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滨从新蛋来到飞虎乐购。飞虎乐购为一新兴成立的 电子商务企业,定位于打造“3C家电网络商城”, 董事长为杜家滨先生,主要股东为 富士康科技集团之 郭台铭先生。该网站以前专为富士康内部员工服务,于2010年8月1日正式对 中国市场提供B2C服务。飞虎乐购商品目前涉及IT 计算机、 手机通讯、摄影摄像、影音、家电、日用百货等方面,并打出“飞虎乐购,放心齐GO”口号。飞虎乐购并支持 支付宝、 财付通、宝易互通等在线支付方式,以及支持各类快递送货和“货到付款”方式(仅限全国部分城市市区)。杜家滨于2011年12月已离开飞虎乐购!
杜家滨先生自1998年10月起担任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主要负责销售、市场以及全面管理,以加强思科系统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他深得思科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本土 杜家滨文化特色,发展和巩固了销售和技术支持队伍,加强了与渠道合作伙伴、行业协会、社区及政府的联系,使思科在中国的业务连年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思科在华业务已跃
杜家滨,1994年3月出任美国微软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现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在加入微软公司之前,杜家滨曾服务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美国惠普公司,先后担任工程师、研究开发经理、项目主持人、销售经理、副总经理等有关研究开发和业务方面的工作。 微软(中国)公司总裁杜家滨日常思虑最多的恐怕不是中国用户用不用Win95,接受不接受Office97,喜欢不喜欢WindowsNT的问题,而是如何同中国有关方面进一步增进彼此了解的问题。杜家滨自己也把增进了解看成是他执掌微软(中国)公司帅印四年来的第一成绩。“至少在程度上,我们跟政府有关部门彼此之间加深了解了。我们花时间了解政府希望微软扮演什么角色,充分协调了公司的角色,把角色调整了过来。”
1995年11月1日,微软北京办事处转变为独资公司的事实,充分展示了杜家滨“大使级的外交公关能力”。按照中国政府关于外资成立独资公司的相关政策,独资公司的产品必需以外销为导向,而微软(中国)公司的产品却是以中国本地市场作为销售目标的。而从微软的角度看,他们又迫 杜家滨切需要在国内成立独资公司,因为只有在成为独资公司以后,他们才可以在国内生产,开发票,直接招人,扩大规模。
刚好这时候,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到美国开会。杜家滨临时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飞到了美国,邀请这些官员到微软公司参观访问,让他们了解微软。
杜家滨自称在扮演桥梁的角色。“我要告诉微软总部,中国有哪些机会,总部要在中国再继续进行哪些投资。另一方面,我还要协助中国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司了解微软有什么样的技术,微软有什么意愿。为此,我们安排邮电部长到微软访问,安排微软公司的负责人到中国拜访。我们自己也要去拜访江苏省政府,拜访上海市政府,拜访成都市政府。我们每个月定期发送免费技术资料,举办免费技术讲座,用以加强和国内公司的技术沟通。”。“增进了解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要永远做下去。”
杜家滨劝说美国总部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难度一点都不比他和中国各方面加强沟通的难度小。“中国这个市场的确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但他们还是怕怕的,想爱又怕受伤害。我要让他们下决心,而且要让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即使有损失也不会大,而且可能没有损失,会有很多回报。”
杜家滨认为微软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理由显而易见------“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始阶段,微软如果在这个时候打好了所有的基础,等到这个市场自然成长的时候,我们就会跟着自然成长。但如果我们今天一定要赚很多的钱,本来现在要做的事,没有做好的话,将来再回过头来补做,会投资更大,因为那时整个市场的基数变大了。”基于这种观念,杜家滨每年都要争取总部对微软(中国)公司的投资大于微软(中国)的收入。“现在投资会很幸运,时机太对了。”
