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拳

邹家拳

中文名 邹家拳
创建人物 邹若衡
创建时间 20世纪70、80年代
目录导航

创始人

邹若衡,原名邹世炯,1883年生,昭通炎山锌厂沟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好拳脚棍棒。后得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麾下部将万振坤(化名张彪)传授南少林拳,学成后初为云南都督唐继尧之护卫,后为蔡锷将军之警卫副官,侠肝义胆,一往无前,不惜以血肉之躯保卫蔡总司令的生命安全,与总司令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倍受器重。军旅生涯结束后寓居昆明,将平生研习武术传授子孙后辈,因其所编套路独具特色,人们习称“邹家拳”,昆明众多弟子,得其口授身传,造诣非浅。

邹氏家族

据2000年1月第一版《辞海》第1579页"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1982年,河北省武协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国武协委托,挖掘整理"梅花拳"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他花费三年多心血,踏遍冀、鲁、豫等地,在黄河两岸走访考察中,当地梅花拳老拳师们说:"我们玩的都是邹家拳,老家在河北平乡。"1985年正月终于在平乡县后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1993年7月,"邹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

练功练功  梅花拳根在平乡,花开四方。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平乡县253个行政村,村村习练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队)的村庄占70%,其中大班几十人,多者百余人,小班十几人。在二十世纪80年代经常习练梅花拳者多达6万余人,其中在班练习者万余人,散练者五万人。广宗、威县、巨鹿、南和、鸡泽、永年等周边县市习练人数也较多,其中广宗有65%的村庄习练梅花拳,弟子达到4500人。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共举办"中国"*平乡梅花拳联谊会"16届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国各地及国外20个国家的弟子、弟子到后马庄邹氏墓群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十几年来,平乡县多次组织梅花拳武术队参加省市及亚太武术交流会,并多次获奖。

一个老人临死前还在遥望金沙江的方向,他说出了如下字眼后安静地闭上了眼睛:“金沙江、锌厂沟、邹家拳!”这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场景,而是在多年前发生在昭通一个小巷中的一幕,这个老人叫做邹锡彪,讲述者乃昭通大名鼎鼎的邹长初——昭通邹家拳的第二代嫡系传人。

当我们穿越金沙江的时候,是以文化为主线的,抬头看天,看到雄峻的大山时,就必须从一些名字开始。锌厂沟,位于昭阳区炎山乡金沙江岸,因当地出产锌矿而得名;邹家拳,因为一个名叫邹若衡的人而知名。

邹若衡,原名邹世炯,1883年生,昭通炎山锌厂沟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好拳脚棍棒。后得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麾下部将万振坤(化名张彪)传授南少林拳,学成后初为云南都督唐继尧之护卫,后为蔡锷的警卫副官。“侠肝义胆,一往无前,不惜以血肉之躯保卫蔡(鄂)总司令的生命安全,与总司令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深受器重。”在一些久远的描述中,有人如是评价他。

有一个朋友说起一事颇有意思:20余年前,全国首映国内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在反复看了李连杰的表演后,邹锡彪老人眯起眼睛,扳起指头数数,在慢慢地数到第五时,老人释然笑称:“我至少有五个徒弟打得过李连杰!”

邹若衡军旅生涯结束后寓居昆明,将平生研习武术传授子孙后辈,因其所编套路独具特色,人们习称“邹家拳”,共分为十路套拳:虎尾鞭、双狮解带、三虎擒羊、四门反卦、铁闸五封、六合连环、七星赶月、八步缠丝、九门铁闸、十面埋伏。其特长静如山岳, 动如闪电。在前些年名噪一时的《武林》杂志和中国武术网站上,将“邹家拳”列为传世武功以及南拳的一种。

当我们循着“邹家拳”的足迹抵达锌厂沟的时候,一代武学早不见了踪影,就连邹家族人也不怎么清楚“邹家拳”的具体渊源。“我们这些年种地,听是听说过,是我的几个堂哥会一些,我没有跟他们学过!”邹若衡孙辈的一个老人也即满花甲了,他忙着鼓捣他的一个门楔子,对我们的访问他很是热情,但也很苍白地描述给金沙江边邹氏家族带来荣耀的东西。“这些武术现在管什么用,大哥他们还不是去昭通安家了!”

