉军旗籍人士参加。当时由这些人组织的书社(或称诗社),往往演唱作者自己的新作,通过互相探讨,提高创作技巧,联络情谊。嘉庆年间传入民间,开始产生了职业艺人,多半是盲艺人。 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东、西两城地域为区别,分东城调、西城调两种,又称东韵、西韵。因二者从风格到唱腔均有不同,故形成两大流派。东韵曲调粗犷沉穆,善唱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西韵曲调低缓萦纡,善唱委婉绮丽的爱情故事。清代末年,约在1850年前后,北京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以曲调流畅、节拍较快受到民间的喜爱。嘉庆三年(1798),东韵随北京闲散清室人员被遣送盛京(今沈阳市)而传入东北。同时,西韵也传入天津,与天津的民间曲调、语言相结合,称为“卫(天津卫)子弟书”,后又称“西城板”。 子弟书乾隆年间开始流传,清末即已消亡。但是作品多被北方的各种大鼓书、牌子曲采为脚本演唱。曲调也保留着一定影响,比如现在的东北大鼓,相传即是子弟书与东北流行的弦子书曲调结合形成的。在单弦中,吸收了西韵艺人石玉昆的部分唱腔,称为“石韵书”。另外,南城调、北城调也是单弦经常使用的曲牌。

代表作品

清音子弟书 子弟书的作品甚多。据傅惜华《子弟书总目》著录公、私收藏的有446种。有影响的作者,早期为罗松窗,传世的代表作品有《红拂私奔》、《杜丽娘寻梦》、《庄氏降香》等数种。其后有奕赓(署名鹤侣氏),传世作品为《借靴》、《老侍卫叹》等多种。晚期作者以韩小窗最为著名,有影响的作品有《长坂坡》、《周西坡》、《草诏敲牙》、《得钞傲妻》、《露泪缘》等35种之多。满汉文合壁的子弟书刊本,今知有《寻夫曲》等篇存世。《寻夫曲》全书文字每行满文与每行汉文相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