当然,杜家滨也不是每次沟通都能够如愿以偿。“有一段时间,我和总部有很 杜家滨大的矛盾和隔阂,后来,我发现我和他们彼此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弹性,我花很多时间和他们吵来吵去,把时间浪费掉了。我要调整自己,我不能怪他们不了解我跟你们讲的,我只能想一些办法让他们了解,而且,我应该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为什么他们会那样想,而不像我这么想。”
后来,杜家滨果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杜家滨把总部的人请到中国来,带他们去拜访其他外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不仅仅是只有杜家滨一个人在向总部提总部不同意的要求和建议,其它外企也和杜家滨一样有相同的要求和建议。
杜家滨很后悔没有早一些想到这种做法。因为“在和总部的沟通中免不了要得罪很多人”。而且,杜家滨在中国进行软件风险投资的设想,两年前就开始设计了,但一直有很多挫折,一直都没有被同意。另外,微软项目管理软件的本地化,杜家滨也已经向公司争取了三年。“这个软件只要能协助每一个中国人提升1%的生产力,对中国就会有很大的贡献。”
杜家滨所出的主意一定没有他将要付诸实施的行动更能引起中国软件界的注意。杜家滨将要做的事是对中国民族软件行业进行风险投资。
微软在全世界从来不搞合资公司,但杜家滨想让它在中国试试。而且,从现在各方面的信息看,杜家滨极有可能在近期启动此事。“微软有120亿美元的现金放在美国银行里,我们在中国有超过1500个销售代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很好利用的资源,为什么不用?” 杜家滨
当我们提出中国软件公司惯常做本地化软件,这些本地化软件的国际市场在哪里的时候,杜家滨说,“不要再讲本地化,一定要改变这个观念,做软件不能只看到本地市场。比如中文Inter net搜索引擎,它本身就是跨国际的。不能说在中国做的软件只能够用在中国。如果我找的公司只能做本地化软件,这个技术其实不怎么深,而且也没有什么诱惑力,对我们来讲,我们也不需要对这样的软件做什么长期的投资。中关村可以帮我做本地化工作的公司,我一找可以找到一大堆,但我现在要找的是那种真正可以长期投资,能做出一些产品出来,二三年后会带来很大利润的软件公司。”的确,美国人可以开发软件给全世界用,印度人可以写软件给美国人用,我们为什么连写一个国际通用软件的企图都没有?
杜家滨这个软件风险投资的计划对于惯常标榜自己缺资本不缺智慧的中国软件业来说,不谛是一个福音。
杜家滨管他这个风险投资计划叫作内部创业,他对内部创业的定义是:“你所在的公司有着本来的业务方向,但市场上还存在着很多其它的机会,你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和公司现有的长处,创造出来另外一个业务,这个业务不在公司原有的业务方向上,但这个业务也许在将来会变成公司另外一个业务方向。”
杜家滨之所以对内部创业感兴趣,是因为经常有朋友邀请杜家滨一起去创业。“当外界刺激你的时候,你禁不住会想,要不要出去做自己的生意,要不要帮自己打工。”
“内部创业和我自己创业其实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我创业,钱不够,要跟银行贷款,跟银行融资;在微软,当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也要去和微软商量,同样要向微软融资,同样要劝说它愿意投这个钱。如果我们这个风险投资计划被通过,要搞合资公司,搞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就好像我在开一家公司。”类似这种内部创业的思想,联想副总裁杨元庆在阐述联想年青人如何在联想内部成就自己事业的论述中,也曾指出过联想将会为年青人提供更多的独当一面发挥创造性的机会。不知那叫不叫内部创业。
杜家滨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如此之强,让人觉得他天生就是一个Sales,其实,杜家滨连Sales出身都不是,他原本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参与开发研制成功了台湾第一台PC,是当时研发组的七分子之一。杜家滨还负责建成过许多自动化系统,比如台湾火车站自动售票系统tffu。
让杜家滨记忆犹新的是他在1982年负责建成的台湾中国石油公司加油站的自动收款系统“每笔交易的资料都会自动传输到控制室并打印出发票,遍布台湾的866个加油站每小时的加油状况会自动汇总到营运处,每天晚上自动集中到台北总部。
“这个系统高危险,系统在运行中只要产生一点火花就会爆炸。另外,加油站有许多干扰,大车子一发动就容易让系统死机,因此,软件要能自动把Down掉的机器救活。”