历史总是很无奈地开着玩笑,在某些地方却在还原它的真实和现实意义。譬如:“昭阳区小石桥89号”、“昭阳区迎丰路昭通武馆”等。

穿越熙熙攘攘的昭通小石桥菜市场后,一幢楼房就静静地置身于闹市,它就是邹长初的居所,小石桥89 号。推开虚掩的门,邹长初正在翻阅祖父和父亲留下的一些东西。这里面有一些书信和证书。“我不是显耀,我是在寻找属于我这个家族的东西!”58岁的邹长初还保留着“邹家拳”的拳谱和一些信物。他曾经是昭通皮革公司工人,下岗后就一直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旅社。日子在不紧不慢中一天天溜走,他却很平静,每天早上早起教儿子练习家传武学。

邹长初的堂兄弟邹长平对“邹家拳”也有相当高的造诣,他现在昭阳区保安服务公司任武术总教练,“对‘邹家拳’我们是该发扬光大了。”他说。

实际上,在昭通真正得到“邹家拳”真传的人不多,因为其有很强的杀伤力,很多人只是学到一招半式。在这些得到真传的传人中,臧尔荣是利用此资源最成功的,他创办的“昭通武术馆”声名远播,目前已培训的学生达500余人。

其实邹家拳第二代掌门人是许明富,他把邹家拳打得出神入化,来向他挑战的人也很多,但都胜不过他。也是邹锡彪老人最喜欢的一个弟子,掌门人之位便是邹锡彪亲自传于他。许明富大师的弟子遍布云南,他现在还坚持传授邹家拳,想把邹家拳发扬光大。这样的武术精神值得我们钦佩!

邹长初说,当初祖父邹若衡创拳的目的是为抵抗外来侵略,在昭通武术界中,“邹家拳”是昭通武术的土著拳种,作为具有地方原创性、独创性,影响力深远的拳种,“邹家拳”如今正日渐被人们淡忘甚至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界一大憾事。但是,至少金沙江还没有忘记,还在默默地见证它的兴衰和崛起。

“邹家拳”的创始人邹若衡与云南甚至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任务龙云、卢汉是为当时的三拜把兄弟,三人一起出山,改变了昭通的历史。他们三人都和金沙江有关,但是也抗拒不了自然,多年以后,金沙江仍在流淌,而锌厂沟在溪洛渡电站蓄水后,将在洪峰之下彻底消失。

荣誉介绍

邹家拳创始人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

拳法溯源

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

修炼修炼  邹宏义极具悟性,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

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

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拳法特色

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

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传承意义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著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功法,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受奥林匹克仲裁委员会之邀,中国梅花拳之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共举办"中国"*平乡梅花拳联谊会"16届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国各地及国外20个国家的弟子、弟子到后马庄邹氏墓群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十几年来,平乡县多次组织梅花拳武术队参加省市及亚太武术交流会,并多次获奖。

那年拳师蔡光瑞从河南濮阳拜别师傅邹宏义,仆仆风尘一路向北,进入河南内黄,又收了个叫杨炳的徒弟。此前他已把韩化礼、孙盘龙两人收在门下,但这一次他似乎更高兴,更看好杨炳这个后生是块儿练武的材料。

向北的步伐做了短暂逗留后,又继续前行了。此次北上,蔡光瑞带了师傅邹宏义的心愿。师傅说,年岁大了,想落叶归根,可只知道家在顺德府(邢台市旧称),具体是哪个村儿,就不知道了。师傅要他北上打听清楚。

辗转到了河北邢台平乡县后马庄,蔡光瑞收了第四个徒弟张富。而师傅邹宏义交代给他的那桩事还没眉目,至于啥时能办妥,他心里仍是拿不准。

后马庄民风淳厚,也属顺德府地界,收下张富后,蔡光瑞索性在此安下身,“再慢慢打听吧。”他想,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并且,韩化礼、孙盘龙两个徒弟也赶来与他会合了。

