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园夜语:哲学随想录

静园夜语:哲学随想录

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
页数 373页
书名 静园夜语:哲学随想录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静园夜语:哲学随想录》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先达,江西鄱阳人。生于1930年12月30日。1953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学习,1956年毕业留校。身无半官,一生从教。虽有小挫,终难舍笔。著有《陈先达文集》(6卷本)、《处在夹缝中的哲学》等书。合著中较有影响的是《被肢解的马克思》。有旧体诗《学步诗选》问世,薄薄一本,自娱之作,为识者哂笑。
年近八旬,仍在键盘上敲敲打打。非求闻达,实防痴呆。“居家不知油米价,弄文差比弄孙强”,可为晚年写照。

图书目录

上篇
一、哲学贫困与哲学家的穷困
二、为道与为学
三、在枯燥哲学命题的背后
四、学哲学要防止走火入魔
五、矢人与函人
六、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
七、鲁侯养鸟与郭驼种树
八、“的”必先立
九、一位不懂哲学的国王就像一头戴王冠的驴
十、父母官与公仆
十一、能与不能
十二、个人主义的最佳治疗方案
十三、无知的迷信和有学问的迷信
十四、“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说
十五、非水求人,人实求水
十六、人莫知其子之恶
十七、人不是土豆
十八、心中有群众才能实事求是
十九、白发死章句
二十、“看不见的手”:规律起作用的方式
二十一、“傻瓜”并非傻瓜
二十二、不要在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思维
二十三、站起来,我们同样也伟大
二十四、如果没有伽利略会怎样
二十五、社会现象的个别性、相似性与本质重复陸
二十六、历史没有意义吗
二十七、历史事实是既成的不可更改的
二十八、不探求原因就不必研究历史
二十九、关于克娄巴特的鼻子的争论
三十、社会进步中的曲线
三十一、历史的道德评价
三十二、人的宗教崇拜与当代的追星族
三十三、历史感和现实感
三十四、历史必然性与三角形的证明
三十五、超越个人生命的局限
三十六、类与社会
三十七、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
三十八、王侯尚且忧贫,况编户之民
三十九、老百姓不是零
四十、历史是现实的验证
四十一、历史必然性与乌托邦
四十二、把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四十三、鲁国无儒和真假马克思主义
四十四、从《共产党宣言》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四十五、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四十六、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十七、人的双重角色:剧作者和剧中人
四十八、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终极关怀
四十九、无之为用
五十、人文科学体系的个性不能是“唯我独有”
五十一、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
五十二、文化与文明
五十三、文明与人性
五十四、文化爆炸
五十五、人道与文明
五十六、在物质丰富和精神贫困的背后
五十七、文化的积累和决裂
五十八、在文明冲突论的背后
五十九、以头立地和以脚立地
六十、老九与老大
六十一、历史的规律与循环
六十二、历史中的芸芸众生
六十三、争论不休的哲学本质问题
六十四、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六十五、利益不是个人脚上的鸡眼
六十六、哲学应该是被把握在哲学思维中的时代
六十七、诗人不识渔人苦
六十八、基因、血统与动物政治学
六十九、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
七十、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价值
七十一、有足未必走遍天下
七十二、君子远庖厨式的人道主义
七十三、幸福的阿Q和阿Q式的幸福
七十四、英雄业绩淘不尽
七十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七十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七十七、尚留微命做诗僧
下编

文摘

五、矢人与函人
矢人是指造箭的人,函人是指造盔甲的人。孟子说,难道造箭的人比造盔甲的人坏吗?造箭的人,唯恐箭不伤人,总是把箭造得能致人死命。而造盔甲的人,唯恐箭能伤人,总是力求把盔甲造得能抵挡住箭。医生希望治病救人,没有医者不愿活人的,而制棺材的人则希望死人,生意越兴旺越好。这是由于术即职业不同造成的。所以孟子的结论是,“故术不可不慎也”。而韩非则从另一个角度说了大体相同的意思。他说,饥荒的年景亲兄弟可以不理,而丰年过客也可以招待吃饭。这并不是非骨肉而亲过客,“多少之实异也”。
孟子是儒家,是性善论者,认为人人皆有仁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天生就具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的本性。可人性善,并非人人都善,世界上确有不仁之人,怎样解释,用环境或术来解释。由于环境或所操之术不同而使人固有本性正常发挥或发生改变。例如,矢人与函人的心术不同就是如此。韩非是法家,主张性恶论。可人的本性虽恶,但并不是人人皆恶事事皆恶时时皆恶,由于凶年或稔年不同人的行为可以不同。可由于儒家主张眭善,所以基本倾向是强调道德教化,人人皆可为尧舜。法家主张性恶,故强调法治,应该严刑峻法。
可见,中国哲学中性善论者和性恶论者,强调的并不在于人性本身,而是以人性为其治国治世和为人处世态度立论的依据,并用以解释社会现实和人的行为。人的本性是善或恶是无法验证的,因为现实都有相反的事例。性善论者不能否认世上有坏人,而且无法否认人可以为恶。性恶论者也不能否认世上有善人,人可以为善。如何解释这些事实呢?如果执著于自己关于人性的观念必然陷于困境,所以当遇到相反事实时,必然要引入其他因素,如孟子引入术,韩非引入饥年与丰年就是如此。

后记

《陈先达哲学随笔》中的四本书,写作和出版时间前后经历十一年。《漫步遐思》出版于1997年,《回归生活》出版于2008年。《静园夜语》和《哲学心语》则分别出版于1998年和2007年。看起来每本书出版时间距离很近,实际上书的内容酝酿很久。
我读书有个习惯,有所感,会随手记下来。有时是一整段,仿佛已成文,稍加修饰即可;有的只是几句话,只是一些突发性的“灵感”,需要再加工和发挥。每本书成稿时,都是对多年点滴思考的再写作和凝练。
我把这几本书的写作比喻为农家盖房子,木料、砖瓦,平时有点积累,不过是堆在院子里,即写在笔记本上,当积累到一定时期需要盖房子时,再一样一样清理出来。我一直认为读书时多做笔记虽然是做学问的一个笨方法,但也是极其有用的好方法。人的头脑记忆有限,何况我天资平平,如果不随时记下点东西,恐怕读过的东西能留下来的并不多,更不用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写成书。
我过去也出过一些书,写过一些论文,每篇都是洋洋万言。但我并不看重那些东西。因为那些东西似乎很“高深”,很有“学术”气,实际上我对所论之事、所论之理并没有深切的体会。我还是比较偏爱我这几本小书,因为它们是我用自己的话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管不少观点或者是受前人智慧的启发,或者有些材料取自于现实生活,但多少都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我历来主张文章要通俗易懂。不要用生僻的词语,不要让人如读天书、捉摸不透。不能认为凡看不懂的就是好文章。文章中的道理可以很深刻,但行文一定要让人能读懂。“深入浅出”是评价文章的一个标准。写文章让同行都看不懂,更不用说非专业读者,文章的道理再深再好也是一件憾事。不能流通的货币,票面价值再高也是近乎废纸。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