杜家滨日常使用5台PC。办公室一台台式PC、一台笔记本,家里两台台式机、一台笔记本,操作系统用的是Win?dows98β3。当我们不解杜家滨为什么要用这么多PC,一个硬盘不是可以装很多东西的时候,杜家滨说,“我还有很多硬盘,在那边盒子里面,经常换来换去。”看来杜家滨装的软件实在是太多了,用PC做的事情也太多了。“我用不同的PC做不同的事情,熟悉不同软件的特性是我的工作。OS/2我用过,Wordperpect我用得更早,原来要比Word好用得多。我的机器装有Lotus的Smartsuit96,我也用Navigator。IE和Navigator,我不能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微软的人当然要说微软的产品好,微软的产品至少和微软以往的产品在技术上比较容。Netscape当初有一个优势,他们一开始就做了UNIX版本,在市场上抢占了先机。”
“我自己玩很多东西,国内的词典软件,我不光只用《金山词霸》,几乎每家的我都有,不是他们送我的,都是我买的。”。
我们第一次知道杜家滨是一位行家里手,是在微软Office97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有人责难Word7.0不能读Word97写的文件,杜家滨就对他说:“你可以试着把Word97写的文件存成RTF格式,来尽量保留排版格式,再让Word7.0读识”。杜家滨认为,只有当他对大多数软件都有一个了解,他跟人家讲话的时候,才可以客观一些。
杜家滨不仅仅只是使用软件,有时候他还会写一些Game给他的儿子玩。
升为亚太地区业务的核心之一。2001年5月,杜家滨先生升任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同时继续担任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在北京全面掌控思科中国业务。
杜家滨先生也是国内互联网工业界的重要意见领袖。秉承思科系统公司对互联网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发展,杜先生经常在国内知名大学和机构发表演讲,在主流媒介发表产业意见和评论,并与政府高层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杜家滨先生在国内广为产业界所知,始于他对微软中国业务的突出贡献。作为微软中国机构最早的负责人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任总裁,杜家滨先生将微软(中国)公司的业务扩展到销售和市场、咨询、制造、研究与开发、支持和出版等领域,帮助微软与中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他促进了微软公司在中国本地化研究与开发力度,使微软成为中国市场开发本地化产品的领先企业之一。
早年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的杜家滨先生,IT生涯始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该研究院工作的2年中,他两次被评为杰出工程师。随后,他在惠普公司工作了十多年,在销售、市场推广和策划方面担任过各种管理职务。
思科1994年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1994年8月)、上海(1995年9月)、广州(1996年3月)和成都(1996年5月)设立代表处。1998年6月2日,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10月杜家滨以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的身份加盟,开始了其在思科的成功之路。在杜家滨的领导下,思科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迅速增长,并使其成为思科全球五大市场之一。杜家滨也因成绩突出,于2001年5月升任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
在杜家滨任职期间,思科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电 信骨干网、省级信息交换平台以及众多互联网枢纽工程的建设。
杜家滨积极倡导平等、充分授权的企业文化,并且激励员工自我学习,不断超越。杜家滨重视团队建设,而且吸引了许多业界精英加盟。担任思科中国公司副总裁的大部分都是业界非常知名的经理人,在加盟思科之前,都曾在知名公司担任要职。比如,负责电 信市场的徐启威先生曾在AT&T担任中国公司副总裁;另一位也负责电 信市场的吴世楷先生则担任过戴尔中国/香港区董事总经理,AT&T中国区副总裁兼执行董事等高级职务;负责思科渠道管理的吴锡源曾是3Com公司中国区总裁;负责思科产品管理的奚祖强在加盟思科前曾在康柏、摩托罗拉担任要职;负责思科政府及企业事业部的张思华先生曾是思科亚太区核心技术部门主管,也曾在3Com担任过重要职务;负责思科金融事业部的刘维明先生是思科中国公司最年轻的一位副总裁,但在金融领域却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曾在Unisys和NCR担任过高级职务。
