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目录导航

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大致介绍一下社会认知理论大致的发展过程:

1947年,J.S.Bruner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纵观以往研究,首先提出了社会知觉概念,并且就此进行实验,从而开启了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大门。

1970年,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广泛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受到信息加工理论的深刻影响,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1978年,在Western Ontario大学召开的第一次人格社会心理学Ontario主题研讨会上,首次选择社会认知作为大会的议题,而且,这次会议的有关论文被编成会认知专辑》。1982年,由Guilford出版社在纽约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社会认知进入了心理学主流的视野。从1990年开始,心理学家逐渐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社会认知的内隐层面,从而加深了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和把握。

应该说从J.S.Bruner开始,尤其是1 970年以来,社会认知研究的范式不断调整变化,使社会认知的研究框架日益明确,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内容逐渐深化。但社会认知研究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由内容向过程的研究转换,并随着研究深入进行结构与过程的整合。

1.社会认知的结构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心理是以一定的结构存贮于人的头脑中的,结构及其部分之间具有相互关系。有3种理论对社会认知信息的存在方式进行解释:

第一种可以称为特征理论,认为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当受到相关的刺激时,人就会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再与长时记忆中的特征及联系进行比较,从而对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做出反应。第二种观点是原型说,认为某一社会心理形成的认知可以看成是这一社会心理各种具体现象的概括的表征,它是这一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第三种观点是样例理论,它认为社会心理现象是以具体的例子贮存于人的头脑中的,它们与外部的现象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人受到相应的刺激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就会激活相应的样例,从而对某种社会心理现象产生相应的反应。

2.社会认知的过程研究在研究社会认知结构的同时,心理学家注意到社会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开始倾向于社会心理获得的认知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上述这些变化总结为由内容向过程的研究转换。主要是受到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它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社会信息加工的各阶段,即人面临刺激时经过几个加工阶段才能做出反应,以及各个阶段有哪些特点。Dodge及其同事提出的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信息加工模式较好体现了社会心理认知的过程思想。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把社会心理认知过程分为5个阶段:

(1)编码。即对社会性信息给予充分地注意和感知,并选取有意义的信息。

(2)解释。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图式、原型等)进行比较,解释该信息的意义。

(3)搜寻反应。在理解社会性刺激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反应计划,从中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

(4)反应评估。在形成各种反应计划后,还要对其进行比较评价,预测各种反应的效果。对反应计划如何评firm决定采取何种行为反应。

(5)执行反应。执行所选择的行动计划,做出真正的行为反应。

但我们知道社会认知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认知要受到多种目标、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与动机倾向有关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会由于动机、目标等因素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我们的社会认知并不是按照这样的信息加工流程进行的,而且由于情境、个性、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人们可能受到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作出一些不合规律的感知和判断。

3.结构和过程的统一:社会认知模型的建构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社会认知研究的结构和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1)范畴模型社会认知研究一般比较关注关于社会群体的抽象的、概括化的观念。在这种观点看来,一旦获得有关某个群体的信息,便会发展出该群体的一种概括化概念、即范畴。范畴并不具有可以决定个体是否是某个范畴成员的定义性特征或标准,实际上某种范畴组织成员都是彼此变化的、只不过一定程度上在范畴框架下彼此相容的“模糊设置”,如果某客体特征与范畴社会认知特征充分相似的话,则该成员会被归属于该范畴。

(2)样例模型

绝大多数社会认知模型都是说明一个归类过程的(就像上面所说的范畴模型也是一个规类的过程)。按照这些模型,归类并不能通过客体与范畴原型之间的比较、而是通过客体与样例记忆集合中范畴成员之间的比较而获得。这样的一种认知过程就是样例模型。

(3)群体表征的混合模型

由于范畴模型和样例模型都有缺陷,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合理的社会认知模型必须包括抽象知识表征以及具体的样例表征。就是综合范畴模型和样例模型而得出的。

(4)情境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存在两种知识结构,即情境模型和概化表征。其中,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对具体事件和事态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传递社会信息的过程中自动完成的。情景模型的建立,又为理解新信息及相关的人和事提供相应的基础。

主要内容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提Ⅲ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1]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_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素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弓1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有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大1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二)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向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瓦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总之,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性的一种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

班卡十拉认为,个体在活动中是通过四个方面的信息来狱得或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的成功经验,实践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H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乐观积极的自己肯定信念能创造积极情感,消极情绪会产牛挫败感,所以要变消极情感为乐观心态。由此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是可以通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来培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直面凼难而不是逃避,在一次次迎难而上巾来证明自己的坚强,使自己的自我效能得到强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