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图册(6)打芦花车牛返村,原名杜村。
2700多年前,因 闵子路过此地发生 芦衣顺母典故,故改名。
鲁哀公十八年, 颛孙子张为孔子守孝结束,将回老家陈国。但因楚已灭陈,于是把家搬至萧地 车牛返定居(现车牛返有子张故庐遗址)。
元大德年间,乡人在该村增建“四贤祠”,分别祭祀闵损、 颛孙子张、颜子柳和 孟子。
元末,诗人 王份,在游车牛返千佛菴时留有:《游车牛阪(返)因憇千佛菴赠巨川上人》的佳句。
明万历年间, 徐继芳(浙江临安人,任江南 庐州同知)在 闵子覆车处作诗一首《过车牛阪(返)有感》
2005年9月,鞭打芦花车牛返遗址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安徽乡村旅游规划(征求意见稿)》把鞭打芦花处石碑遗址、千佛禅寺遗址等列入安徽省乡村旅游规划。
2014年年底萧县车牛返村委会经过村民募捐筹款进行重建千佛禅寺,重修后的寺庙布局为上中下三进院落,布局合理,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和四大金刚塑像等,院墙绘有十八罗汉等图像。寺院内现存有3棵大针叶松树,和4棵常青松1棵腊梅花树。1块乾隆时期《圣谕碑》,1块康熙时期《千佛庵题名碑》。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位于中国安徽省 萧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 五洞山的南麓,隶属 杜楼镇孟窑行政村。隶属萧县杜楼镇孟窑行政村。
闵子父亲 闵马的八世祖为鲁国国君 鲁闵公,按当时制度,八世之后将 别于公族,降为庶民。又逢鲁国“三桓弄权”,于是闵马夫举家迁居相邑之东萧地(今萧县城东南40公里处)安家落户,受聘于王室大户做塾师。据《萧县资源集》载:“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虐待闵损。某年正月初二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 闵子骞驾车,当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时,天气骤变,朔风怒吼,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禁不住风寒,浑身直打颤,缩作一团,因手指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
然 闵子其弟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其父见状十分气恼,“你这个孩子,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东西”!随着一声喝斥,举鞭向闵损抽去,转瞬之间,惊人的现象出现了。鞭打之处,棉袄绽开,芦花飞扬,其父一时惊呆了,看是厚厚实实的棉袄,原来里面全是芦花。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方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虐待前子。激怒的父亲二话没说,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匆匆磨墨展纸,写下了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
看了父亲的举动,眼看这个家就要破裂,闵损不计前嫌,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哭着苦苦哀求父亲看在他弟兄三人的份上,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后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悔恨莫及,羞愧难当。其父听了儿子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这后母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悔而向善,把闵损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今人为图方便,简称“ 车牛返村”。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后来,人们将其故事纳入 二十四孝,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 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并编成戏剧广为演唱,遂使闵子之孝名扬天下。
元大德年间,乡人又在该村增建“四贤祠”,分别祭祀闵损、 颛孙子张、颜子柳和 孟子以作尊贤崇儒,彰显孝道,自此,该村又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
萧县的“鞭打芦花处”是二千多年前,人们为了纪念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其中的闵子骞忍受痛苦和屈辱孝敬后母而立的石碑,是历代宣传孝道的重典型,是孝文化的基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过车牛阪(返)有感
据清代 嘉庆年间《萧县志》记载, 徐继芳(明万历年间,浙江临安人,任江南 庐州同知)在 闵子覆车处作诗一首《过车牛阪(返)有感》:阪到崎岖叱犊来,絮衣寒透北风哀。令人却忆芸瓜客,昔日车从胜母过。
游车牛阪(返)因憇千佛菴赠巨川上人
元末诗人 王份,在游车牛返千佛菴时也留有佳句,《游车牛 阪(返)因憇千佛菴赠巨川上人》:奇嶂忽当头,清阴满院幽。云光罨领树,翠影落僧楼。未识圜中趣,聊从物外游。此间容少憇,真觉类浮鸥。久被浮名误,兹成物外缘。因君新置酒,使我爱逃禅。胜地消尘劫,雄心醉佛前。可能空色裏,少许悟真诠。
