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症(Phobia)
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学障碍。
患者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是外在的(患者身体以外的),尽管当时并无真正危险,但患者仍然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份的或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阻止恐怖发作。
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从种系发展来看,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因为这能使有机体避免接触某些对个体有危害的事物或情境。
一个完全没有恐惧情绪和无所畏俱的人,可能要比别人更多地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有恐惧情绪和无所畏惧的人,可能要比别人更多地处理危险的境地。所以,有恐惧情绪并不都是不好的。但如果这种恐惧情绪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成为一种病态了。
可以引起恐惧的物体或情境非常多,多年来人们对恐惧的对象一一给予命名,近来多数专家建议将形形色色的恐怖症简化为最近诊断标准(ICD-10、DSM-IV、CCMD-3)里的三种类型--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恐怖症在人群中非常常见,是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位于第三位的精神障碍。
1978年以前,我国未将恐怖症列为独立的类别,故调查所得患症率极低。全国12个地区流行学调查其患症率为0.059%。近年由于本症的概念逐渐被接受,诊断为本症者越来越多。在心理咨询服务中,本症患者的比例想当高。
1、生物学因素
在生物学方面目前研究罗多的是5-HT系统和去甲贤上腺素系统。有人推论,恐怖症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HT受体超敏现象。另有研究发现,社会交恐怖症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惊恐障碍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但目前尚无肯定的结论。
遗传因素在恐怖症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恐怖症患者往往有家族史。
2、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的产生根源在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由于人们害怕为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焦虑就为某些外在对象替代。替代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他因此而感到能够更女孩子地保护自己。
(2)行为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所有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恐惧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这可以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赖恩的一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即一个本来喜欢动物的11个月男孩小阿尔伯特对白鼠产生恐惧的反应。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弄出响声,响响声时也是这样。而且他恐惧还泛化到有毛的动物,如兔子、狗以及有毛的玩具等。这样一种不适当的恐惧反应终于在人身上形成了。临床上一些例子也支持了有关的解释,如果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开车恐怖症,爬梯子摔了下来以后患上登梯恐怖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认知理论:认为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这一原理能对社交恐怖症做出很好的解释。
1、广场恐怖症
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又称场所恐怖症,它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症,目前已不限于广场。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其他地方如商店、剧院、车厢或机舱等。其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1)恐惧症状。患者担心在公共场所昏倒而无亲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或所爱的人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焦虑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2)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3)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具体可表现为: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决尴尬;或者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在公共厕所里怕因恐惧而解不出小便;或者,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由于害怕,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聚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如餐厅、剧场和公共车辆等。在极端的情况下,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除焦虑外,还有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症状。
患者多数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论自己。虽然也可见到抑郁、强迫症状,但不如广场恐怖症时多见。本症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在于,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和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
3、特殊恐怖症
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又称简单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如狗、猫、蛇、老鼠)、昆虫(如蜜蜂、蜘蛛)、登高、雷电、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如放射性疾病、性病、艾滋病),等等。
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 ,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医生让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或者让你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你进行强迫治疗。
让你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精神分析师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场面,让你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 。医生不断地告诉你,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你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恐惧症多因七情所伤,损及肝肾心胆所致。恐惧症以虚证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非阳气有余之候 。治疗上采用纯中药制剂“静神定恐剂”等进行综合调治,可取得快速、有效的理想疗效。
用中医的传统枕疗+芳香疗法进行治疗、现代相关研究证明芳香疗法对心理状态的调整是很好的、因为药物的服用有着很多的毒付作用、芳香类的植物气息在睡眠中使用、温馨、舒适、长久作用、患者依从性良好。
中医把恐惧症谓之:“恐证”。中医认为恐惧症多因七情所伤,损及肝肾心胆所致。恐惧症以虚证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非阳气有余之候。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胆。中医针灸辨证施治恐惧症的方法:脾肾阳虚型:症见精神萎靡,情结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晃白,阳痿遗精,妇女滞下清稀,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暖脾。 穴用:肾俞、命门、关元、脾俞、太溪、三阴交。药用:炮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人参、炮姜、炙甘草等。 肾精不足型恐惧症:症见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心慌善恐,遗精益汗,失眠虚烦,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驹。治宜: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 穴用:太溪、三阴交、肾俞。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演、茯神、牡丹皮、远志、枸杞子、知母、黄柏等。 心脾两虚型:症见失眠健忘,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兴趣缺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穴用: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气海。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等。 总之,中医对恐惧症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患者可根据可以的恐惧类型和症状表现才选择正确的针灸治疗方案,坚持服药,方能早日摆脱恐惧症的“魔咒”。
1.莲子芡实粥 原料:莲子50克、芡实15克、大米300克。
做法:把莲子、芡实、大米过水洗净。 把原料同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一起文火熬制。待开锅后变小火,再熬一会儿。煮粥时水要多放一些,不要使粥过于稠。
功效:镇静神经,养心安神,有益于加快恢复体力。
2.银耳莲子粥 原料:莲子、银耳、冰糖、香米、红枣数枚。
做法:把香米煮成粥。可放冰糖用水煮化(糖尿病(糖尿病食品)患者也可不放)。银耳用温水泡发。莲子煮熟去心。然后把银耳、莲子、红枣和化开的冰糖一起放入粥锅里,用温火略煮即成。
功效:营养丰富、进补保健(保健食品),可作为阴虚体质社交恐惧症者的进补食品。
3.莲子百合粥 备料:莲子、干百合、粳米、冰糖、红枣数枚。
做法:将莲子洗净,泡发,干百合、粳米分别洗干净,与莲子、红枣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熬煮,快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这是一个五岁小女孩的梦,小女孩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走着,但就在女孩采摘开在路旁的蒲公英时,母亲却逐渐愈走愈远。女孩急急忙忙想追上母亲,但不知道为什么双脚却不听使唤。于是女孩大声叫“妈妈!”。请问你认为在梦中的这位母亲会有什么反应呢?
