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包

网络红包

中文名 网络红包
支付 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给客户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背景

网络红包网络红包派红包是春节习俗,原本就是讨个吉利的意头。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一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祟”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被吓哭,接着变成傻子。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拿出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果然吓跑了“祟”。

还有一说。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人畜、庄稼。大人则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后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最早的压岁钱叫厌胜钱。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这样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释义

网络红包网络红包网络红包即新的红包派发方式及互联网工具,微信红包是网络红包的一种形式。

网络红包即朋友间玩耍祝福的互联网工具及互联网运营商、商家通过组织互联网线上活动、派发红包与送钱的互联网工具。

首创

手机抢红包,开始于2014年中国春节,互联网某公司的微信平台推出“新年红包”应用。

春节,对中国80后、90后来说,除了鞭炮和大大的“福”字,最鲜明的记忆恐怕属于压岁红包了。这一怀旧情结被微信理财通和支付宝钱包地整合到了其新应用“新年红包”和“新年淘喜”当中,在2014年迎春节的喜庆氛围中迅速在智能手机用户中风靡。

支付宝一天发出22万个红包

据支付宝方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24日“新年讨喜”功能上线仅一天时间,就有7.9万名用户发起了31万次“讨红包”,而发出红包的用户也高达7.2万人,一共发出了22万个红包,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平均每个红包都在80元以上。

支付宝的数据显示,7.9万名讨红包的用户中有3.9万人成功拿到了红包,成功率高达49.2%,也就是说平均每两个讨红包的用户中就有一个能拿到。

目的

互联网运营商及商家的商业大战,目的是占有更多用户。[2]

事件

2014年春节

抢网络红包漫画抢网络红包漫画从2014年除夕到初八,超800万用户参与了微信抢红包活动,平均每人抢了4-5个红包。活动最高峰,1分钟内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个红包在10元内。再看支付宝方面,虽然没有抢红包的热闹,但一对一的红包发放模式,让不少账户都“荷包鼓鼓”,平均金额超过50元,最大的更是达到19万之巨。

2015年春节

2015年除夕全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亿次,春晚播出期间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春晚主持人口播提醒观众摇红包之后,微信摇一摇互动达到峰值:每分钟8.1亿次。

90后姑娘小麦说,她已经很多年没看春晚了,但是听说2015年春晚多了一个摇红包的互动环节,她“破天荒”地拿着手机一直熬到了春晚结束。在小麦的带动下,小麦的父母也一边看春晚一边“摇”红包,而运气的比拼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个个小高潮。小麦的父亲运气好,总是能摇到几块几十块,偏偏小麦和母亲总是落空,这些幸福的小插曲为小麦家的除夕夜增添了不少欢乐。

2015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个人收发总数为10.1亿次,超过2014年除夕的200倍,高峰期在零点“跨年”之后的两分钟内,瞬间峰值达到每分钟55万个红包被发出,165万个红包被拆开,这个数字是2014年此时的66倍。

“好朋友”设局诈骗

网络红包网络红包南京市民周女士经常从微信聊天或者朋友圈里看到抢红包活动。这天她的“好朋友”又发来一个红包,红包链接上写的是抢500元代金券,周女士一点就中了个头等奖500元。

没想到领这500元还挺麻烦,需要输入一大堆个人信息,从身份证到手机号,还要填写微信账户,填完了东西还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周女士心中闪过一丝犹豫,可想到是“朋友”发来的红包,周女士还是放心大胆地扫了。没想到这一扫描坏了事,不到5分钟,周女士就收到短信,银行卡里竟然少了1万元。

周女士吓坏了,立即打电话向朋友核实情况,朋友回答竟是微信号已经被盗。这时周女士才知道自己上了当,立即向淮海路派出所报案。

办案民警对周女士的手机进行检测,发现扫描的二维码里藏有木马程序。犯罪嫌疑人搜集到了周女士的身份信息后,又通过木马程序转发周女士的支付短信,结果周女士的银行卡就被刷走了1万元。