【 备注】:1. 王份,字仲质, 永嘉人。身处元末战乱,隐居吟咏以终。其诗流传不广,《御选元诗》选录五首,明赵谏《东瓯诗续集》卷五据地方文献录存其诗三十一首,清钱熙彦《元诗选补遗》编录其诗三十二首,并云有《玉雪台集》,但未见著录、流传。生平事迹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2.法名:巨川上人,又称 绝粒和尚、休粮僧。工诗词,唐肃宗时期为灵苑寺住持(在今浙江省富阳市胥口镇)。
千佛禅寺坐落于安徽省萧县 车牛返村,象山脚下北麓 ,坐南朝北。是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记载千佛禅寺原名“千佛庵”,始建于公元688年唐朝武则天时期,根据寺庙内现存石碑记载,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香火持久不衰。
千佛禅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曾历经三次破坏,直到 民国三十年经当时寺庙江亭主持第三次重修。第三次重修时改名为千佛禅寺。
山门楹联为:“林泉绕殿千佛寺,石峭迎门 五洞山“。此山门楹联是民国时期的大和尚每年春节都悬挂此对联在山门两旁,但从未树牌,现后人为圆大和尚之心愿,现将此楹联树匾悬挂于山门两侧。
车牛返千佛禅寺分山门、前院、中院、后院、西院。前院东大殿悬挂 乾隆皇帝的圣旨和历代名人的题字。
中院的东大殿、中大殿和后院的东大殿和中大殿,以及后院的南大殿分别塑有释迦牟尼、十圣、如来、八十菩萨、圣观音、三十面观音、五大明王、十八罗汉、十四姹女、西天二十八组、十方佛像等雕像。
山门楹联为:“林泉绕殿千佛寺,石峭迎门五洞山。”
中大殿悬挂数吨重的大铜钟,正门悬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题字三米见 方的“宝藏”金字巨匾。西大厅经房存放着大量经典佛学著作,据记载内有四十二刚经、大藏经、法华经、华严经、佛教十三经、心经等众多佛学经书。
后院西侧是后花园,有众多名贵树木和奇异花草。“千佛禅寺”在康熙时期已经是皖北众庙观之首,下辖皇藏峪瑞云寺、天门寺、圣泉寺和淮北相山显通寺。并负责各寺庙的食宿开支。
“文革时期”,萧县王寨区政府对“千佛禅寺”进行过一次彻底的破坏,庙石、砖瓦、浮雕木料运到王瘵新区政府,使其500多年的巨观遭到灭顶之灾。
名字 | 简介 |
---|---|
乾隆圣谕碑 | 乾隆御笔圣旨石碑现存千佛禅寺遗址内,此碑刻于大清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十三日(公元1767年),上有记录有关于本寺庙官方用地拨地等重要的详细信息。 |
惠我南黎金匾 | 东大殿正厅悬挂乾隆皇帝亲笔手书的“惠我南黎”和南墙悬挂的“孝道永弘”金字大匾。 |
米芾“宝藏”巨匾 | 据清朝《赵绍祖金石学三种》记载:宋“宝藏”二字在无为州,未见。米芾书。原碑在无为县,清朝时期就已不存。之前“千佛禅寺”内中大殿悬挂的“宝藏”巨匾可认为清朝前所遗存之珍品,整匾共三米长,一米二高。 |
千佛庵题名碑记 | 书曰作善降祥又曰无德不报盖以言感召之必然也都人士而外则咸寄其权于佛教焉佛不事劝论而若或道之佛不事名法而若或齐之者则以有一好善者倡之于前而千百亿万众有以承之于后也车牛坂(返)千佛古刹襟山带河轮回辉煌萧邑巨观也没于岁晚务见瞧察如云衲不同启者振兴乡区也无论远近时无论丰歉其输诚拜祷者三年于兹矣其好善宁有竞乎佛经云欲知来世因今生作者是余嘉其好善之有成而知其迎祥食报之不也因记其姓氏而不衰,邑序床膳生员任谒董木拜撰,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戌菊月榖旦,落碑石路九先书,主持僧如德建造 |
小孤山汉墓在车牛返闵子骞覆车古道旁的一座小山丘上,此墓历史上经过多次盗挖,墓口散落着各种陶器碎片。经初步目测,墓口外南北两侧有古槐各1棵,墓形均为2米左右长宽,3米深的方形大墓,墓室底部向周外拓展,内部空间很大,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在村东头山脚下鞭打芦花处立了一块石碑,由李恒章撰文、王兆敏书丹、蒋相帆刻石、杜长耀竖碑。碑文为:“孝哉闵子!人无间言,必在汶上,忠操靡坚。哀之今人,忠孝荡然。求则得之,效法前贤。”此碑损坏后,后人又在原址上重立一碑,上刻“鞭打芦花处”(此碑刻于民国乙卯年),至今保存尚好。
为纪念 闵子骞、 颛孙子张、颜子柳,唐代唐元宗时期,追封三人为萧伯。明朝 嘉靖十三年,知县朱同芳在白茅山(今圣泉寺 三仙台)建三贤堂, 孟子后裔于元大德初年由 邹县迁萧,为祀奉 孟子,于 车牛返建四贤祠,以作尊贤而张读书之风,祠堂外还有“四贤晒书台”、“子骞泉”、“子柳泉”、“子张泉”等遗迹,今仅存祠堂遗址。
五洞山坐落于萧县 车牛返村北堍,海拔247.5米。《 萧县志》记载五洞山是宋朝当地村民躲避金兵扫荡躲藏在此。有南洞和北洞遥相对望,南洞犹如悬崖峭壁,洞门下有一处古井泉,此井常年不枯,并有泉水。山下是薛显故里薛村。
中华孝文化节纪念闵子骞为弘扬中华孝文化,纪念孝圣闵子骞,从二零壹三年起中华孝文化节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二日至正月二十五日隆重举办纪念大会。“鞭打芦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闵子骞的孝行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将闵子骞所在的乡命名为闵贤乡,将发生“鞭打芦花”故事的村庄命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鞭打芦花处”的地方树石碑,把每年正月二十四定为孝贤古会并沿袭至今。孝贤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思想精华。现场宣传孝文化的精髓内涵,在群众中扩大了孝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今后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打造宿州的孝文化品牌,让孝文化在本地发扬光大。
