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目录导航

构造地质学

 

 

简介

  构造 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内 地质体的 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 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 构造运动常是其他 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一般限于形变和 变形机制方面的 研究。构造学或 大地构造学是对区域性 宏观构造演化史的研究,也是构造地质学的组成部分。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学相辅相成,前者的研究是区域构造演化的具体内涵,而后者则是前者变形机制的成因环境和条件的综合概括。
  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即褶皱和断裂的形态、变形组合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构造均匀域区划分带的研究,而后又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研究演化历史和变形期次与阶段。其核心是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因而总与学说、假说相联系。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造山运动造山运动

发展简史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造山运动造山运动

基本内容

  1859年霍尔在 研究北美地质时,发现 阿巴拉契亚山脉 古生代沉积区具槽形特征。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因沉积重力负荷而致下沉,1873年 丹纳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 地槽,并认为是地球因冷缩而在 大陆边绕出现的塌陷带。地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构造 地质学的起点。
  1887年 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的 概念。1883~1909年 修斯在收缩说的基础上完成 巨著《地球的面貌》,书中突出了地质学的全球观点,同时还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使地槽地台 学说得以建立,并奠定了20世纪前半叶的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泰勒1910年讨论了 欧亚大陆 第三纪山脉弧形向南突出,1912年 魏格纳有关大陆起源的论述,使大陆 漂移思想形成了 大陆漂移说。因此,在20年代前后,在地质学中开始了以地槽学说为代表的 垂直论,与以大陆漂移说为代表的 水平论有关主要 构造运动方式之争,并把垂直论与大陆位置相对 固定相联系,称为 固定论,而水平论固有大陆长距离漂移的认识,称为活动论。
  1928年 霍姆斯提出地壳以下物质 热对流的假说,用以解释大陆漂移。1930~1933年 哈尔曼和范·贝美伦提出的重力与 波动说,解释造山物质的运动规律。
   施蒂勒1924年提出了 造山期及其 同时性,支持了地槽学说的造山理论。1936年他把地槽进一步划分为 正地槽和 准地槽,其后又把正地槽分为 优地槽和 冒地槽。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构造地质学在造山作用理论与 岩石建造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发展,进而使地槽地台学说成为20世纪50年代 地质科学的主导理论。
  在 20世纪60年代,由 赫斯首先提出的 海底扩张说,以及由 转换断层证实 岩石圈运动符合描述 刚体球面转动规律的 欧勒定律,确立了岩石圈 板块构造学,并被誉为现代 地球科学理论的一次 革命,从而引起对地质学中原有的 基本原则和规律重新思考和再认识,也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现代化进程。
  构造地质学对地质体变形机制开展了实验和定量描述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 构造物理学,60年代,以 兰姆赛为代表,从构造形态 几何学中发展了 有限应变测量,提高了 构造变形机制的 定量研究的实践性。70年代, 地球动力学的 模拟实验和描述计算,扩大了构造成因机制的研究基础。
  

研究意义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质体的 次生构造及其成因和演化,同时也进行构造作用环境的重建和反演的研究,可概称为改造和建造。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和形成,并具复杂多样的特征。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次生构造都与内生地质作用相联系,这与地球深部作用紧密相关。岩石圈 板块运动是 地质构造演化的主因,所以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尽管有尺度不同和目的不一的差别,但都必须着眼于全球整体的地质演化规律与特定的形成环境相结合。
  各种构造作用主要都集中在上 地幔圈层以上的 岩石圈内,因而岩石圈又称为 构造圈。在这里,既有现今的活动构造现象,如地震可测量的板块运动向量等,也有各种已经固结了的构造,这种历史中的构造一直 可追溯至38亿年以前的古老地质体中。
  持续不断的构造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各种地质体发生形变,如岩层弯曲和断裂;地表升降造成山脉、高原和盆地;地表遭 剥蚀和盆地内沉积; 岩浆的侵入活动和 火山喷发等,它们都直接间接地由更为广泛而具体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从矿物晶格 位错至造山带的形成,不同成因环境和层次的 变质作用现象, 岩浆岩分带, 大陆碰撞区地壳压缩隆升和 邻区的盆地沉积充填,以及地质体演化发展中的 构造叠加和改造等,都是次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也研究由构造作用决定的 原生构造现象,如造山带的位置和形态、盆地的形态和分布,各种层次的变质作用与分带,不同成因的岩浆岩侵位和喷出活动条件等的本身特征,都由构造环境所决定,是由先期构造造成而又成为后继构造作用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学一样始于对大陆地质的研究。地壳构造具双层模式特征,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变形机制、作用过程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地下一般为10~15公里深处的脆韧性物性过渡带上下的差别。其浅部常见脆性构造变形,构造发育不均匀;而在过渡带之下,以韧塑性均匀剪切变形为特征,各类韧性剪切 构造面一般都很 平缓,多强烈置换构造和透入性特征。浅部的脆性断层向下进入韧塑性带时常 产状变缓。具细粒化 重结晶的 糜棱岩则多形成于脆韧性过渡带附近或更深些。
  构造变形的各种不同速率和长时间的作用进程,可造成地质体的 穿时现象,而不同阶段的构造作用可使构造发生 递进变形或叠加;它们在时空上的关系,主构造期间及递进变形期内的演化序列,又常与 沉积作用或岩浆侵位相关,这种具明显对应关系的主期又称为构造热事件,它不仅是构造变形产物,也是地质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有重要的 纪年意义。
  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研究精度则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 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极高的效益;采用反射地震技术研究地壳结构,并开创大陆 地学断面的研究和成囤,所有这些创新技术和理论,已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具体的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特征、水平运动和制图。
  实验室内的 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构造变形条件的温度和压力的测算、古应力场重建及古应力差值估算等已经实现。因此,构造地质研究的观测分析手段已是宏观更宏、微观更微,使不同尺度的构造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 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结合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计算机数字模拟则又开拓了为这方面实验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研究方法