A没注意到小女孩的叫声,继续愈走愈远。
B立刻回头,跑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它的头。
C停下脚步,并回头向小孩挥手,示意地“快点过来”。
选A:倾向广场恐怖症
倾向广场恐怖症。在潜意识里对分离 " 感到不安。或许你的幼年期断奶断得比较,导致对于离开心爱的东西会感到恐惧。由于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独,因此,一旦置身于空旷的地方,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和不安。相信只要找到一位能够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心的恋人,应该就不会再对广场感到恐惧。
选B:有密室恐怖症的倾向
正好相反,有密室恐怖症的倾向。此答案显示在幼年时期受到过母亲过份的保护。受到母亲过份的疼爱虽然不错,但相对的,却丧失了主体性。因此,你心理上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亲控制。此种窒息感便以密室恐怖的形态出现。建议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以取回自己的主体性。
选C: 是属于正常的人
是属于正常的人。和母亲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表示从幼年期开始便和双亲之间维持着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至少你对空间不会感到恐惧。
恐怖症是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或处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有着畏惧去忍受。患者的担忧可能仅仅集中于个别症状,如心慌或感觉要晕倒,也常伴有继发性恐惧,如害怕自我失控、会死或会发疯。明知别人在同样情境不会感到危险或威胁,但不能减轻其焦虑。患者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会产生预期性焦虑。具体特点为: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出汗等。
3、对恐惧对象一定要有回避行为。
4、知道这种恐惧的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学校恐怖症的三个特征
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
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学校恐怖症的病因
1.内因。这类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点: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
2.外因。这类孩子的家长、老师及本人常期望过高,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渐形成焦虑感。
怎样治疗学校恐怖症
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有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要正面诱导,讲清目前上学和将来工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
当不肯上学的原因找到后,父母、老师、医生应共同制定一个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以下下两点:
1.尽快设法使孩子回到学校去假如不肯上学的孩子焦虑症状明显,父母不要性急,应通知学校取得老师的配合。然后,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也好,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然后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即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患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找到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
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应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麦普替林,同时并用抗焦虑剂,如佳静安定、舒乐安定,以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症状。
如何防止学校恐怖症
1.注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和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相反,宜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要让他们了解生活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道理。
2.对孩子期望不应太高。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太高,由于这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能力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校恐怖症。
3.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有学校恐怖症的迹象,即应立即去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家长们更应注意防范这些孩子可能发生的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对人恐怖症
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人恐怖症。 本病以回避对物体、情境或活动的恐惧为特征;患者明知这种恐怖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临床表现特殊,因而诊断不难。需要鉴别的疾病有:
一、焦虑症。
焦虑可无特殊的对象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的担心,但无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广场恐怖症可与惊恐发作同时存在;如果继发于对惊恐发作的担心,而不敢外出,则应诊断为惊恐发作伴发广场恐怖症。
二、强迫症。
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
三、精神分裂症。
可有短暂的恐怖症状,但有其他精神症状同时存在,可资鉴别。
如何治疗
宜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来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
一、药物治疗:
控制紧张、焦虑或惊恐发作,可选用丙咪嗪或阿普唑仑。
二、行为疗法:
用于各种恐怖症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以暴露疗法为主,酌情选用系统脱敏或冲击疗法;同时配合反应防止技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回避行为。
三、其他心理疗法:
如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可用以治疗恐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