“百善孝为先”,为传承闵子骞的孝贤文化,萧县车牛返村举办的孝善书画艺术节,在推动车牛返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孝善主题书画作品展也同期展出,萧县众多书画家挥墨泼毫,各显身手。春秋时期“鞭打芦花车牛返”的故事发生在萧县,闵子骞的孝行传颂至今。为弘扬孝善精神,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称号的萧县,将书画作为孝善文化为载体,以艺术的形式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
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四车牛返村千佛禅寺隆重举行每年一度的春季文化古庙会。古庙会历时三天,期间举行开幕式、佛供养、禅论坛、书画展、诵经礼忏、民俗表演、戏曲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动。
千佛禅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佛禅寺春季文化古庙会和纪念孝圣闵子骞的中华孝文化节同样重要。春季的文化古庙会,更能体现百姓的参与,与民同乐,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地域特色较为浓郁;重在禅佛文化的传播和纪念活动。祈祷世界和平、社会和谐、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地域性更为广阔。恢复古庙会这一盛典,包括纪念闵子骞举行的孝文化节,将使千佛禅寺常年吸引游客,传承和发展孝文化,在壮大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和提升车牛返知名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据《度愚和尚传》,度愚,萧县车牛返人,俗姓杜。姑母为尼僧,鼓励 度愚自幼钻研佛经。度愚先后求学于
南京宝华山、浙江天台山、镇江金山寺和扬州高旻寺,“律、教、禅、密、净,彻底贯通”。顺治八年,度愚前往瑞云寺,艰苦创业,开十方丛林,春冬依律传戒,凡四十余年经营,号称“中兴”。度愚方丈,学贯禅教律净,瑞云中兴,当与此不无关系。
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 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 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颛孙子张,(公元前503—公元前446年)名师,孔子的学生十二大贤之一,父辈陈郡阳城人,生于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戊戌正月十三日。幼聪慧,十岁时,值孔子周游讲学于陈,拜孔子为师。十三岁,随孔子由陈去蔡国,后又随孔子由蔡去楚、卫。二十岁时,随孔子返回鲁国。是年,与闵子骞、子贡等同学一起到 萧县,游历了萧县东南的 天门寺(现存有圣人场、晒书台等圣迹)。
据嘉庆《萧县志》记载: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岁。郑康成曰鲁人,唐元宗时追赠萧伯之一。封阳谷侯。孰封于萧,实腱子柳。夙饫格言,克遵善诱。明德斯馨。贤业所就。以侑于儒,传芳逾茂。
鞭打芦花车牛返为全天候免费景点。
客车线路:
萧县地处交通要道,南上北下极为方便,坐车先到 徐州或 淮北转到萧县客运西站,从萧县坐开往芦花方向车至车牛返村西头路口下车即到。
自驾游线路:
一、从徐州方向沿G311国道行至萧县,从萧县向西行至丁庄,从丁庄向南行至20里路到车牛返村路口向东进入车牛返村即到。
二、从淮北方向沿S202省道行至连霍高速郭庄出口,从出口向西行至瓦子口,从瓦子口向北约10路至车牛返村口向东进入车牛返村即到。
三、从淮北方向沿S202省道行至连霍高速郭庄出口北1公里至郝桥村,从郝桥村向西北方向行1.5公里至孙小林子村,沿孙小林子村有平坦宽阔的山路翻过山口就是车牛返。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统美德,为后人树立孝文化的典范,促进构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筹备在中国安徽萧县建立“中国百孝文化园”,利用杜楼镇车牛返村的自然资源的人资源,扩大“鞭打芦花”的建设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百名以上孝子孝女的典型,使其扩大建成为全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基地。
萧县杜楼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谋划,统筹安排推进,加快旅游开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依托“鞭打芦花车牛返”孝文化基地,把五洞山景点、鞭打芦花处、千佛禅寺、四贤祠等景点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开发。现千佛禅寺已建成,其他项目开发正在论证、引资,力争把孝文化基地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场所。
现利用杜楼镇车牛返村的山森、山坡的荒废山地200余亩。其中以现有的“鞭打芦花处”石碑为中心,向周边扩展,恢复“四贤祠”、“鞭打芦花处”碑坊,圣旨碑等古建筑物用山地40亩,新建“中国百孝碑廊”占地120亩,新建中国百孝展览馆占地10亩,新建敬老院占地20亩,门面及停车场发仿古建筑物为主题,体现中华民族古代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