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和硕特蒙古原属新疆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朝末年,和硕特首领 顾实(一作固始)汗率部众进入西藏和青海。清康熙时, 顾实汗后裔分为三部,即西藏之 拉藏汗,青海之鄂齐图汗,河西之 阿拉山王。康熙十六年(1677年)厄鲁特蒙古 准噶尔汗 噶尔丹兴兵袭杀鄂齐图汗,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纷纷避居甘肃大草滩。 噶尔丹叛乱被清廷平定后,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接受清使招抚。三十七年十一月,清廷封顾实汗第10子达什 巴图尔为 和硕亲王。五十五年.达什巴图尔去世。其子 罗卜藏丹津袭爵亲王。时原为和硕特蒙古控制之西藏被准噶尔汗策旺阿拉布坦占据。清廷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西藏局势,于五十九年派兵进藏,驱逐准噶尔军,组建了以 康济鼐为首席 噶伦的地方政府。从而,既驱逐了西藏的准噶尔势力,又结束了和硕特对西藏的控制。罗卜藏丹津虽参战有功,但其独霸青藏之谋被挫,故对清廷极为不满。雍正元年六月,罗卜藏丹津乘驻 西宁之抚远大将军 允礼回京之机,公开正式宣布重建和硕特先人 霸业, 暗约 伊犁(今新疆 伊宁西)策旺阿拉布坦 应援,胁迫和硕特蒙古各 台吉于察罕托罗海(今蒙古温都尔杭爱北)会盟,命其放弃清廷之封爵,恢复以前旧称。罗卜藏丹津自称“达赖 浑台吉”,统驭诸部。亲王 察罕丹津、 郡王 额尔德尼等不从,罗卜藏丹津便发兵进攻之。双方四次交战,察罕丹津、额尔德尼等皆败,退往甘肃 河州地区(今 甘肃临夏),并向清政府求援。七月, 雍正帝命驻西宁(今属青海) 兵部侍郎 常寿往谕,命罗卜藏丹津收兵。罗卜藏丹津竟扣留常寿。九月,青海 塔尔寺大 喇嘛察罕诺门汗从罗卜藏丹津叛,挑唆远近喇嘛及百姓20余万人,掠 牛马,烧草谷,抗官兵,犯西宁。青海大乱。十月, 川陕总督年羹尧率师自甘州(治今甘肃 张掖)至西宁,奏请进剿。雍正帝于十月初二日,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指挥清军平定叛乱。时各路清军尚未聚齐,罗卜藏丹津攻破西宁附近几处要点,进攻西宁。西宁守军凭城固守,年羹尧指挥部下用大炮将 叛军击退。初战得胜后,年羹尧一面令清军继续肃清西宁附近叛敌,收复失地;一面全面部署平叛作战:以总兵 周瑛率兵一部,截断叛军由青海入藏之路;派 都统 穆森驻防 吐鲁番(今属新疆), 副将 阿喇纳驻防噶斯(今青海油砂山附近),防叛军与伊犁之策旺阿拉布坦会合;命 参将 孙继宗驻防于布隆吉尔(今甘肃 安西东),就近策应。年羹尧还奏请朝廷增派 副都统花色等将 鄂尔多斯兵、副都统 查克丹将 归化(今 呼和浩特) 土默特兵,总兵马黩伯将 大同镇兵,调往甘州,会同作战。年底,清军先后在镇海、 南川、申中、北川、奇嘉等堡击败叛军,西宁附近形势基本稳定。年羹尧又奏请朝廷:选陕西、甘肃、四川、大同、榆林 绿旗兵及蒙古兵,共1.9万人,由 岳钟琪率领,分别由西宁、松潘(今属四川)、甘州和布隆吉尔四路进剿;防守西宁、永昌、布隆吉尔、巴塘、里塘(今四川 理塘)、 关(松潘北)、 察木多(今西藏 昌都)等重要关口,以保证后方与进军路线的安全;除归化与张家口购买马、骆驼外,另请 太仆寺拨给 战马3000,以 巴里坤屯田军选骆驼2000,调青海备用;贮备 军粮;请拨发优质 火药100骆。以上计划,得雍正帝旨准,并加拨战马1000匹,增发火药1倍。二年正月,雍正帝授四川 提督岳钟琪为 奋威将军,命其 随远大将军年羹尧进兵平叛。年羹尧将陆续到达的6000清军分作三路,总兵吴正安出北路,总兵黄嘉林和副将 宋可进出中路,奋威将军岳钟琪和侍卫达鼐出南路,准备二月进兵。时,西宁东北郭隆寺喇嘛忽然齐聚操演,又传令东山一带藏民于 正月十一日叛乱。年羹尧即派岳钟琪和 前锋统领 苏丹,统兵进剿。十二日,叛军1万余人在哈拉直沟拦截,清军奋勇冲杀,攻占3座山岭,捣毁叛军lo座营寨。随后乘胜向郭隆寺方向开进,沿途又捣毁叛军7座营寨。十三日,抵郭隆寺。其时,千余名叛军于寺后山洞中, 负隅顽抗。清军施放 枪炮,堆柴焚烧,挥刀肉搏,将叛军6000余人全部消灭。罗卜藏丹津自西宁附近败走后,退踞于青海 柴达木以东的敖拉木胡卢。郭隆寺之战后,清军分三路大军于二月下旬进至伊克喀尔吉,捕获叛军头目阿尔布坦 温布;三月,岳钟琪部进抵布尔哈屯(参见 布尔哈屯之战),直逼罗卜藏丹津驻地额母纳布隆吉;并分兵 一路向北,加强柴达木兵力,截断叛军逃往噶斯之路。罗卜丹津无力组织反攻,先逃往 乌兰穆和尔,又逃往柴达木。清军在岳钟琪率领下,蓐食衔枚,一夜间驰行160里,于黎明时抵罗卜藏丹津驻地。叛军于梦中惊醒,马不及鞍,仓皇 逃溃,罗卜藏丹津易妇人服逃走,后投伊犁策旺阿拉布坦。清军此次追剿,出师15日,歼敌数万。
点评:此战,清军调度得当,及时防止了叛乱的蔓延。年羹尧剿抚并施,部署严密,采取岳钟琪“乘春草 未生”,“捣其不备”方略,卓有成效。此战后,清廷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改 西宁卫为 西宁府,对蒙古族各部采取编旗设 佐领措施,同时派驻“办理青海蒙古 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 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一切政务,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