能把这些英才网罗在周围,充分说明了杜家滨作为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而在实际运作中,杜家滨又能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去努力实现目标,更体现了家滨擅用人才,善于沟通及协调的强大团队管理能力。
不管杜家滨在彼此沟通上曾经做过多少努力,做了多少工作,他在国内受到的白眼也一定不会比在总部受到的少,因为国内软件界很多人坚持认为,是微软结束了中国软件业最初的美梦 杜家滨。 Word取代了WPS,Pwin95结束DOS中文平台的火爆之后,也取代了中文之星+英文Win95的工作方式。
杜家滨把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归结为“微软刚进中国的时候,跟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而且大家又都患有点恐惧微软症”的缘故。
在杜家滨看来,微软做Windows中文版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当初的DOS,像UCDOS,其实就是在微软DOS上加了一层中文,后来的改变是中文之星在英文Windows上加一层中文。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把这层中文事先做好了而已,因此,Windows中文版和原来的英文版Windows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在技术上的稍微延伸而已。至于说,应用软件层次还是希望很多人继续去开发,像中文之星,他们很多的应用软件都开发得不错。”
“但在我们开始做中文这一层的时候,就开始有很多争论。”为此,杜家滨进一步指出了微软做Windows中文版的必要性。“以前市场上有好几种DOS,像UCDOS、长城DOS、联想DOS,但都不兼容,在这个DOS上开发的应用软件拿到另外一个DOS上,就不能使用,而微软做Windows中文版能保持在中文这个层次上继续兼容,让大家节省出时间去设计应用软件,有什么不好?”
关于Windows95中文版如何支持多内码的问题,杜家滨认为,Windows中文版不支持多内码并不是他们的错。“内地说台湾用BIG5不对,台湾说内地用GB不对。据我所知,世界上有ISO和Uncode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其实,冲突的不仅只有GB和BIG5,还有韩国和日本,甚至后来还出一个CJK的标准,韩国为了在这个大字符集里多占一些空间,又创造了很多字出来。”
提及微软对民族软件业的影响,杜家滨认为,“什么叫民族产业?是不是中国人做的就叫民族产业。我们的中文研究开发是在国内做的,我们的字和我们的输入法一定是在国内买的,我们是通过政府部门,具体是通过中文平台委员会买的,政府部门基于保护国内产业权益的目的,那个价钱是不会便宜的。微软拼音不是我们做的,是向哈工大买的,花了若干万美元。我们的产品在上海生产,上面都写着MadeinChina。”
“大家可能是觉得微软太大了,影响太多了。但你真的要具体指出它影响到了哪一块民族产业,有时候也不是可以讲得那么清楚。我们的Office,里面有Execl,国内有CCED,但是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它只是我们来头很简单的一部分而已;Powerpoint软件,国内目前还没有;Word,国内有WPS,但大家可以一起做。”
在杜家滨看来,微软其实只做了软件的很少一部分,并不会导致“微软什么都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的局面,“产生这种认识,只能证明软件开发的思路还没有打开。”为了验证这一点,杜家滨起身走到自己的电脑前,访问了一家网上软件商店。在这个网页上,罗列了丰富多彩的软件类型。杜家滨一边念叨着这几十种软件的类型,一边挑战性地问我们,我们认为哪种软件最少,他想让我们明白,即使是我们认为最少的软件类型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软件。我们对他说,我们认为操作系统最少。
我们坚持中文平台和字处理是中国软件的支柱和核心软件,所以大家会认为微软全做了。所谓民族软件产业,就是中国人做,为中国人赚钱的软件产业。杜家滨听罢无奈地说,“那么,你们觉得微软该怎么样做,才可以协助中国的民族产业?”于是,我们就请杜家滨帮中国软件业界出出主意。
“应用软件,微软绝对进不来。微软主要做平台软件,我们的Office现在都已经变成一个平台,已经开始有人在Office上用Word、Excel开发出不同的应用软件,在市场上卖。”
“税务软件、贸易软件都是很有市场前景的软件。另外,外国电子邮件系统拿到中国来,都不实用,因为外国电子邮件系统是人对人的,中国很多政府部门里的电子邮件系统是上下级命令式的,是单位对单位的。国内垂直的单位比较多,国外横向的单位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