南京秦淮区警方介绍,扫二维码和转发网站链接的电信诈骗案增多,该区就增加了14.5%。新型诈骗伪装性极强,建议市民遇到陌生短信和网络链接,千万不要随意点,有条件的可以在手机里,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

网络红包骗局

红包骗局红包骗局2015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民胡先生从微信朋友圈收到一个88.8元的红包,打开后他看到有这样一句话:88.8元红包给您,新年红包领取,点击输入密码。胡先生输完密码之后,没多久就收到了一条您已付款88.8元的短信,他才知道,原来点开这条微信,是自个给骗子包了个红包。

2015年2月20号,中国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微博提醒网民,谨防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微信AA收款功能不熟悉的弱点行骗。在这个骗局中,骗子利用文字游戏对“AA收款”功能进行了伪装。他们在收款留言处填写了“送钱”的字样后,广泛向群聊中发送。红色的“AA收款”标志和伪装成送钱理由的收款留言,乍一看和红包信息颇有几分相似。

尽管“AA红包”看起来像一个红包,但是想要骗到钱,还需要用户的密码“配合”。很多用户上当是因为并没有注意到正在输入的是“支付密码”。警方提醒市民,但凡要求让你输入密码的红包那都是骗局。

2016年春节

2016年1月,QQ红包率先宣布除夕夜现金红包的金额超过2亿元,无疑是为在天寒地冻中的全国网友点了一把火。[3]

欧莱雅、美宝莲、大众点评、挖财、携程、微众银行、滴滴出行、微票等品牌都已加入QQ红包阵营,在除夕为大家派出红包。与QQ红包携手合作的品牌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其中挖财在跨年QQ红包中已经加入合作,并在跨年夜一举夺取App Store中国区下载第一,成为“红包营销”的经典战例,也吸引了众多商家关注QQ红包。

反应

媒体热议

法新社报道中国春节“抢红包”现象时,便指出这背后是互联网运营商的商业大战,目标是占有更多用户。

社会点赞

手机派发红包既有游戏性又有互动性,一下子拉近了与亲朋好友的距离,增进了情感交流。有亲戚朋友会大方地询问“你抢到了多少红包”,更有比较洋气的长辈,直接用电子红包取代了传统的压岁钱。在派发红包间,彼此之间的生疏减少一分,而亲切增进一分。

从商家设置的比手气中,人们还能挑战下自己的运气值。“红包要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正闲着无聊的朱萍看到单位的微信群突然刷出这么一条消息,立马眼睛一亮。

平时在群里潜水的同事也被“炸”了出来,都纷纷抢起了红包。一个红包点燃了大家的兴致,很快,原来几乎用于发布“行政命令”的微信群成了大家聊天的平台。

“如果不是抢红包,平时根本没人冒泡。”抢红包的神奇让朱萍有些惊叹。在朱萍看来,虽然微信红包只有几块钱甚至几分钱,但是,每一个数字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祝福。

“礼轻情意重,抢红包为春节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氛围。”但朱萍认为抢红包也要适度:“抢红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多的时候不妨也放下手机,多陪长辈们聊聊天。”

银行反思

税收争议税收争议光大银行利率的微降颇有一点拉开银行差异化竞争大幕的意味。与其以高成本死守存款,不如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商业模式。

当被微信支付假红包之手冲击了零售业务后,银行应该为自己争取一块新的“蛋糕”,比如为正在茁壮成长的互联网新业态们量身定制一些金融服务。以托管业务为例,一些小额、高频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与基金、年金、信托、保险资产等其他传统银行托管业务相比,交易操作更为频繁,对时效性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银行还要对信息技术系统、合规条款、业务流程重新改造,投入的成本和时间并不少。

银行还应该反思的是,自身的创新可否再快一点?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本来同样可以承载红包功能的强实名金融账户和APP,为何只能按照“金融功能互联网化”的轨道前行?同样拿着银行牌照却互联网基因十足的微众、网商来了,银行总得应该来点大招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