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9795/9796次列车

K9795/9796次列车

中文名 K9795/9796次列车
车体2 18型客车
承运国1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目前车次 K9795/9796、13/14
承运商1 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
开行日期1 1992年6月20日(哈萨克斯坦)
所属铁路局 阿拉木图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
列车等级 国际列车、快速列车
运行区间 阿拉木图—乌鲁木齐
目录导航

历史

1954年10月,中国与 前苏联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并组织联运的联合公报》,商定修建中国通往苏联的第三条国际通道,由两国负责修建各自境内的路段。1958年,中国路段兰新铁路在新疆境内全面施工,乌鲁木齐以西至国境线的北疆铁路工程也同时进行。但其后因 中苏交恶,至1961年5月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停工。1980年代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铁路亦于1985年5月1日复工,并在1990年9月12日实现与苏联土西铁路接轨,构成了 新亚欧大陆桥。

1991年5月7日,中苏铁路关于亚欧大陆桥集装箱货物运输会谈在乌鲁木齐举行,双方商定经由阿拉山口- 德鲁日巴(今多斯特克)开办国际铁路客运业务。同年12月25日, 苏联解体,原与阿拉山口接轨国变更为哈萨克斯坦。1992年2月26日,中国铁道部与哈萨克斯坦交通部就加强两国铁路间运输合作问题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尽快将阿拉山口-德鲁日巴 国境 口岸投入正式运营,并签署国境铁路协定。3月30日,中哈铁路代表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谈并签订议定书,双方同意在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间开行国际旅客列车,分别由乌鲁木齐铁路局和阿拉木图铁路局担当。议定书还规定了列车开行日期及时刻表、列车编组和售票、清算及客车技术维护和交接办法等内容。

1992年6月20日,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行,车次使用 13/14次,由哈萨克斯坦铁路担当,列车在多斯特克站更换转向架,每周运行1往返。当晚在阿拉木图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哈萨克斯坦 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总理 谢尔盖·捷列先科和中国铁道部长 李森茂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庆祝仪式。23日举行了该趟列车在乌鲁木齐的首发仪式, 中国 国务院副总理 吴学谦和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及 塔吉克斯坦3国副总理出席了庆祝活动。[1]

1992年9月19日,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国际旅客列车加挂 塔什干-乌鲁木齐直通客车,由哈萨克斯坦铁路担当,至1993年10月停挂。1993年4月3日,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第二趟13/14次(后变更为 N895/896次)国际旅客列车开行,由中国铁路担当,并在乌鲁木齐加挂 兰州-阿拉木图直通客车,至1994年4月7日停挂。

2009年4月1日,乌鲁木齐铁路局实行新列车运行图,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国际列车在中国境内使用的N895/896次调整为 K9795/9796次。

2015年7月1日,中方担当的乌鲁木齐南~阿拉木图(阿拉山口)K9795/6次由现行经阿拉山口改为经 霍尔果斯出入境,哈方担当的乌鲁木齐南~阿拉木图K9795/6次国际旅客列车变更车次为K9797/8次,仍经阿拉山口出入境,并调整开行规律为乌鲁木齐南每周六到、开。

列车编组

哈萨克斯坦铁路担当的K9795/9796次列车使用 德国制造的哈萨克斯坦俄式客车,车身标注“мест”(俄语,意为“席位”),全程采取9节车厢编组,其中四人包厢式硬卧车7节、双人包厢式软卧车及行李车各1节;中国铁路担当的K9795/9796次列车使用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的 中国铁路 18型客车,采用与 25K型客车相同的蓝色涂装,全程采取9节车厢编组,其中四人包厢式硬卧车7节、行李车及空调发电车各1节。

因中哈铁路 轨距不同,中方为1435毫米 标准轨,哈方为1520毫米 宽轨,因此列车往返均需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多斯特克站更换 转向架。整个过程一般是用起重设备将客车整列抬起,原转向架推出,再推进另一轨距的备用转向架。乘客则一直留在列车上。

运行区段 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铁路)
车厢编号 1 2—8 9
车型 MECT-24 定员24人 软卧车 MECT-36 定员36人 硬卧车 MECT 行李车
运行区段 乌鲁木齐↔阿拉木图(中国铁路)
车厢编号 1 2—8
车型 XL18 行李车 KD18 空调发电车 YW18 硬卧车

机车交路

运行区段 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铁路)
车厢编号 1 2—8 9
车型 MECT-24 定员24人 软卧车 MECT-36 定员36人 硬卧车 MECT 行李车

词条图册

运行区段 乌鲁木齐↔阿拉木图(中国铁路)
车厢编号 1 2—8
车型 XL18 行李车 KD18 空调发电车 YW18 硬卧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