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鬼民间传说中上吊而死之人的鬼魂,又称为吊死鬼,而且有些吊死鬼的舌头会被勒长。传说中,要是走夜路时遇到了它,千万不要对视,他会引诱你用和他一样的方式去上吊,吊死鬼一般生前很痛苦或者蒙受很大的冤屈。
(注:以上内容是听多了故事总结出来的,其实路上遇到的那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
名家著作也有提到吊死鬼: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
范生者,宿于逆旅[1]。食后,烛[2]而假寐。忽一婢来,襆衣置椅上; 又有镜奁[3]揥箧,一一列案头,乃去。俄一少妇自房中出,发筐开彦,对镜 栉掠;已而髻,已而簪,顾影徘徊甚久。前婢来,进匜沃盥。盥已捧帨,既,持沐汤去。妇解襆出裙帔,炫然新制,就着之。掩衿提领, 结束周至。范不语,中心疑怪,谓必奔妇,将严装以就客也。妇装讫, 出长带,垂诸梁而结焉。讶之。妇从容跂双弯,引颈受缢。才一着带, 目即合,眉即竖,舌出吻两寸许,颜色惨变如鬼。大骇奔出,呼告主人, 验之已渺。主人曰:“曩子妇经于是,毋乃此乎?”吁,异哉!既死犹 作其状,此何说也?
异史氏曰:“冤之极而至于自尽,苦矣!然前为人而不知,后为鬼而不觉,所最难堪者,束装结带时耳。故死后顿忘其他,而独于此际此境,犹历 历一作,是其所极不忘者也。”[1]
[1]逆旅:客店。
[2]烛:点燃着的蜡烛。
[3]镜奁(lián 连)揥(tì)箧:存放妇女梳妆品的器具。镜奁,镜 匣。揥:梳、篦。
[4]栉掠:栉发掠鬓,言其梳妆。
[5]匜(yí夷〕:古代洗手盛水的用具。洗手时,把盥中的水,倒在手上, 下面用盘承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
[6]帨(shuì税):拭物之佩中,此指拭手之中。《礼记·内则》:“盥卒 授巾。”郑玄注:“巾以帨手。”
[7]裙帔(pèi 配):下裙和披肩。泛指女人衣裳。
[8]结束:装束,打扮。
[9]奔妇;私奔之妇。
[10]跂(qǐ企)双弯:踏起双脚。跂,通“企”。踮起脚后跟。双弯, 即双脚。旧时女子缠足,足背弓起,故称。
[11]合:此据铸雪斋抄本,原作“含”。
[12]经于是:自缢于此。经,自经,即上吊而死。[1]
有个姓范的读书人,住在一家旅店里。晚饭后,他点着蜡烛,卧在床上,假装睡觉。忽然有一个侍女走进来,将包着衣物的包袱放到椅子上;还有梳妆镜匣和梳妆盒子,一样一样摆放在案头上,便离去了。
不多时,一个少妇从房间里出来,打开梳妆盒子和镜匣,对着镜子梳妆;一会儿梳理发髻,一会儿插戴头簪,又对着镜子前后左右仔细打量自己的身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那个侍女又来了,端了水来让少妇净面。少妇洗完之后,侍女又捧上手巾,等少妇擦拭完了,又把洗脸水端走了。少妇解开包袱,取出裙子、披肩,光灿灿的全是新缝制的,便穿在身上。又掩掩衣衿,提提衣领,挽结束扎十分周到。
范生看到这一切,没说话,心里却有些儿疑惑、惊讶,心想这一定是个私奔的女人,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幽会。
少妇梳妆完了,取出一条长长的带子挂到粱上,并挽了个扣子。范生不禁一惊。只见她从容自若地抬起两只脚跟,伸长脖子要上吊;脖子才伸进扣子里,眼睛就闭上了,眉毛也直竖起来,舌头伸在嘴外面两寸多长,脸色变得悲惨像鬼似的。
范生吓得慌忙跑出门外,呼喊着告诉旅店的主人。店主人忙去察看,少妇已经无影无踪了。店主人说:“以前我的儿媳就是吊死在这里的,莫非就是她吗?”
