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称:蛰蛇
作者: 蒲松龄
年代:清代
出处:聊斋志异
予邑 郭生设帐于东山之 和庄,童蒙五六人皆初入馆者也。书室之南为厕所,乃一牛栏;靠山石壁,壁上多杂草 蓁莽。童子入厕,多历时刻而后返。郭责之,则曰:“予在厕中腾云。”郭疑之。童子入厕,从 旁睨之,见其起空中二三尺,倏起倏坠,移时不动。郭进而细审,见壁缝中一蛇,昂首大于盆,吸气而上。遂遍告庄人,共视之,以 炬火焚壁,蛇死壁裂。蛇不甚长,而粗则如巨桶。盖蛰于内而不能出,已历多年者也。
我的同乡郭生,在山东的和庄.设立一个私塾,有五、六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初次进学堂的孩子。
学堂的南边是厕所,厕所是个牛圈,牛圈紧靠着山的石壁,石壁上杂草丛生。学生们去厕所,过很长时间才返回。郭生责问他们缘由。他们说:“我们在厕所作腾云驾雾的游戏。”郭生怀疑他们说谎。当学生上厕所时,郭生在旁偷看,看见他们从地面升到二、三尺的半空中,迅速地升起来,又迅速地落下去,好长时间又不动。郭生走进厕所仔细察看,只见石壁缝中有一条蛇,蛇一抬头,头比盆还大,蛇一吸气,学生就升到半空中。
于是郭生把这事告诉了全庄人。庄上人都来观看。他们用火把焚烧石壁.结果蛇死了,石壁断裂。这条蛇不太长,但是很粗,像个大桶。大概这条蛇在石壁中蛰居而不能出来,已经很多年就如此了。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蒲松龄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就热衷科举,但一生不得志,科甲不利,生活清贫,靠设馆教书养家糊口。穷悉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丰富的阅历和进步的思想,为他创作《聊斋志异》找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创作的无数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及艺术形象,都有扎根于社会的思想内容基础,并由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及爱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铸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孤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