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五柳集抬阁起源于明朝,与为祭祀火神爷而举行的戏剧、曲艺演唱活动密切相关。据县志和康熙49年碑文、万历24年何娘娘坟碑文记载:康熙49年五柳集村北隅缮复火神庙广生殿,腊月初一至新春正月十五日为火帝真君圣会期,正月初七、十五日分为火神帝君和圣母寿诞之辰,民众汇集,艺乐纷呈,五柳集三街皆出抬阁庆贺,祈保平安……。另据村中老人传述:明朝间,五柳集村建有岱王庙、泰山庙、老奶庙、龙王庙、土地爷庙、祖师庙、馗敬楼、火神庙等近10座庙宇,其中以火神庙香火最旺,据说是因为火神爷最灵验。为此,康熙49年,村民集资重修广生殿(火神庙),是年为庆祝庙宇落成,祭拜火神爷,三条街各自置办了抬阁,当日在火神庙前演出,自此每年腊月初一至新春正月十五日为火神庙会期,正月初七日、十五日为出阁日,届时到庙前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并与相距3公里的安庄村的火神奶庙串联活动,说是正月初七是火神爷生日,正月十五日是火神奶生日,两村村民每逢正月初七、十五日都相互烧香、出抬阁和其它民间文艺活动到两庙前演出,,当年“大炼钢铁”时,两幅抬阁铁架被毁,另一幅抬阁被会首闫本富冒险藏放在地下窑内才得以幸存。此活动历代沿袭,除“文革”间不能出阁外,至今,从未间断。1991年11月15日还参加了县首届大米节庆祝活动表演。
五柳集抬阁的演出剧目多为颂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宣传爱国精神、真挚爱情、勤劳智慧,无畏险难、弘扬正气等民族气质,具有杰出的文化价值;抬阁造型,巧妙、艺术、奇特、惊险,魅力无穷,融木艺、铁艺、化妆、设计、传统游艺、戏剧、舞蹈于一体,有机结合,综合展示,具有杰出的科学价值;五柳集抬阁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传承了明代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民间传统、民间技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
五柳集抬阁系造型艺术。边行进边表演,不但人物造型逼真艺术,内容奇特新颖,且与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是在火神信仰主导下的民间游艺活动,对于塑造当地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二、五柳集抬阁的演出活动及其特点
五柳集抬阁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日、十五日演出,其间有着严格的程序,每年的腊月初一,三道街的会首齐聚到火神庙商定出阁事宜,之后按出演内容分工分头准备。正月初七日晨,三街会首天一亮首先到火神庙烧香,磕头祷告,表明要为火神爷出抬阁表演节目,祈求保佑安全。八、九点钟,等孩子们化好妆后,由会首带他们和家人到火神庙再次烧香祷告,祈求保佑。10点钟整,三道街三付抬阁同时放铳开始上粧表演,先到相距3公里的安庄火神奶庙烧香表演,再回村逐街表演,最后在本村火神爷庙烧香表演后卸粧。抬阁表演行进间,配有锣鼓音乐,伴有高跷,竹马,背粧,狮舞,杂耍,压水官等民间文艺表演,演艺队伍多在200人以上。
五柳集抬阁造型奇特,“阁”为1.2米见方,高1米的正方形木质座架。底座中以铁杆为支架,上饰有假山、亭子、花卉等,“阁”以“桩”为依托,分三层,高5米,上下连在一起,由16个健壮男子用两根4米长的木杠抬着。“阁”的框架上直竖12根有一定弹性的铁杆架,杆上焊有能安全固定演员的三层结构极为巧妙的铁环架,环型铁架重心稳妥,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夹身舒服,有惊无险。按一层三人、二层两人、三层一人的布局分别由五至七岁的儿童根据不同戏剧化妆后坐于其内,着较大型戏装罩住铁架,并伪装成站立姿势,同时,阁上小演员还要根据人物特点作出相应动作;每层装架间衔接处,均以花瓣、树枝、鸟翅、扇子、刀尖、仙桃、帅印、花篮、帽沿等细小物品造型装饰掩盖。观之,如人立于花瓣、刀尖、鸟翅、仙桃、扇子、帅印、花篮等难以承受的物体之上,给人以奇特、惊险之感。上桩的孩子们扮演的戏剧人物多取自村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且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传统戏剧。如西游记、白蛇传、天仙配、牛郎织女、杨家将、岳家将、哪吒闹海、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近30出剧目。