练武的人习惯四海为家,信奉四海之内皆朋友。很快又有李进德、徐进德和郑玉德等人分别投在了他三个徒弟门下,蔡光瑞也做到了师爷的份儿上。

老少皆宜老少皆宜  到康熙乙酉年即1705年,蔡光瑞身边人丁兴旺,在后马庄还盖起了房。师傅的拳艺不愁无人继承,此时他想也该把师傅邹宏义接来了,他要对师傅说,后马庄何尝不是师傅的故乡呢。

这是康熙帝玄烨做皇上的第44个年头,文治也罢,武功也罢,玄烨都不逊色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马上皇帝。大清王朝那时正迎来空前繁荣的盛世华年。国泰民安,加之玄烨这样的清帝身体垂范,以强身健体和自卫为主要目的的尚武之风在广大民间特别盛行。

“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让后来的后马庄村民津津乐道的“三德请师”的故事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完成的。李进德、徐进德和郑玉德三人经受了怎样的路途劳顿,岁月淘洗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回望历史,人们发现最重要的一个结果还是他们的师祖邹宏义欣然答应北上,在后马庄与蔡光瑞等徒子徒孙见了面,遂决定定居于此,设场传拳,“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

后马庄成了名副其实的邹宏义传授拳艺的中心。但彼时他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河北平乡、广宗、南和、威县等地,慕名学艺者也多来自这些地方。他独具精神的拳艺要赢得全国声望,还得等到数年之后的康熙壬辰年即1712年,清廷举行武举会试,杨炳出场,中武探花,授御前侍卫兼京营都司佥书加一级,诰封正三品通议大夫;次年玄烨念其“武勇夙谙,恪勤茂著,周旋禁闼历夙夜以宣劳,环卫庭墀直云霄,而奉职允称爪牙之选”。

邹宏义众多的徒子徒孙中,杨炳无疑是个孤例,对他拳艺的发扬光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后几乎再无第二个杨炳涉足官场,即便有资质有能力有机会,如“为国所共宗”的其孙邹克诚与救过帝驾颇多传奇色彩的第八代弟子张从富,他们也会选择舍弃,将传授拳艺作为终身职业,钟情于闲云野鹤的生涯。

至于再以后的威县人赵三多和广宗县人景廷宾,虽为门中弟子,走得却更远,世人更熟知的是他们轰轰烈烈的义和团首领的面目。

◎后马庄的源流

平乡县后马庄是个只有一千多人的村子,不远处的漳河水已没有早先的澎湃之势。这条河流当年曾给村里人带来诸多交通便利,现在却仿佛平静得只有春夏秋冬的无边苍茫。

邹氏墓群(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后马庄村北,一方宁馨的土地安葬了邹宏义及其子孙。据说生前他亲自相中了这里的草木风水,他何以将自己与子孙的生和死都托付于此呢?

他的拳艺,当时并没有个成名,是到后马庄之后开始有的梅花拳这个响亮名字吗?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面对他的一个现实理由?

总之,梅花拳正式载入官方文献还要晚些。

在一个封建的官本位的社会体系中,官居正三品的杨炳有着其他梅花拳弟子无力获得的便利条件,比如一向对武功青睐有加的康熙帝,自然免不了追问杨炳的师承来历,而这样以来,很可能就是通过杨炳,梅花拳这一武林门派为皇室初识,开始进入正史记载系列的。杨炳甚至被人认为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梅花拳大师,凭借着这位御前侍卫流传入京的梅花拳也打上了特有的杨记符号,被称为“老杨拳”。

邹宏义与蔡光瑞

邹宏义等人反倒久久地被势力的世俗冷落了。

乾隆七年即1742年,杨炳撰写的《习武序》问世,流传于梅花拳弟子中间。两年后,后马庄村民迎来了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他是率领全家人来寻老父亲的,然而到了后他才知道,老父亲已去世有年了。