咳,真希奇呵!人已经死了还重演她惨死的样子,这是什么道理呢?[2]
在《夷坚志》、《子不语》、《续新齐谐》、《耳食录》等古代志怪小说中,关于缢鬼的故事不少。《聊斋志异》中的《缢鬼》就是一篇叙述缢鬼申冤故事的小说。《缢鬼》从他者的视角叙述缢死的少妇的鬼魂一遍遍上演“束装结带”投环自尽的情景。小说中的范生只是目击者,基本不参与故事,处于故事主要情节之外。这个冤死的少妇,自缢前首先进行了一番梳妆打扮,只见她打开梳妆盒,把里面的东西一一陈列在案头,开始对镜贴花黄,首先挽了个发髻,接下来又插上簪子,做完这些后,又洗刷,还顾影自怜一番。后来还解开梳妆穿的罩衣,整理下裙和披肩。这个场景在不少描写缢鬼的小说中都有出现。譬如,袁枚的《续子不语》就叙述了这样的场景:夜半,忽闻梁间有声,观之,则弓鞋双垂而下,年二十许之美人也,凭栏望月,取妆奁作梳沐状。复行至厢楼,揭起覆瓦数沟,取出白镪六封摊几上,展玩叹息。仍复包裹藏瓦沟中,覆盖如故,转身至赵榻前,将掀帷幕。赵下榻叱逐,直至楼下。入后园竹林中而没。窥之,内有新厝棺,知即此祟。
这个美人和《缢鬼》中的少妇一样,自缢前先梳妆打扮一番。这样的描写表现出她们对生的依依不舍,但是因为种种冤屈,又无法生活下去,所以才不得已选择了自缢。她们内心的冤情,可以想象有多么大。小说对少妇自缢场景的描写也非常细致:“妇装讫,出长带,垂诸梁而结焉。讶之。妇从容跛双弯,引颈受缢。方一着带,目即合,眉即竖,舌出吻二寸许,颜色惨变如鬼。”此拈用“垂”、“结”、“跛”、“引”等几个动词,活灵活现地把少妇自缢的场景展现出来了。如此视死如归,可以想象,要有多么深的冤屈,才能迫使一个妙龄少妇下定决心引颈受缢。更值得注意的是,少妇自缢时非常地从容,她拿出一根长长的带子,搭在房梁上打了一个结,从容地踮起脚尖,把头伸进去自缢。
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少妇到底受了何种冤屈而选择自缢,但是我们可以断言其难以容身才如此这般。正如程章灿在《鬼的名目:鬼话连篇之八》中所说:“大概溺死和自缢而死者,满腹都是冤结,郁积不散,所以常要出来捣鬼。古代妇女,尤其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地位低贱,最难摆脱悲惨的命运,一时怨结难解,悲愤莫诉,乃至迫于当时情势而自缢身亡。在鬼故事中,缢鬼现形多为女人,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3]
《阅微草堂笔记》:励庵先生又云:有友聂姓,往西山深处上墓返。天寒日短,翳然已暮。畏有虎患,竭蹶力行,望见破庙在山腹,急奔入。时已曛黑,闻墙隅人语曰:“此非人境,檀越可速去。”心知是僧,问:“师何在此闇坐?”曰:“佛家无诳语,身实缢鬼,在此待替。”聂毛骨悚栗,既而曰:“与死于虎,无宁死于鬼。吾与师共宿矣。”鬼曰:“不去亦可。但幽明异路,君不胜阴气之侵,我不胜阳气之烁,均刺促不安耳。各占一隅,毋相近可也。”聂遥问待替之故。鬼曰:“上帝好生,不欲人自戕其命。如忠臣尽节,烈女完贞,是虽横夭,与正命无异,不必待替。其情迫势穷,更无求生之路者,闵其事非得已,亦付轮转,仍核计生平,依善恶受报,亦不必待替。倘有一线可生,或小忿不忍,或借以累人,逞其戾气,率尔投缳,则大拂天地生物之心,故必使待替以示罚。所以幽囚沉滞,动至百年也。”问:“不有诱人相替者乎?”鬼曰:“吾不忍也。凡人就缢,为节义死者,魂自顶上升。其死速。为忿嫉死者,魂自心下降,其死迟。未绝之顷,百脉倒涌,肌肤皆寸寸欲裂,痛如脔割,胸膈肠胃中如烈焰燔烧,不可忍受。如是十许刻,形神乃离。思是楚毒,见缢者方阻之速返,肯相诱乎?”聂曰:“师存是念,自必生天。”鬼曰:“是不敢望,惟一意念佛,冀忏悔耳。”俄天欲曙,问之不言,谛视亦无所见。后聂每上墓,必携饮食纸钱祭之,辄有旋风绕左右。一岁,旋风不至,意其一念之善,已解脱鬼趣矣。
励庵先生又说:有个友人姓聂,前往西山深处上坟回来,天冷日短,阴沉沉地天已晚了。因为害怕有老虎为患,所以跌跌撞撞,尽力赶路。望见有破庙在山腰里,急忙奔入。这时已经天黑,听到墙角有人说话道:“这里不是人境,施主可以赶紧离去。”他以为是和尚,就问:“师父为什么在这暗里坐着?”答:“佛家不说谎话,自身实在是吊死鬼,在这里等替代的。”聂恐惧战栗,过了一回说:“与其死于虎,倒不如死于鬼,我同师父一起住宿了。”鬼说:“不去也可以。但是阴间和阳世不是一条道,您承受不了阴气的侵袭,我承受不了阳气的炙烤,都不得安宁。各自占据一个角落,不要互相靠近好了。”聂远远地询问等替代的缘故。鬼说:“上帝爱好生命,不想要人自己伤害自己的性命。像忠臣的尽节,烈妇的保全贞操,这虽然是意外的横死,同寿终而死没有什么区别,不必等替代。那因情势紧迫困窘、更没有求生之路的,同情他事情出于不得已,也交付转生轮回,仍然查核计算他的生平,依照善恶接受报应,也不必等替代。倘若有一线的希望可以活命,或者因为小小的愤恨不能忍受,或者借此连累别人,放纵他的邪恶之气,轻率地上吊的,那么大大地违背天地降生万物的心,因而必定使他等替代以表示惩罚。所以囚禁之后,沉沦滞留,动不动达百年之久。”问:“不是有引诱人相替代的吗?”鬼说:“我不忍心。凡是人上吊时,为节义而死的,魂从头顶上升,他的死迅速。为愤恨嫉妒而死的,魂从心处下降,他的死缓慢。没有断气的时刻,各条血脉倒涌上来,肌肤寸寸都像要裂开,痛得如同用刀在碎割,胸腹肠胃里如同烈火焚烧,简直无法忍受。像这样要过十多刻,形与神才分离。想想这样的痛苦,看见上吊的人正要阻止,让他赶快回头,肯去引诱他吗?”聂说:“师父存这样的念头,自然一定要升天。”鬼说:“这个不敢盼望。只是一心一意地念佛,企图忏悔罢了。”一会儿,天将要亮了,问他不说话,仔细观看,也没有见到什么。后来聂每次上坟,必定携带饮食纸钱祭奠他,总有旋风围绕左右。有一年,旋风不来,料想他因为一念之善,已经解脱鬼的处境了。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