五柳集抬阁是在吸取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流动展示性民间造型艺术,其主要特征是:
(一)演出规模宏大、壮观。仅一付抬阁就需16个人才能抬起,加上6名上粧演员,6名护卫人员、12名乐手,计40人,再加上伴演的24架高跷、16架背粧以及舞狮、竹马、杂耍、压水管等民间游艺,总计参演队员在200人以上。
(二)抬阁造型新颖、奇特。上粧的演员如站立在花瓣、树枝、花卉、鸟翅、刀尖、仙桃、帅印、扇子、等难以承受的细小物品之上,演员还在上面表演。
(三)综合了木艺、铁艺、化妆、设计等多种技艺巧妙有机结合,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
三、五柳集抬阁与民间信仰
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五柳集抬阁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从抬阁的起源来看,是为祭祀火神而兴起并盛行。在五柳集村民的心目中,只有虔诚地祭拜火神,才能求得火神的保佑,才能居家平安。如若惹怒了火神爷,就会受到惩罚。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有关火神爷显灵的传说,而且当事者有名有姓,让人听了不由不信。
传说一:在缺吃少穿的旧社会,抬阁表演所用的服装、道具自然也不会准备得太充足,长期搁置的服装会出现霉烂抑或被老鼠啃噬等意外状况。平常百姓家有裹体的衣服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这时候,会首就会到有新娶进媳妇或者将要出嫁闺女的家庭借服装救急。有一年,原本有嫁衣的那家因为不舍得借给使用,随后放在衣橱里的衣服莫明其妙的被烧成了灰烬,而衣橱却安然无恙。
传说二:村里的姓余的画匠,有一年负责给火神塑像涂色上妆,因其急着赶活而塑像不干,于是就燃起一堆火来烘烤塑像,不曾想惹下了大麻烦。从此,家中什物每每无缘无故的起火,防不胜防,后来没有办法只好举家搬到相距十多公里的福宁集乡居住,岂料火神仍不罢休,火灾依旧。迫于无奈只好二次搬迁到了黄河以南。至今,余姓人家的坟茔还在五柳集村。
传说三:有一年出阁表演时,一村民嫌累不愿参与,就谎称自己病了,随后上吐下泻,难受不已。着实领受了一番火神的威力,事后对人说:再不敢说谎骗火神爷了,火神爷真的是太灵验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五柳集抬阁这一文化载体中,渗透着当地村民浓厚的宗教情结。在日常生活中、生产活动及社会习俗中通过抬阁艺术建构了祈求超人间力量保佑现实人生的信仰体系。所以,历代村民都试图通过虔诚的祭拜及抬阁表演,与冥冥之中的神灵沟通。以期获得超常力量的护佑。这些对于超凡力量的崇拜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民众精神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渴望受神秘力量的感召,历经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抬阁表演在他们看来是如此的神圣,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忘情、神圣的参与表演中,仿佛给往日平淡的日子注入了兴奋剂,在释放、宣泄某种情愫的同时也平添了诸多莫名的期盼和希冀……
四、五柳集抬阁的生存困境
由于抬阁表演体力强度大,动用人员多,无经济报酬及原官方重视不够,本村又无活动经费,加之近几年来受经济大潮的影响,村子里的青壮年春节过后多数忙于外出打工,这就给抬阁的演出造成一定的困难。使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出现危机。传承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村民在“文革”中冒险藏存的一付抬阁也因为饱经风霜需要修护等原因,文化主
五柳集抬阁
管部门近几年来虽采取了保护措施,但仍存在传承断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