“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文聚带着三个儿子便也定居在后马庄,追随父亲左右,以授拳为业。72岁那年,经历过“庭帏之大变,内室亡,仲男伤”变故的邹文聚“寝不成寝,食不下咽”,着手修订家谱。

这册抄传下来的邹氏家谱与梅花拳根源经均记载梅花拳第一代祖师为收元老祖。这自是虚拟的一个人物,包括谱上的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的梅花拳第二代祖师张三省,历史文献均无记载。邹宏义是我们能够确认的存在过的现实人物,但在平乡人看来他只能算是梅花拳第三代祖师。

关于邹氏源流,其家谱说,“始祖为元内臣”,到明洪武年,又做了明臣,且被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徐州府,于是一家人也在徐州府定居下来。据说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但适逢乱世,没有好的读书环境,他的人生出路似乎只有专注于武学。

最初当然是家传的武学。现在说他遇上了仙人一样的张三省后,便投拜了,无从证实,疑点多多。张三省的形象对于我们很是模糊,即便是在邹氏的归宿地平乡,对这个问题我们仍不得其解。我们脑海里倒是很快能将他跟张三丰联系到一起。我们大概也都知道张三丰是武林中的大师级人物。但只能是一种联想或猜测,掌握真凭实据似乎仍然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见,练武对于悟性极好的邹宏义不是件难事,加之他又肯下工夫,因而不久便如鱼得水别有天地了,“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

◎传奇梅花

至于为什么叫梅花拳,我们则听到了几种说法,平乡当地人的解释是“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势,如梅花开放,故取名梅花拳。除此而外,还有两说。其一认为,明崇祯帝自缢煤山,民间有人“组成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以示纪念”,此说显然赋予梅花拳过多政治意味;还有一说认为,河北、山东交界一带冬春之际梅花盛开,此时各地拳民前来进行亮拳活动,故拳名“梅花”。

在平乡,在距离平乡县城数公里外的后马庄,至今每年正月十六都还持续着亮拳的风俗传统。这不能不说是对后一说法的一个佐证。遗憾的是我们到的时间不对,无幸见到这种盛况。但我们听说“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乡县村村习练梅花拳,1980年代经常习练者多达6万余人;相邻的广宗县65%的村子有习练者,拳民达4500人。

在后马庄村北的邹氏墓群前不远的一片空地上,我们看到了数根竖起的一米多高的木桩。

这正是我们在许多影视剧中见过的大名鼎鼎的梅花桩。

《辞海》这样定义“梅花拳”:立于木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起源于明末,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式有大式、顺式、拗式、小式、败式等五式,套路无一定型”。

据说,过去练习梅花拳常在桩上进行,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基本套路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合称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习全身力和气的主要方法。

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

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行左实右、灵活多变的步法,如梅花干枝。

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我们的思绪尚未打理清晰,在倏忽间便上了桩,桩上的步伐达到“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之境。这该需要付出多少辛苦与定力?恐怕只有小伙子自己知道了。我们则只有仰观称羡的份儿。

91岁的张增福老人是梅花拳第13代弟子,在后马庄是辈分最高,也是岁数最大的梅花拳弟子。老人虽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身轻如燕飞身上桩,却能够舞动春秋大刀呼呼生风与弟子对垒比试,以致我们作旁观者都不禁为老人捏一把汗,毕竟不再年轻,毕竟是年岁不饶人啊。

然而几个回合过后,老人似乎仍不觉尽兴,仍在梅花拳的套路中忘情忘我,直到37岁的梅花拳第14代弟子田建文几次在他手下扑地,示意收手,老人才肯作罢。

嘻,在平乡我们没有见到梅花,乃至种植梅花的习俗都难确实,但我们分明在这里读到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梅花传奇。

练功方法

单练

1、马步垛掌2、四门翻挂3、拦锤飞挂扭丝4、正劈掌5、捧印6、挂蹬插7、铁扇8、上挂下蹬9、下蹬上挂10、铁炸11、右挂左挂右手下插打12、左拦右上钩拳右拦左上钩拳