  在于认识和运用 地质体的成因和运动的规律性。地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成矿背景,控矿容扩因素都与构造演化、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紧密联系。构造地质作用更是 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工程建设及减灾等 环境科学问题,也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直接相关联。
  

目录

  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 观测,其 研究精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 20世纪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的运用,对 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了极高的效益;反射地震技术的运用和大陆地学断面的研究对于揭示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有这些创新技术和理论已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具体的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特征、 水平运动和制图成为可能。实验室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构造变形条件的温度、压力测算、古应力差值的估算和古应力场的重建等均已实现。这些都使得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动力学上结合得好,研究得更深入。

编辑推荐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岩层及其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一、岩层和地层的概念
二、层理及其识别
三、判别沉积岩岩层顶、底面和层序的原生构造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出露特征及厚度
一、岩层的产状
二、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及厚度
三、倾斜岩层的出露特征及厚度
四、直立岩层的出露特征及厚度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二、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
三、研究地层接触关系的意义

第三章 岩石变形分析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力和应力
一、外力、内力、应力
二、应力状态分析
三、构造应力场和应力集中
第二节 岩石变形分析
一、岩石变形和应变的概念
二、岩石变形的方式
三、岩石变形的阶段
四、岩石的破裂方式及剪裂角分析
第三节 应变椭球体
一、应变椭球体的概念
二、应变椭球体的应用
三、递进变形
第四节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
一、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二、围压(静岩压力)
三、温度
四、溶液
五、时间

第四章 褶皱
第一节 褶皱的基本概念
一、褶皱的基本型式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
三、褶皱的翼间角、波长和波幅
第二节 褶皱的几何形态描述
一、横剖面上褶皱的形态描述
二、褶皱内部量值关系及形态的描述
三、纵切面上的褶皱形态
四、平面上的褶皱形态
五、圆柱状褶皱和非圆柱状褶皱
第三节 褶皱的分类
一、褶皱的位态分类
二、根据岩层厚度和等倾斜线变化的褶皱分类
三、褶皱的组合型式
第四节 褶皱成因分析
一、纵弯褶皱作用
二、横弯褶皱作用
三、剪切褶皱作用
四、柔流褶皱作用
第五节 褶皱的野外观察和研究
一、野外和地质图上确定褶皱的存在
二、褶皱内部小构造的研究
三、褶皱伴生构造的研究
四、褶皱形成时代的研究
五、褶皱与矿产的关系

第五章 节 理
第一节 节 理的分类
一、按节 理的成因分类
二、根据节 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三、按节 理形成的力学性质分类
第二节 节 理的分期与配套
一、节 理组和节 理系
二、节 理的分期
三、节 理的配套
第三节 剪、张节 理与褶皱、断层的关系
一、剪、张节 理与褶皱的关系
二、剪、张节 理与断层的关系
……
第六章 断层
第七章 劈理和线理
第八章 岩浆岩区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
附篇一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附篇二 构造地质学基本技能实习
附录I 常见岩石花纹图例表
附录II 常用地质检造图例和地质界线图例表
附录III 地层代号和色谱
附录IV 真、视倾角换算图
主要参考文献

词条图册

《构造地质学》是以地质矿产部教育司1987年颁布的“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构造地质学》供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地质技术人员参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