套路

一虎尾鞭二七星照月三练步拳等等。

基本手法

1.直拳(前推后拉开弓式)马步连三拳连五拳练习进退.转身直拳练习2.勾拳(先直后勾)进退马步平勾练习进退弓步斜勾练习转身平勾练习回身斜勾练习3.拦盖

进退拦盖练习

4.小马步双劈拳(挂打)5.托手单托.双托.连环左右托.缠丝托.6.缠丝手7.迎门铁扇(单铲)8.剪刀手9.抨手进退抨.定步抨.走圈抨10.连三掌(迎手和按手)11.手肘扣针插12.双挂一插(偷步双挂一刹)13.挂.标.插1.踢腿:正踢.侧踢.十字踢2.蹬腿:正蹬.侧蹬.单腿双腿连环蹬3.扫腿:磨盘腿.左右连环扫腿4.勾腿5.撩阴腿:败步.勾脚.偷步撩阴.6.摆莲腿(里合外摆腿)旋风摆莲(连环腿)7.弹腿(缠丝腿)8.内腿(内腿接侧腿)9.暗腿10.二起腿(低高左右连环蹬腿)11.交剪腿(地躺)12.朝天一柱香(地躺)13.分筋错骨腿(地躺)14.回马枪(玉环步.鸳鸯脚)15.败腿(地躺)16.邹家五腿(勾挂弹内侧)17.五腿连环

步法

1.三角步:进三角,退三角,运用灵活无三角定三角.大三角.快三角.滑三角.活三角2.边门步(罗陀步--旋转拧挎)可变回身返扣或外摆腿3.纽丝步(十面埋伏)4.盖步5.倒插(偷步--刹步)6.催步7.退步:退步接三角.纽丝接三角8.败步回马枪(鸳鸯脚)败步接三角:(收腿快.出腿忙.一消一杀莫慌张.出手无情,好个回马枪)9.碎步:(灵碎无常.随机应变,运用自如)10.垫步11.流星赶月--以腿代步,连环进击12.如影随形连环步

功力练习

1.拳俯卧2.单腿下蹲3.鲤鱼打挺.仰卧起坐.乌龙绞柱.空翻4.站桩5.倒地:前仆.后倒.侧倒6.踢沙袋7.变速跑8.跳绳9.快速出腿.快速冲拳

对拳的防守反击

一.中门腿破拳:以长打短.后发先至二.三角步破拳1.快三角边门扣杀:直拳.平勾.斜勾.横肘.挑肘2.三角步起腿3.三角步撕杀4.三角偷步撩阴5.三角外滚接勾拳(踏步埋伏侧滚进)6.三角步挂.标.插7.连三掌8.三角步起膝三.中门迎手1.中门弹踢带标手2.内腿3.单缠(双砍破拳)4.前脚上弹接后脚上踢5.右迎洪门反掌6.右迎带双丝7.钻拳四.边门破拳1.内滚顶峰(内滚洪门反掌或顶肘)2.这门平勾3.边门起腿4.边门抱腿五.败步破拳1.败步回身双砍中门腿2.败步回马枪(反掌)3.败步后蹬4.败步撩阴5.败步回身反挂右勾拳6.败步伏身后扫腿六.退步接拳1.退纽丝进脚起膝(闯上)2.纽丝正反撩阴3.吊手内格进反掌撩阴(顶肘)4.退步平勾接侧腿5.退步点拳(可发组合拳)

防守反击腿

一.三角步破腿1.三角直拳2.三角步腿破腿(侧腿)3.三角步斜勾4.三角步右弹腿二.边门破腿1.边门腿破腿2.纽丝抱腿破腿3.边门脚破腿三.中门接腿1.拦盖单缠破腿2.右勾脚内截右手拳3.右勾脚变弹踢4.前脚截腿5.内腿截腿四.败步破腿1.回马枪破腿2.败步撩阴脚3.败步后蹬五.退步接腿1.退纽丝变三角侧腿2.退步外截侧腿3.退步左勾脚4.退步纽丝侧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